艺术新课标讲座心得体会
(2022-06-16 16:10:10)分类: 课题研究 |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大家谈
澄阳小学 沈鑫
5月26日,在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音乐教研员王欢老师的推荐下,我聆听并学习了东北师范大学《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大家谈,在活动中,刘沛教授、尹爱青教授、余丹红教授、杜宏斌特级教师、罗琦老师等专家围绕一线教师提出的有关新课标的80余个问题进行了解答,结果讲师组的梳理,整合出了课标修订的相关问题、教材编写的相关问题、课程实施的相关问题、艺术师资的相关问题、课程与评价的相关问题以及农村艺术的相关问题等等。
一、刘沛老师:课标修订的相关问题
(一)谈过程
刘沛教授从“课标修订的过程”讲起,现状的研究、政策的研究以及国际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是方案和标准既能够面向我国的实际又能够面向世界。刘沛教授谈到《艺术课程标准》的撰写以“合分合”的方式来呈现。
(二)谈变化
刘老师谈了两方面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学段划分。1-2年级是第一学段,即唱游·音乐;3-7年级是第二学段,是以音乐、美术为主线,有机融入其他艺术学科;8-9年级则是第三学段分项课程。面对这样的学段划分,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我首先想到的是在1-2年级的艺术综合活动中,要发挥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与幼儿园的学习模式有效衔接,营造游戏化、生活化、活动化的音乐课堂,重视艺术体验,让学生在做中学。其次想到的是在研读新课标的时候,要关注学段与学段之间学业要求的进阶性,清楚地知道不同学段的不同要求,同一学段不同年级的不同要求,以便在音乐教学中紧扣课标。最后想到的是我们一线教师需要对7-9年的地方教材进行梳理。虽然从教小学音乐,但新课标呈现出九年一体化设计——纵向序进、横向联系,如果能从整体的概念来解读教材,也许会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富有连续性、一致性,同时更有“上位”概念的味道。
在讲座中,刘老师还说我们音乐教师要着眼艺术素养、着手艺术实践,刘老师还提到创意实践是艺术的基本面。因为孩子们的发展是靠自己的实践形成的。这些都让我印象深刻,作为一名一线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时刻要有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长远目标,同时又要看好当下,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音乐课,想方设法让学生们在欢乐的氛围中,听起来、唱起来、动起来、演起来。
刘老师谈的第二个变化是让静态的目标变成动态的内容。在这点变化上,刘老师特别强调了对于育人价值的挖掘。学科育人、以美育人,虽然以往也一直在谈,但是我感觉,这次新课标是真正要把学科育人落到实处的,同时新课标还制定了详实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以供我们一线教师顺利的应用。让我们的音乐课堂不仅仅的教授一首歌曲、欣赏一首歌曲,更要像刘老师所说,要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表里相济的教授音乐。
二、余丹红教授:教材与教学资源的相关问题
余教授回答了四个问题。分别是是否会根据新课程标准推行新教材,并就教材提供相关的培训?对乐器创编伴奏和演奏,对乐器的选择?会不会有统一的乐器?新课标、新课改,大单元教学盛行,如何突出单元价值?配套音响资料会不会一并出来?
其中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第二个问题是对课堂乐器的思考。余教授她提到由于东西差异、南北差异、城乡差异以及各地教材的不同风格,不太可能会有统一的标准。但是所选择乐器背后的理念是一样的。所以,我觉得,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合适的乐器进行伴奏或演奏,需要我们教师对于教材的精准分析、对于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通过乐器想要丰富学生哪些审美感受和艺术表现的能力,也就是余教授说的:对乐器的组织思路和教师的关注度。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大单元教学的讨论。余教授提到:大单元教学是教师在教学前对教材的处理过程,体现在对原内容的二度开发和整体设计。特别让我有印象的是,她认为大单元教学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了高标准和高要求。在平时研究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习惯性的认为人文单元会不利于或者不适于大单元教学的落实,往往疏忽了对于自己能力和素养的反思。没有哪一种类型的主题单元一定适合或者一定不适合大单元教学,往往取决于我们老师的能力。比如:如何去架起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关联性,让知识和技能结构化,同时结合课标的具体要求,凝练出合适的单元大概念,梳理出单元基本问题等等,我想,只要主动思考和研究,我们是能够对大单元教学有自己的理解和行动的。
三、杜宏斌:关于课程设置的问题。
杜老师从“学段衔接、课时安排、课程综合”三个方面谈起。他提到第三学段6-7年级是对应54学习来设计的,面对大部分63学制的地区,如何开展这一学段的衔接?课标组也通过按6年级、7年级的学业要求的分开设立,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8-9年级如何来选课? 杜老师从艺术课时数量9%-11%谈开,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地方的情况,开设选课内容。
第三个问题是每学段都有详细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知识点要求掌握全面,如何合理的安排课时设置?杜老师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少教多学、应教尽教。当然,这是他引用了成尚荣的一句话。同时他指出,不要觉得要求越具体,事情就越多。我们要认识到学业要求是学生学习过后的能力要求和能力表现。是为了让我们一线教师更清晰的知道学段要求的“合格线”在哪里?同时,面对诸多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我们教师要学会根据学生的实情来教授,学生不会的要教,会的要酌情教,也就是说不要面面俱到,需要目中有人。
第四个问题是谈了学科融合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杜老师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让我意识到了艺术综合和综合艺术的差别。我目前的理解是,艺术综合是需要以音乐为主,融合其他艺术学科或非艺术学科的一种教学方式。而综合艺术是把很多门艺术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门艺术。或者说艺术综合是跨学科、而综合艺术是多学科。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也和各位老师进行商榷?
