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园是苏州所有园林中唯一一座依山而筑,傍水而建的园林。由庭园、花园和柳毅小园三部分组成。
今日之启园门厅面阔三间,硬山顶,园门上的“启园”二字,为著名书法家启功所题。过门厅,进入园内,庭院迎面的设隔墙,高达丈余,为全闭合状态,右上部前有甬道,类似与北方得城关。与江南园林的照壁不同。隔墙左段嵌叠湖石假山,水流处垒霜堆雪,溅珠飞玉。水静处凝
碧 凝
翠,清澈似镜。最左处敞轩骑墙而筑,“倚垣半屋成敞轩,留得月洞开异景”,是它真实的写照。而右面辟月洞门隐约透漏园中景色,中部可循山石磴道临顶赏景。
这道隔墙要素繁杂,东西两端有楼阁敞轩互望,中部有磴道,城关,一道隔墙其实分为两段,西部笔直高大。形态高耸。东部为弧形,前设一段城墙,连接部以磴道,树木掩饰,视觉上并没有隔断。反而丰富了景观层次。隔墙要素众多,繁杂但不凌乱。是为游园仅见。
东部隔墙呈弧形,其上藤蔓披挂,斜阳映衬,透着柔美。
启园内藤蔓攀墙,婆娑纤巧,几成一景,在别处不得见。
园背依东山,面向太湖,东西展开。向西有柳毅小院。院西就是柳毅井,是为传说故事“柳毅传书”的遗迹。据考,井的附近有龙女庙和白马
土地庙,传“柳毅传书”曾系白马在这里。附近还有一石壁,说是柳毅传书问讯之处。井边有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大学士王鏊题刻的石碑。井圈苔痕斑剥,陈迹古雅,泉水香甜津芳,“旱涝无盈涸,风摇亦不浊”,是东山名泉之一。此外,传说中的柳毅井,
湖南常德的洪沾洲亦有一口,清澈的泉水千古流荡,永不枯竭,被当地人说成是“柳毅传书”下龙宫之处,也称“柳毅井”。诸如此类,大概是因为柳毅传书,历尽千劫万难,见义勇为的形象活在人们心中。井边贴墙而筑的半亭,也以“柳毅”命名,小巧玲珑,石壁嵌有清代诗人吴梅村题咏柳毅井的五言律诗石刻,是清后期文物。
柳毅井与半亭的隔断为修剪成阶梯状的绿色雕刻,是民国园林受西式风格影响的结果。
柳毅院之东又有一小院,院内起一台,台基为湖石构建,形如浮云,下有洞穴,其上为一敞轩,曾名四宜,现名为“挹翠”,便是门厅小院所见半隐半现的悬于高墙的小轩。轩之西向设一梯廊,拾级而下,石阶以湖石掩饰,与轩底浮云状湖石成为一体。此建筑可四宜赏之,不同角度有不同形态。前观它是台,后看它似楼,左睹为亭,右览则成阁,变化多端,景象各异。以“四宜”名之,恰如其份。
启园园内多设小院,小巧玲珑,曲折幽深,深具苏州园林之长,四宜轩之东之南又有多重院落,紧邻的是为“融春堂”小院,主体建筑是东山镇移建的清代古建,堂名取自杜牧《阿房宫赋》“春光融融”之语。表现对自然风光的歌咏与幸福生活的向往。两边挂着对联,“蓬荜光生银汉晓,芝兰香霭草堂春“。小院略成长方形,有石径可资进出。粉墙下,石径旁有湖石植坛,坛内石榴笋石翠竹间隔,布置疏落。迎面粉墙便是门厅院子的隔墙,墙中心部位砌筑湖石璧山,璧山精巧,下设小潭,潭水清澈,与前院隔墙之璧山相通,精巧通透。璧山山体不大,却有磴道上下,往西处植物掩映处还隐绰绰可临倚墙之小轩之下。
融春院之西还有两院,一院无有建筑,有黄石砌筑花台,乔木高大,遮天蔽日。一院狭小,曲廊延伸,廊接一轩,名为“如意小筑”,为一硬山瓦房,内置石凳,左右接廊,两侧挂联。曰“落叶飘蝉影,平沙写雁行。”廊边墙下植芭蕉竹丛。
