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2020-06-22 13:03:19)
标签:

杂谈

游记

园林

分类: 园林游------苏州篇
                                                            苏州寒山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代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枫桥夜泊》。
       这首小诗传颂千年,成为寒山寺最真实,最久远的写照。
       寒山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旧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贞观中,天台山国清寺高僧寒山、拾得曾云游至此,后遂名寒山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北宋太平兴国初(976-984)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捐建七层宝塔于寺中。嘉祐中(1506-1063)宋仁宗赵祯赐号普明禅院。 南宋绍兴四年(1134),僧法迁重修寺院,塔殿一新。从绍定二年(1229)《平江图》碑上,可见到当时枫桥寺的概貌:寺院坐东朝西,四周绕以围墙西墙开山门三间面河,门前有路向北通达官道。南墙辟水门,运河舟楫可自枫桥南来直抵寺内。入山门,过小桥,为大殿七楹。穿过庭院,为后殿七楹,左右各配庑殿三楹。北部为塔院,佛塔峻峙,林木葱茏。塔西南,殿堂三间临水而筑。元人汤仲友《游寒山寺》诗有“孤塔临官道,三门背运河”之句。元末,朱元璋与张士诚两军交战,平江(苏州)被围城十月,阊门外沦为战场,寒山寺及塔毁坏殆尽。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僧昌崇重建寺殿,佛塔未恢复。永乐三年(1405),深谷昌禅师重修。正统四年(1439),苏州知府况锺再修。嘉靖年间(1522-1566),僧本寂募铸巨钟,建钟楼悬挂。不久遭倭寇骚扰,巨钟被熔铸为炮。万历四十年(1612)僧明吾鉴建藏经楼“龙函阁”。万历四十六年(1618)和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大殿两度焚毁而复建。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东下,全寺毁于兵燹。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巡抚陈夔龙集资图谋兴复,构门造堂,铸钟建楼,略具规模。宣统二年(1910),继任巡抚程德全及布政使陆钟琦又募款重建大殿,辅以亭廊,至次年六月落成。据《重修寒山寺记》云:“水木明瑟,亭延秋月,楼对春山……曲榭回廊,因寺为园。”而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新中国建立后,1954年全面整修,并移建宋仙洲巷某宅花蓝楼于寺中,恢复“枫江第一楼”旧额。1970年由市园林处接收管理,陆续修缮。1978年再度全面整修。1980年落实宗教政策,划归市宗教事务处。1982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又经多次维修保护,并于1996年完成宝塔及塔院的重建。630年后饱经风霜的寒山寺又见高塔。
        2017年被认定为苏州园林保护单位。
       今日之寒山寺寺园占地面积为10030平方米(约15亩),寺院虽几经兴衰,但仍在原址,依然坐东朝西,临街面河。外设照壁。寒山寺一大特点——山门朝西。西方为极乐世界,山门朝西,以示随时迎接诸佛到寺诵经弘法,教化众生。夕阳西下时一片金黄,犹如佛光普照,此为寒山寺第一景“山门夕照”。
