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止尽,向前进

(2022-04-29 17:16:57)
分类: 读书心得

“好的教学设计是改出来的”

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 干娅婷

  本书第十一章《设计过程》中谈到“修订已有设计”和“调整”等内容。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基于标准的设计,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元素还要充分考虑——那就是学情。

  只有充分研究学生,把握好学情,进行了行为研究的教学设计才是真正能被“理解”的教学设计。所以,我们要不断的'修正和调整我们的教学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做好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反思”和“复备”等环节。比如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本单元的课题内容,还要兼顾以往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把知识学到位,把能力练到家,循序渐进,建构起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在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上,尽量不产生严重错位或缺位。如书中“设计中不可避免的困境”提到的问题和现象一样,我们的教学设计只有基于真实的教学环境才真正被“理解”,这就需要我们针对实际的学情对教学设计的调整、修改。

  本书第十二章的内容是《宏观设计》,有“围绕表现性任务制定课程框架”“从任务到量规”等内容。这一章节从宏观的角度,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让教学设计能够被理解。

  建一所房子需要先设计一个框架,做一件事需要一个先后计划。同样,我们的教学设计也需要有个整体架构。我们平时在做教学设计时容易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这个错误青年教师更突出——教学设计的关注点往往是“这个资源很好,我可以拿来做导语”“这样表达很新颖,我可以用作环节过渡”……这就是“点”上的关注,而非“面”上的关照。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有“架构”意识。有了这个大的框架才能一点点儿的添砖加瓦,让教学设计的大厦既牢固又美观。如,我们的音乐教学,第一步从课题音乐文化背景入手,第二步丰富多样的聆听方式,感受音乐,第三步学习音乐,体会情感,第四步拓展延伸,我们的脑海中有了这样的整体架构,才能让教学设计条理有层次,不至于犯“丢了西瓜保芝麻”的错误。


 追求理解的所“逆”之处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7—12章学习得到

澄阳小学 沈鑫

在确定了阶段1预期结果之后,逆向设计需要设计者思考其证据是什么?评估方法是什么?这就是阶段2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也是逆向设计之所“逆”之处。

评估证据的类型,有三类指向。一是指向预期结果;二是指向指导教学;三是指向确认理解程度。

作为评估员需要思考三个基础性问题:一是什么样的证据能够证明学生达到了教学目标和预期理解?二是假设已经确定了一些评估任务或方法,在学生参加过程中或结束后所表现出来的认知、行为或作品中,哪些具体的特征可以用来判断他们达到了预期效果,这个问题设计到了评估的标准,即需要围绕目标和预期理解,制定评估任务的指标、量规。这是我们《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以及《江南雨丝》导赏音乐会所欠缺的地方。需要结合《音乐课程标准》、单元整体目标、教学实情,从单元表现性任务、课时学习任务、课堂活动表现标准等方面,来思考制定指标,其具体量规有哪些?三是关注的效度和信度,也就是说我们有希望得到的证据能否推断出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理解,及阶段1和阶段2的匹配度如何。这是基于UBD理念下小学音乐单元教学设计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通过自我评估、同行评议、专家评审等多个维度不断提升其有效性。

由于理解是随着探究和反思的进行而逐渐形成了,对于理解的评估应该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的“证据集”,而不是单个“事件”。立于评估员角度的我们可以用“评估连续统”来构建完整的评估系统。一是设计基于目标、预期理解的单元表现性任务,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以检测其理解程度;二是用开放性的问答题以解释、争论或辩护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理解的六侧面,表述自己的理解;三是用随堂检测来检查事实性知识;四用伴随性评估这类非正式检查来补充对理解的评估。

表现性任务是评估连续统中综合性较强的一个评价方法。其特点一是真实性——在真实生活情境或者模拟真实情境,拥有现实生活中所存在困难或者障碍,让学生参与或担任某一角色参与其中,拥有真实的体验,为有效且灵活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情境;二是个人化——学生在完成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回应的知识与技能,都能够结合自身的理解、特点、环境呈现出不一样的产品,用自己的方式去回应、表达;三是时刻锚定目标,围绕阶段1和2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开展研究;四是要求学生以探究的方式高效且有效的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来完成复杂的的任务;五是往往这类任务是可以提前告知学生的,以便于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收集相关的知识,学习有用的技能。为此,GRASPS设计工具从目标、角色、对象、情境、产品、标准这六个方面给出了构建评估性任务的建议,确保其正式性。