四、罗琦——课程实施的相关问题
罗老师首先就教学目标设置的问题进行解答,他提醒我们要谨慎的面对教参上提供的“大而全”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其次他还谈了教学目标是否要围绕四个核心素养?他建议就每节课的内容、课型和具体的素养的体现的不同而不同,要有侧重点。当然,在教学目标设置的过程中,由于艺术核心素养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要避免简单的对位和拆分,杜绝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出现。
讲座培训反思
漕湖学校 郭艺苑
如果说潘老师单元教学的讲座为我们的教学播下了一颗最新的种子,那么新课程标准的发布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最坚实的沃土。第一次讲座结束后,大家在意犹未尽的回味下,如火如荼的投入到单元设计的实际行动中。本次活动潘老师将更多的视线聚焦在了我们的单元教学实例中,并且给我们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并总结出以下五点不足:
1、 单元(或主题理论等表述过于空泛
2、 单元命名疏与对学科本质的深度思考
3、 单元目标脱离指向核心素养设计轨迹
4、 环节与活动难以企及“真实性学习”
5、 学习评价与目标、教学等缺乏一致性
学习单元教学,立足学生本位
相城经济开发区澄阳小学 汪成瑶
《中小学音乐课程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讲座有感
澄阳小学 邵桂苏
5月18日,我聆听省教研员潘丽琴老师的一次讲座,潘老师讲的十分精彩让我收益匪浅。在活动中,潘老师围绕当下艺术新课标展开讲座与交流,她说音乐课外活动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辐射,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学校组织各种音乐课外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及表演欲望,发现并培养音乐骨干学生,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因此,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学校师生的充分关注。但是也有不少人(其中有相当比例的其他学科教师)反对开展课外活动,说既费钱又费力,还经常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有些家长不让学生参加各种活动队伍,学校活动时教师不让学生出教室,甚至威胁学生如果参加活动就不许进教室上课等等的情况时有出现,不得不令我们反思。
其实这些持反对意见的教师、家长的担心也是有道理的,学生的在校时间是固定的,其他学习任务也需要完成。很多学生便打起了“退堂鼓”,是可以理解的。因而,如何正确处理好学生学业和课外活动时间的矛盾,就成了能否把音乐课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的关键问题。在这次讲座中,我收益很多,也成长很多。
讲座心得
澄阳小学 马菁菁
潘老师从理念逐步转变、设计逐步更新、思考逐步深入三个方面分析了教学现状。并且在分析案例过后给出了思考“照着书教”VS“照着人教”“解题”VS“解决问题”“学会做题”VS“学会做事”“学以待用”VS“学以致用”并且要求我们做到“眼中有人”指出了两点思路:
1. 基于单元,但不拘于单元
2.基于教材,但不拘于教材。
指出老师在解读作品的时候一方面要遵从教材体系,要基于单元主题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从原来的“教作品”到现在“通过作品来学习音乐,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另一方面,也可以不再是简单停留在教师用书所提供的教材分析内容,也可以在教材基础上,进行相关拓展。同时提出了大单元整体教学观念的重要转变从教单一的音乐作品转变为通过音乐作品学习来发展音乐素养,从单纯的掌握音乐的知识技能培养转向综合的音乐素养(指对音乐广泛而深刻的理解、表现、创造等以及音乐的情感体验、审美体验、实践经验等)的形成。学会作品不是最终目的,通过作品的各种要素学习培养感知、理解、表现这些音乐要素的音乐能力,并逐步形成音乐基本素养才是教作品的目的。
根据潘老师的讲解我会在今后的课堂中不断实践探索“眼中有人”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