        寒山寺有明显的主轴线,山门两侧有四大金刚护卫,进门后的庭院不大,院内青松翠柏,回廊曲径通幽。左侧花坛嵌有两块石刻,一为明崇祯年间的“寒拾遗踪”,一为清代程德全所书之“妙利宗风”,妙利是指寺庙初建时“妙利普明塔院”的称谓,两块石刻概括寒山寺的历史渊源。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院前方为大雄宝殿,左右两厢为“罗汉堂”与“大悲殿“。正前方为寒山寺正殿,“大雄宝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高12.5米。单檐歇山顶,飞甍崇脊,据角舒展。露台中央设有炉台铜鼎,鼎的正面铸着“一本正经”,背面有“百炼成钢”字样。这里包含着一个宗教传说:有一次中国的僧人和道士起了纷争,较量看谁的经典耐得住火烧。佛徒将《金刚经》放入铜鼎火中,经书安然无损。为颂赞这段往事,就在鼎上刻此八字以资纪念。殿宇门桅上高悬“大雄宝殿”匾额,殿内庭柱上悬挂着赵朴初居士撰书的楹联:“千余年佛土庄严,姑苏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阎浮夜半海潮音。”高大的须弥座用汉白玉雕琢砌筑,晶莹洁白。座上安奉释迎牟尼佛金身佛像,慈眉善目,神态安详。两侧靠墙供奉着明代成化年间铸造的十八尊精铁鎏金罗汉像,乃由佛教圣地五台山移置于此。大雄宝殿内高大的须弥座以汉白玉雕筑,座上安奉释迦牟尼佛金身佛像,两侧靠墙供奉着明代成化年间铸造的十八尊精铁鎏金罗汉像,是由佛教圣地五台山移置于此。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佛像背后与别处寺庙不同,供奉着唐代寒山、拾得的石刻画像,而不是海岛观音。画像出自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之手,用笔大胆粗犷、线条流畅。寒山右手指地,谈笑风生;拾得袒胸露腹,欢愉静听,蕴含着寒山、拾得向佛祖取经问道的深意。这便是寒山寺十二景之“寒拾问道“。
       大雄宝殿之侧有巨龟驼碑,是为“释迦摩尼说法图”,乃唐德宗年间遗物,年代久远。
       主殿西侧之大悲殿供奉观音菩萨,香火缭绕,寒山寺曾为我国十大名寺之一,至今仍是苏州最为重要的寺院,受信徒供奉。大悲殿西南侧,有一幢挂匾“江枫第一楼”的小楼,楼只上下两层,飞檐斗角,建造精致。据说,此楼原称“花篮楼”,是苏州修仙巷宋氏祖传名楼,后拆迁至寒山寺重建修缮。而寒山寺之“枫江第一楼“已于三百年前塌毁。这幢建筑是苏州市人民政府为了保护文物古迹,在1954年修整寒山寺庙迁入的。花篮楼,在建筑风格上,与众不同,有其一定艺术价值。此楼房只有两根主柱,恰似花篮的提手,承受着全楼的重量,而一般的楼房,起码要有四根以上的柱子。一楼在大梁与前檐的接榫处,换上了两个雕刻精细的花蓝。盘旋而上的螺旋式的楼梯,只依靠一根圆柱来承受全楼梯的重量,非常独特。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江枫第一楼”的北面,有一个名为“常乐池”的放生池,池子上面有一座小桥,取名“塔影桥”。站在“常乐池”的最西面,就能看到远处“普明宝塔”倒影水中,因此称作“塔影伴楼”。也为寒山寺十二景之一。
      “塔影伴楼”附近是一座带有唐宋遗风的小园,所谓“唐宋遗风”,就园林而言,大意是指外形自然飘逸,木结构,茅草顶,以禅宗禅意为宗旨来构建园子的一种风格。而实际上,由于木结构与年代久远的原因,唐宋时代的寺园确实几乎没有保存下来,只能从文献和古画,以及稍微晚一点的明清时代建筑来推断。现实中,似乎只有绍兴的沈园的复建做过这方面的尝试。沈园的古迹区内葫芦池与小山仍是宋代原物遗存,其余大多为在考古挖掘的基础上修复的。园内建筑与格调一望而知是中国的。而如今有许多依托“唐宋遗风”的建筑却是实实在在的对日本古建的写仿,是“大和风”。 只是大和风的来由却是和华夏息息相关,南宋江南最有名的几座禅宗寺院被称刹,并确实对日本佛教与园林产生了深远影响。
       寒山寺历史悠久,盛名于唐,园林取唐宋风格应当是恰当的。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寒山寺小园起首在寺内碑廊之南,狭窄的回廊间植有一棵芭蕉,芭蕉后是一经幢,经幢下有个净手钵。芭蕉是中式的文人的,而净手钵则是日式的,这也就道明了小园是两种风格混合的产物与结合。芭蕉前是小园放生池,不几步有一小型石拱桥横跨池上,桥就是“塔影桥”,与苏州城内名园“网师园”之“引静桥”很相似。桥下溪水潺潺流向放生池。