启园门厅的隔墙结构复杂,有三条通道可以进入园内,西首经洞门可达“柳毅小院”,中部后为“融春院”,并无直接沟通。东部则有两条道路可入园,一为隔墙中部山石磴道,登上隔墙,即可见东部角楼,呈四方半亭状,悬匾“挹翠”,经半亭之月洞门沿廊桥进入启园东部。站在角楼,回望隔墙,城关特征明显,一条甬道笔直延伸,与石磴道连接,这里的隔墙呈弧形,与城关磴道形成弧形过渡空间。城关磴道下通月洞门与隔墙方形门互通成为进入园东部的通道。
启园东部视觉开阔,有一条宽有数丈的水道通向太湖,岸边乔木笔直伸向蓝天,草坪绿意盎然,是民国时期园林开始有的特征。由此向西向南楼台水榭亭阁高下错落,水岸曲折蜿蜒,是园内主要山水景观阅波楼区域。阅波楼面阔五间,楼高两层,面朝太湖,居于融春堂后院之东,融春堂后院极为简洁,仅有植坛贴墙,坛内树木苍古,然植坛全为黄石叠筑,与阅波楼一带所用山石风格统一。
阅波楼之前是个通透的庭院,由长廊水榭亭阁围合而成。阅波楼歇山卷棚,现为茶楼,上下皆有联,下联出自启功手笔,“草色金径细雨后,花枝欲动春风寒。”小楼两边皆出廊,长廊向北为梯廊,与阅波楼二楼相接,另一端联起融春堂后院所出复廊,成为庭院北墙,中开月洞门,框两边之景。复廊向北又向东,接一水榭。
水榭名为“翠微榭”,面阔三间,下设美人靠,与阅波楼隔水相望。长廊经翠微榭,向东接一轩,为“听雨斎”,斎直接立于黄石池壁上,如临深渊。长廊向西,分为两段,一与隔墙角楼所处爬山廊连接,另一与阅波楼相接,完成对阅波楼山水庭园的围合。庭园中部小池黄石叠砌,里高外低,略向太湖方向倾斜,水岸曲折,山石峥嵘,一三曲桥横卧于上,连通南北。
“翠微榭”里接“阅波楼”庭院,外连园内小河,站在榭内向太湖方向远眺,水面先收再放,是为一条与浩渺的太湖相接的人工河
,水面架七曲石桥,隔桥远望太湖之滨还有一石拱桥,为“挹波桥”,层次感明显。
出翠微榭,过一跨水廊桥,来到小河左岸,向前不远见一堂,堂面阔五间,外带围廊,前出平台。一对铜制仙鹤暗喻堂的来历之不凡,堂名“鉴湖”,内置一尊铜像,乃清康熙大帝坐像。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帝第三次南巡,于农历4月4抵达太湖,于启园码头登岸。启园御码头及古杨梅树见证当时盛况,故立像纪念。
堂内摆置康熙南巡时各类史料。
小河对岸是自然风光的岗阜山丘,黄石矶岸探入水中,山坡不高,树木茂盛,与“鉴湖堂”相对处,建有一亭,四方,面阔三间,名为“撷银亭”,亭内外皆有联“绿竹源无署,清池小有天。”方形窗框亭后翠竹景观。前行不远有古杨梅树。古杨梅树传为康熙帝1699年栽种的,距今已经三百多年,虽是古老,但依旧硕果累累,为园内三宝之一,也有一种传说康熙当年南巡东洞庭山时曾在这株杨梅树下歇息,但观此树树形与体量,可能性不大。
杨梅树边,两边皆为水道,左有七曲,挹波两桥。右边也有一桥,石制,为“吟春”,桥头高处立一亭,名为“哓譫亭”,过“吟春“桥,来到启园最东北处,这里是园内长堤的起首,堤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堤外烟波浩渺,一片苍茫。。
于“挹波桥“中回望,景观层次丰富,阅波楼远之,翠微榭居中,七曲桥最近,层层递进,如诗如画。