对于理解进行评估的基本要求是我们能够根据学习者的“答案”或解决方案了解他们的思维过程。他们对为什么这么做到的说明(解释),对方法或反馈的理由以及对结果的反思(洞察、自知)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洞察他们的理解程度。(选自180页)由此理解六侧面也是测量理解的有效办法,它们标志着表现的各种类型,也提出了从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六个侧面来构建表现性任务,找到正确的任务类型。

在《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单元教学设计中,其单元表现性任务和课时学习任务可以从这6个维度去考量,目前包含了哪些?哪些可以增加的?是否设置了一些困难和障碍?还是说只需要学生对于知识的回忆和挪移?……

 

第八章 指标和效度

在讨论了评估第一个基本性问题:有哪些类型的证据?之后,所面临的思考则是:如何来评判这些证据到底有没有很好的呈现出学生的理解、知识和技能,即评估标准是什么?这就需要谈到两个关键词指标和量规。

文中提到:需要关注单元学习中最具有启发性和最重要的方面,而不只是哪些容易看到或容易评分的方面。(193页)一是提醒我们指标的设定要围绕单元学习目标、持久理解、核心表现等内容,确保指标的准确性;二是要杜绝走入思维惯性,即考虑肤浅的、容易的、不聚焦核心内容的误区,确保指标的聚焦性。

可以看出,指标是不同评估维度的细化,它构建了评估要点,但没有把评估标准内容具体化,这就需要量规的介入,可以说量规是指标的评分指南,主要包含质量等级、熟练程度或者连续的理解。量规分为整体性量规和分析型量规,在评估理解的时候,更为推荐的是分析型量规,一是因为整体性量规虽然效率很高,但是评估的结果不够精准,容易产生误判。二是因为分析型量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如理解六侧面、学习内容的关键要求等方面,架构更为细致和全面的评估标准,而且在不同指标和量规的协同下,能够发现每一个学习者的优势和劣势,为后期反馈和提升,提供个性化的帮助,还可以规划出最高级别理解的具体要求,让学习者清楚最高的追求是什么。

在制定指标和分析型量规的时候,作为初级设计者,往往会被它的复杂性所困住,为此书中也提供了指导性建议。一是制定指标合一从阶段1的每一个目标中来剥离,即都暗示着阶段2的指标;二是量规的确定上,可以先从评估“理解”和“表现的质量”两个点来着手。这也是本书贯彻三个阶段连贯性、一致性的原因和优势。

当然,在指标和量规制定出来后,还需要通过案例、时间来动态的优化。即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设计和完善量规,共有六个步骤。

一是尽可能多的收集学生的作品,且这些作品种类越丰富越好。

二是从整体角度、分成固定等级对这些作品进行评估及归类,并需要注明原因,也就是为梳理指标和量规提供思路。

三是梳理上一流程的原因,并且纳入重要重要指标中

四是考虑到第二个流程聚焦的是整体性评价或综合型的,可能存在片面性。为此结合第三流程提出来的重要指标,构建分析型评分系统。

五是结合每一个指标的评分点,在第一个流程中寻找合适的案例,以此向学习者说明原因,好让所有的学习者知道这一套指标和量规到底指得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

六是实践中不断完善。

指标和量规的制定能够为评估提供标准,这便衍生出了第三个问题——基于这份标准衡量出来的证据,是否有效?即效度的挑战。关于这方面的思考,有一些哲学辩证的味道。书中提出了2个衡量标准有效性的问题。一是学生在表现任务中完成的很好,但是不能完全表明学生达到了所追求的理解;二是学生在表现任务中完成的不好,但他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重要理解。为此,在指标和量规的制定要基于单元学习的目标或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使其更聚焦于核心任务和学习内容。

在效度的基础上,还提到了信度,即不要仅仅通过一个维度来评估理解,这也是为什么在第七章中作者建议用评估连续统来作为评估方法——变化多样呈现全面信服。

 从教学设计到宏观设计

  澄阳小学汪成瑶

本书第章的内容是《宏观设计》,有围绕表现性任务制定课程框架”“从任务到量规等内容。 这章节从宏观的度,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让教学设计能够被理解。 建所房需要先设计个框架,做件事需要个先后计划。同样,我们的教学设计也需要有个 整体架构。我们平时在做教学设计时容易犯个只见树不见森林的错误,这个错误青年教师更突出 ——教学设计的关注点往往是这个资源很好,我可以拿来做导语”“这样表达很新颖,我可以作环节过 ”……这就是上的关注,上的关照。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时,先要有架构意识。有了这 个的框架才能点点的添砖加,让教学设计的厦既牢固美观。