       池名放生,是佛家的慈悲胸怀,池岸蜿蜒,全为湖石构筑,池面稍宽处又有一三曲桥跨越水上,过三曲桥水面渐阔,一榭一楼相对立于池之两岸。榭体小巧,名为“多闻”,俏立于水边,内立一通石碑。水榭联曰“入榭宽舒,闻钟听法,偶逢僧语,一心放下无热恼;  游园欢欣,多绿少红,暂观鱼游,三乘停造得清凉。”为一法师所撰,含有禅意。水中游鱼往来,或聚或散,悠然自得。水岸四季花木,此谢彼荣,绿叶红花,天真烂漫。在花团锦簇之中,对岸两层殿阁式建筑,就是枫江楼。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枫江楼是小园中心,楼前设平台,平台外以白砂石铺地,饰以石灯笼,净手钵诸般日式园林常见的物事。再外小溪绵延,流入湖石为岸的小池,水池甚小,一玲珑瀑布隐身山石,水流叮咚,近墙处翠竹摇曳,山石水泉修竹,完全是中式园林的写意。而枫江楼前平台布置了白砂石与净手钵则又是大和风了。
       枫江楼外以一双面廊作为主轴线院落与小园的空间上的分割,长廊为一碑廊。其起首为两段,面面相对与大悲殿与配殿“弘法堂”成一独立小院。廊体又蜿蜒向南,其前端变为长廊经钟楼与第二进院落主殿“寒拾殿”相接,碑廊内有“江南四大才子”中的文征明、唐寅所书碑文的残片,还有岳飞、康有为等名人的诗碑,而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书写的诗碑《枫桥夜泊》更是寒山寺中的一绝,此碑高约3.5米,宽约1米。 自《枫桥夜泊》问世,历代文人墨客为寒山寺刻石刻碑者不乏其人。据《寒山寺志》载,《枫桥夜泊》诗的第一块诗碑,为宋代王硅所书。此碑因屡经战乱,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至明代重修寒山寺时,画家文征明为寒山寺重写了《枫桥夜泊》诗,刻于石上,这是第二块《枫桥夜泊》诗碑。此后,寒山寺又数遇大火,文征明手书的诗碑亦漫漶于荒草瓦砾之间,在嵌于寒山寺碑廊壁间的文徵明明所书残碑,仅存“霜、啼、姑、苏”等数字而已。 公元1906年(清末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寒山寺时,有感于沧桑变迁,古碑不存,便请俞樾手书了这第三块《枫桥夜泊》石碑。碑已成为寒山寺中的一绝。此廊也就是寒山寺十二景之“古碑长廊”。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碑廊内还陈列着明唐寅的《化钟疏》碑、民族英雄岳飞的“还我河山”等题词。岳飞被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召回,路过枫桥,宿寺中时留此墨宝,表现了他誓抗金兵收复失土的决心。
       寒山寺的还有第四块《枫桥夜泊》诗碑,是一位与唐代张继同名同姓的书法家所书。据文史专家郑逸梅老人记述,这位现代张继,是应著名画家吴湖帆之约而书古代张继《枫桥夜泊》诗的。诗后有跋云;“余夙慕寒山寺胜迹,频年往来吴门,迄末一游。湖帆先生以余名与唐代题《枫桥夜泊》诗者相同,嘱书此诗也。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沧州张继。”现代张继书古代张继诗,由刻碑名手黄怀觉刻石,立于寒山寺内,一时传为佳话。可惜他在书写《枫桥夜泊》的第二天,便与世长辞了;而他书写的这块诗碑,现仍存于寒山寺内。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寒山寺碑刻艺术天下闻名,堪称一座“碑刻博物馆”,主要包括三处碑刻:清光绪年间江苏巡抚陈夒龙重修寒山寺时建的碑廊、96年普明宝塔落成后建立的普明塔院碑廊,以及“和合福道”上新建的寒山子诗碑廊。在寒山寺的碑刻文化中,以《枫桥夜泊》诗碑最为有名,号称是“诗碑第一石”。