镜湖楼为启园主体建筑,居于阅波楼之西,高阔壮丽,似宫殿建筑,面朝太湖,阔有五间,楼有两层,重檐歇山,外悬匾“镜湖楼”,内堂匾额为“宸幸殿”。登楼凭栏远眺,可以遥见浩渺苍茫的太湖。楼后侧是园主昔日所建民国风格的住宅。楼前高低错落有五石,名为“五老峰”,是仿苏州五峰园而作,水准差强人意。石峰旁植牡丹,山茶,桂花,红枫,腊梅等花木。楼前设有一池,水面如镜,名曰“镜湖”。池周以湖石砌成高低参差的池岸,不以奇峰深壑、曲折窈窕取胜,而以疏密相同,高下起伏,如跃猴,似憨牛,像吼狮。形态各异。环湖花木浓茂,引自太湖的池水清漪荡漾,阳光透过四周山影折射池面,呈现千变万化的岚影波光如同活动画卷,别有幽趣。
池南用湖石筑造拱门,门内有临水钓台。又可框“鉴湖堂”之景,构思精巧,但远观却不如人意。
钓台边筑土岗,岗上建有一亭,四方,名为“座金亭”,亭与“鉴湖堂”,“阅波楼”与“镜湖楼”之间长廊南端“逸然”角亭互望,成为对景。座金亭而外,临太湖建有一水榭,面阔五间,外带围廊,名为“浮翠榭”,面向太湖出宽大平台,可遥望御码头全景。
过浮翠榭,顺着太湖长堤前行,条石砌筑的码头笔直伸入太湖。御码头是康熙下江南时上下船遗址,康熙三十八年,清代藏书家、刻书家席启寓就是在此处迎接圣驾。1992年设立的码头标识,1996年重建码头,如今的码头起首是一座牌坊,四柱三间,前立石狮一对,狮子是昔日码头系龙舟用的旧物,左狮为母脚下抚幼狮,神情充满母爱,寓意子孙昌盛,右狮为公脚踩绣球,神情严肃带点顽皮,象征威望和威力。这对石狮造型生动,体态清癯,实为石雕之上品。坊额题“光焰万丈”,其意大气磅礴气吞山河,为康熙为东山设馆编撰《大清一统制》而题匾之字。两侧楹联是:“人得交游是风月,天开图画即江山“。内联为“胡海赏豪气,松柏有本心。”
过牌坊,一道笔直的栈道伸入太湖中,长达60米,一重檐六角亭居中而立,亭额书“虫二”是康熙手书,盛赞太湖“风月无边”。内匾“翠色满湖“,也为康熙所题。亭内立碑“御码头”三字,为清代刘墉所书。人立亭内,三面环水,唯觉太湖碧波滔滔,近在脚下,远观渔帆点点,水天一色,令人陶醉。
启园之三宝:古杨梅、柳毅井、御码头。
出御码头,向北有一座湖石小山,名为“骆驼山”,山体不大,孔洞环生,有磴道临顶,其上设平台。置有石刻“万倾波涛一望收”七字。于台上可从一侧观赏御码头。过骆驼山,向西是一条长长的石道,石道畔是连接园内水系与太湖的水道。石道前接长廊,长廊东西向,经启园旧宅部,又回到镜湖楼前。
启园居太湖之滨,远离市区,知名度并不甚高,而面积却是所有苏州园林中居第三(静思园第一,拙政园第二),其选址之佳,得天独厚紧临三万六千顷的太湖,是其他居于苏州城中的宅邸园林所无法比拟的。它独特的入门隔墙设计,环环相扣的庭院布置,阅波楼前景观的层层递进,复廊的蜿蜒曲折,变化多端,以及,绝无仅有的御码头探身入太湖,将万顷湖光山色融入园景,都是其鲜明的特色。
启园成园较晚,景观也有集锦的特点,与苏州中心城内的怡园有相似之处。从中可以看到无锡蠡湖,苏州五峰园,木渎古松园的影子,但构图均衡,十分和谐。艺术水准与怡园相若,与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还有些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