好的教学设计的表现:清晰的表现性标;亲实践;聚焦有趣且重要的观点;真实世界的应; 强的反馈系统;个性化的法;清晰的模型和建模;反馈的时间;法分组任务的多样性;安全;与 引导者或教练相似的教师;沉浸式体验;学习内容的整体和部分之间转换,明确任务蓝图。 这些好的教学设计与好的学习设计的特点是对应,互相作证的。教学作就是对值得学 学习的内容进优化,不是不顾结果的灌输教材内容,也不是为了应试教。逆向设计(不是教 材内容安排)——从内容到绩效标准(以及隐含的评估内容)——是履教学义务的最好式。好的教 师需要像教练样,更加关注让学习者可以我表现这最终标,也会因为理解的教,拥有智 慧幸福的职业涯。学会因为理解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对活更加充满兴趣和热情,更愿意为精彩 表现克服困难,愿枯燥艰苦的训练,以完成最终的学习标。实现理解的教学设计对师的终发 展,都是件幸福的、且有意义的事情。

学习心得

漕湖学校 郭艺苑

  第二次课题研讨结束后,我继续研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的内容,在此期间我又有了更多的收获。

   值得深思的是,书中一直强调的逆向设计,主张教师应该更智慧而不是更辛苦的工作,这一观点更贴近我们一直说的“双减”背景。教师应该首先关注预期学习结果,这样才有可能产生合适的教学行为。

  由于疫情原因,开学一个多月了但是孩子们还是要上网课,很多时候觉得自己无计可施了,想不到好点子了。网课难以抓住学生的兴趣。因此也需要转变思维不是用传统的评价方式来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所学内容。追求理解的教学评价虽然没有唯一、标准的答案,但是有一定的评价指标。指标的设定既要以目标出发,又要考虑是否容易观察,但是首先要考虑的是目标,要从目标出发设计评价指标。而量标则是指标的具体化,指标的设定要考虑是否具有可行性。首先要考虑如果学生理解错了,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根据这个去设定量规。量规的设计尽量包含两个内容:一是评估学生是否理解,二是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在达到理解的过程中,不同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行为表现,但只要最终达到的是相同理解,我们就要允许不同声音和方式的存在。指标和量标的设定都要遵循一定的逻辑,层层递进。通过试卷方式进行评价往往是片面的,不能检测学生时候正真理解。单一的评价无法做到客观、合理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评价,不同的活动采取不同的方式。

 

    当然理论的学习总归是要为实际教学做服务的,而在最近的网课教学中我也尝试使用新的方式,虽然暂时只能通过学生的留言反馈上课效果,但是这也是一次尝试。今后我还讲继续阅读本书,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


教学设计的相关吸引力法则

       澄阳小学 邵桂苏         

1.教师应为学生兴趣而教

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作者曾经提到WHERETO要素,其中H就是指吸引学生并保持他们的注意力。 对于今天的教师而言,让课堂环境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一种极大的考验。所以,教师应首先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保持极大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以积极昂扬的姿态主动学习文化知识。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在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和学生任务强化方面进行合理的设计。比如,在《伊唷嘞啦》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先给学生播放该音乐,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并进行演绎。在学生正沉浸在悠闲的场景时,他们也跟着音乐的节拍舞动起来,并伴有一定的情感和表情。试想,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因为创设了相关的情境,结合了学生擅长表演的心理,让他们参与到学习中。如此,不仅吸引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还带动学生对音乐的真实情感进行了分析,促进了教学效果的达成。

2.教师应为学生体验而教

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作者提到的WHERETO要素中,其中T就是根据学生需求、体验和风格等量体裁衣,让学生真实感受学科的文化魅力。所以,在这里,我认为教师可以着重从如下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一是做好科学理性的教学设计,教师要深入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掌握他们在学习中的短板问题,并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教师不必拘泥于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可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做出合理的教学规划。比如,教师先对学生是否感兴趣、在学习中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等进行实际的了解,然后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开展小型的交流会,让懂的学生进行实际的讲座,让大家轻松说说自己的想法和问题,让学生之间彼此拓展思维,提升自己的学科能力。二是,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存在的差异,力争思考出合理的教学设计,让班级的每个学生都不被落下,还能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吸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站在学生角度分析教学并设计教学目标。我通常先将学生的理解程度与自己的教学方法联系起来,并在课堂依据学生的实际接收情况进行教学顺序的调整。比如,在教学中,部分学生吸收能力较差,比其他同学慢一些,我充分尊重这部分学生的差异,注意应用直白的方式授课,让这部分学生容易理解知识。经过长久的坚持,我发现学生不仅更加热爱学习了,他们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也明显提升了,课堂效果显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