       寒拾殿是寒山寺主轴线第二进院落的主殿。寒山寺里比较有独特的便是寒拾殿。此殿位于藏经楼内,楼的屋脊上雕饰着《西游记》人物故事,是唐僧师徒自西天取得真经而归的形象,主题与藏经楼的含义十分贴切。寒山、拾得二人的塑像就立于殿中,其塑像背后嵌有千手观音画像石刻,上有清代乾隆年间苏州状元石韫玉的篆书“现千手眼”。殿内左右壁嵌有南宋书法家张即之所书《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共二十七石。后面还有董其昌、毕懋康、林则徐、俞樾等人的题跋共十一石。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寒拾殿”据说跟寒山寺的来历有些关系。相传,丰干禅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也是寒山、拾得的师傅。禅师临终前,给寒山半部真经和一枝荷花,给拾得半部真经和一个篾盒,并说,诵透此经就会得道。数年后,两人相遇苏州,各自拿出禅师所给的东西放在一起,由此得到一部(荷)和(盒)合真经。正如前面所言,佛门弟子一直认为寒山、拾得是“和合文化”的象征,而作为和合祖师的“寒拾殿”,也当之无愧地被称作“和合祖庭”,也为寒山寺十二景之一。
       寒拾殿位于藏经楼底楼。  藏经楼系原来收藏陈放经书处,面阔3间,宽9.8米;进深9.2米。钟楼为二层,八角。楼下石碑为重修寒山寺时所立,正面碑文为程德全所撰。
       在藏经楼(寒拾殿)南侧,有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阁,这就是以“夜半钟声”名闻遐迩的钟楼。每年除夕之夜,中外游人云集寒山寺,聆听钟楼中发出的一百零八响钟声,在悠扬的钟声中辞旧迎新,祈祷平安。楼门有一联:“  钟声明慧眼,  月色照禅心“。  楼前有一石,上镌“听钟石”三个大字。如今寒山寺的“天下第一佛钟”为仿唐式的古铜钟,总重量为108吨,钟高8.588米,钟底裙边最大直径5.188米,钟面主体铭文《大乘妙法莲华经》共69800字,钟面上总共有铭文70094个字。大钟裙边上铸有九幅精美的飞天图及六铣口裙边。是钟便是“夜半钟声”的来源之处,宏亮悠扬的钟声是寒山寺的象征。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寒山寺都会举行跨年敲钟仪式,钟敲108下,寓意来年烦恼随之消去。大钟虽已非唐诗中的那口钟、而是晚清的古迹,却是需三人才能合抱的罕见巨钟。
        是为寒山十二景之“千年钟声”。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出钟楼,沿回廊可至钟房。这是一间小轩,里面陈列四口形制各异的铜钟,左边三口钟为明清古物,都是从其他寺院移置而来的。右边一口钟,高二点五米,外径一点六五米,重达五吨。1986年苏州建城二千五百年之际,由海外同胞捐铸。上面“寒山寺”三字铭文。      
       与钟楼相对有一亭,单檐八角,名为“闻钟亭”,亭后长廊绵延延伸至罗汉堂之北部,与钟楼后长廊相呼应。长廊中部有一方形石护栏,护栏之中有一口古井,井里有水,井口竖石上题写着“寒拾泉”三个大字。相传,这是寒山拾得在此“缚峁以居”时挖的井。其后,为纪念二人,称此井为寒拾泉。称为“寒拾遗踪“。是寒山寺十二景之一。
       闻钟亭之东为僧寮,是僧人居所,门前空地狭小,饰以净手钵,白砂石,石灯笼,也有茅草门扉,工整的对联等园林小品,中日合璧,同源唐宋,很是精致,也颇为恰当。
       普明宝塔在藏经楼后偏北位置,与大雄宝殿遥相呼应,高高耸立于塔院中央。塔之底层悬一金匾上书“无上清凉”,其内有一汉白玉照壁,刻着“普明塔院” 四个鎏金大字。照壁后面刻着《寒山寺重建普明宝塔暨塔院碑记》,碑记完整地记述了普明宝塔的历史、兴衰、重建。宝塔的起源和佛祖释迦牟尼有关,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后,火化后生成许多击之不碎“舍利子”,众弟子们建佛塔供奉珍贵的“舍利子”。寒山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所谓塔院,多为祖师塔,故寒山寺最初修建的是普明祖师之骨塔,四周围以建筑,即为塔院。
       妙利普明塔后毁于唐末战火,北宋重建七级浮屠宝塔,元末又毁于战乱,明清时重建寺院,但佛塔终未能重建,后近630年来寒山寺不见塔影,令寒山古刹,有寺无塔,实为姑苏一大憾事。可以说造塔一直是寺内僧人的心愿。 1989年,寒山寺住持性空法师发宏愿要重建普明宝塔,得社会各界、海内外佛门信士及各友好团体支持。1996年普明宝塔竣工,结束了寒山寺六百多年有寺无塔的历史。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如今的普明宝塔是一座仿唐五级楼阁式宝塔,呈正方形,由台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总高42.4米。宝塔台座为花岗石材料,高2.1米,宽16米,台座四角,各有一梯形方台,上卧铜镇狮,神态威严,守护宝塔。塔身高30米,木构方体,敦厚庄重,层阁复叠,耸然翬飞。塔身和台座有拱桥相连,设计精巧,造型优美。宝塔东西南北各一门,门楣上高悬“普明宝塔”匾额。宝塔飞檐斗拱,雄大疏朗,再现了唐代庄重华丽的建筑风格。塔外四周塔檐下悬挂有108个风铃,阵风吹过,铃声悦耳,增添了几分动感和灵气。东南西三面塔上挂着“拈花微笑”、“无量寿佛”、“明心见性”、“无上菩提”、“佛光普照”、“如入禅定”等牌匾。塔顶的塔刹高9.6米,相轮直径2.4米,由覆钵、仰莲、相轮、华盖、三花蕉叶、宝珠、刹链,风铎等组成,重约12吨,黄铜铸就,外贴金箔,日光映照,光华夺目塔内供奉有佛祖的塑像,每层有楼梯可上下通达。
       登至塔顶,凭栏远眺,远山近水,山村城郭,吴中美景尽收眼底。
       塔北是法堂。法堂坐北朝南,出檐甚大,具有典型的唐代佛殿建筑风格。堂外有一副楹联:“ 枫桥夜泊,听几杵疏钟,无边佛法;  宝塔晨香,传三乘教典,普渡众生。“ 堂前池水环绕,池中锦鲤游弋,池水上凌空架露台,露台有桥与宝塔相通。露台中央,有一尊九龙五凤鼎,此鼎造型古朴,含意深远,周身雕饰九龙五凤,寓九州龙腾,五凤呈祥之意,也为仿唐建筑。现今之法堂是寺里的佛教图书馆。
       塔院南墙东西两隅,各建两层角楼一座,仿唐式样。塔院四周以回廊环绕,回廊内壁布满碑刻,风格各异,令人应接不暇。更有精致的园林小品点缀其间,竹丛摇曳,山石玲珑。整个塔院厅、堂、楼、塔布局紧凑,疏朗有致,统一为仿唐风格。体现唐宋意韵。
       塔楼之西,一石峰挺拔而立,为一孤峰,有磴道可攀其上,两侧竹丛翠绿,其后普明宝塔隐约,远远望去,磴道盘旋,似可临这“无上菩提”,达“拈花微笑“境界。但唯有步步为营,艰难修行方可成功。佛宗禅意深湛,全在各人理解。
      主轴线之最前首是为寒山寺的方丈院,为一四合院,院中耸立一石,其高达7米、重量约35吨,名“灵璧观音峰”,以“玲珑剔透、硫璃娟秀、姿若观音临驾,慈态善容、风韵万种”得名。乃苏州静思园园主陈金根所赠。
      寒山寺十二景有四景在寺外,其一就在寺门外,景名“枫桥夜泊“,张继千古传颂的名篇《枫桥夜泊》成就古寺的盛名。寺以诗兴,诗以寺名,钟声诗韵,是寒山寺的魅力。枫桥原名封桥,自张继诗后,史料遂称枫桥,并闻名于天下。诗韵天成,足以为吴山增色,自此诗后,“枫桥夜泊”也成为千古胜景,吸引无数游人观光驻足。其余三景均为新建,2010年10月建成的“和合福道",为一条长长石道,是和合福“到”的谐音。东西走向,东有新建山门,气势宏大,正面中间的门洞上方所嵌的“寒拾遗踪”石碑和“妙利宗风”石碑,道北侧为黄墙黛瓦,里面有梵音钟声,法堂佛语。南临“大钟苑”,苑内有“中华第一诗碑”、“天下第一佛钟”。道南侧还有新建的“寒山子诗碑廊”,西端矗立“和合”太湖石。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园林游------苏州寒山寺

       与寒山寺相对而立的是大钟苑,十二景之华夏诗碑与钟声诗韵均在其内,2007年落成的华夏诗碑,主体高为16.9米,由碑帽、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组成。大碑的正面镌刻着清代俞樾所书的《枫桥夜泊》,背面则刻有乾隆御笔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我国目前最大最高的诗碑,也被称作是“中华第一诗碑”。而“天籁响音"是2008年12月落成的寒山寺大钟,由铜、金、锡、锌、铅五种合金组成。钟面铭文是一部佛说《妙法莲华经》,大钟裙边上铸有九幅精美的飞天图及六铣口裙边。 天籁响音整个钟体造型宏大厚重。大钟声音洪亮圆润,震撼力大,是我国目前佛门寺院里最大的梵钟,堪称“天下第一佛钟”。
       大钟苑内巨石碑刻壮美庄严,园林小景精致婉约,是盛世新建之景,与古刹寒山寺成为一体。
       寒山寺以建筑为主,园林景观为辅,只在“江枫第一楼”附近有中日结合的山水景色,水准尚佳,故能列入苏州园林目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