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寺塔是中国楼阁式佛塔,传始建于三国吴,南朝梁(公元502-557年)时建有11层塔,北宋焚;元丰(1078~1085)年间重建为9层,南宋初建炎四年(1130)在宋金战中复毁;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改建成八面九层宝塔,现存北寺塔的砖结构塔身就是构筑于当时的原物。塔身的木构部分为清末重修,已不全是原貌。此塔曾刻入南宋绍定四年(1229)的《平江图》碑中。
塔南向,在大殿以北中轴线上,八角9层,砖身木檐混合结构。内、外塔壁之间为回廊,内壁之中为方形塔心室,经由2或4条过道通向回廊,梯级设在回廊中。塔身以下为木结构平座回廊,绕以栏杆,栏杆柱升起承托塔身上的木檐,柱分每面为3间。底层之檐在重修时被接长成为副阶。全塔连同铁制塔刹共高约76米,其中塔刹占全高约1/5,底层副阶柱处平面直径约30米,外壁处直径17米。尺度巨大,但比例并不壮硕,翘起甚高的屋角、瘦长的塔刹,比例得当,全塔在宏伟中又蕴含着秀逸的风姿。
塔前建平台,设有围栏,正中立弥勒佛像,有皆大欢喜四字,像倚假山,山体不大,与弥勒佛像相对处,是韦陀立像。出平台,就是宝塔,塔门之上悬“报恩万岁宝塔”之匾。塔身挺拔,四下树木葱茏。过佛塔,入月洞门,主轴线上有三座大殿旧时称无名殿,古铜佛殿,藏经阁。古铜佛殿曾供铜铸三世佛,单檐硬山造,观音兜山墙,面阔七间,进深六间,五间为殿,左右尽间为楼,梁架、脊饰具有徽州建筑风格。藏经阁为重檐歇山楼阁式,楼层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底层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原额梵香堂。
世事变迁,现三殿依次为为“报恩讲堂”“七佛宝殿”“念佛堂” , 藏经阁。
藏经阁这条中轴线古建筑上的最后一座宗教建筑。殿宇式歇山双层楼阁,屋脊正面“风调雨顺”,背向“国泰民安”,
历史变迁繁杂。2016年8月从西园寺迎请乾隆古版大藏经一部7000余册供奉于藏经楼上。《乾隆大藏经》为清代官刻汉文大藏经,又称为《清藏》或《龙藏》。由皇帝钦定,始刻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完成于乾隆三年(1738),是我国历代官刻大藏经极为重要的一部,在世界佛教史上占重要地位。
报恩塔东建有一长廊,陈列着目前国内最大的巨型漆雕“盛世滋生图”也称“姑苏繁华图”,长32
米,高2米.。为现代作品,再现了清代“乾隆盛世”苏州的繁华,雕饰生动精美。姑苏繁华图是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擅长人物、花鸟草虫的苏州籍宫廷画家徐扬用了24年时间创作了一幅名为《盛世滋生图》,以长卷形式和散点透视技法,反映当时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又名《姑苏繁华图》,进献乾隆皇帝,以赞乾隆盛世。这是继宋代《清明上河图》后的又一宏伟长卷,全长1225厘米,宽35.8厘米,比《清明上河图》还长一倍多,现为国家一级文物。现保存于辽宁省博物馆。
全画面自灵岩山起,由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介狮和两山间,入苏州郡城、经盘、胥、阊三门,穿山塘街,至虎丘山止。作者自西向东,由乡入城,重点描绘了一村(山前)、一镇(苏州)、一街(山塘)的景物,画笔所至,连锦数十里内的湖光山色、水乡田园、村镇城池、社会风情跃然纸上。全幅画有各色人物1万2千余人,各色房屋建筑约2140余栋,各种桥梁50余座,各种客货船只400余只,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完整地表现了原作中气势宏伟的古城苏州市井风貌,是研究250年前“乾隆盛世”的形象资料,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
长廊以东尚存部分明清时期重建的殿堂,纪念碑等建筑。东首的不染尘观音殿,俗呼楠木观音殿,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现存殿宇为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时重建,是苏州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殿为重檐歇山造,面阔五楹,进深五间,内四架,前置檐廊,檐高7米,四周檐柱为抹角石柱,内柱用楠木。室内有数十幅画工精细、色彩调和、风格独特的彩绘。
观音殿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行者金大圆在完成建塔之后又募建此殿,殿内塑观音像,高数丈,采用脱沙法。先用布袋缝成人形,中实以沙,再在外面塑成像后,将沙取出,塑成佛像虽高大,但中空质轻,便于搬运。明杨循吉在《重创不染尘观音殿记》中云:“旧菩萨像以七宝末和泥而成,端颜妙丽,飞尘不集其上,故称不染尘观。
观音殿前花圃呈长方形,圃内花繁叶茂,生机盎然,形式中规中矩,与主轴线两侧花坛布置类似。
观音殿与报恩塔之间有两亭,一为圆亭,一为方亭。圆者为“廉泉亭”。方亭外悬“武梁遗轨”之匾。内置罕见的元代石雕“张士诚纪功碑”。内容是元至十十八年(公元1358年),割据江南的昊王张士诚由反元面降元,宴请元使伯颜的场面,此碑位置原在报恩寺山门东侧,光绪末,敏曦师徒等来苏州兴修报恩寺,为防止文物流失,昭三法师把石碑移入寺中。光绪十六年(1890)探花极第的吴荫培先生认为浮雕风格近于山东嘉祥县紫云山武梁祠的石刻画像,于是题匾“武梁遗轨”。
后吴江金松岑先生先后七次来报恩寺现场考察,写出《苏州报恩寺石堪造像索引》,文中对石碑上人物冠服、旗幡、华盖等做了详尽的考证,广征博引,确认此碑是元代雕刻。文章发表后,人们一直赞同他的考证。后来陈去病先生为碑匾“隆平造像”,惜已不存。
碑亭以北,是以平远山水为意境的古典山水寺园,池面宽阔,山石空灵,别有一番情趣。报恩寺东北隅原有后花园,内有北斗山、大同塔、昭三墓、水池、花木、菜畦等。常年失修面目全非。从1960年起苏州园林局就有修复计划,设计者为园林局副总工程师石秀明,1987年正式修复,是自然山水园林,定名为“梅圃”。
此园面积5250平方米,平面略作凸字形。位于观音殿北,华藏世界东。
自观音殿向北,设有一座门扉,门口悬有一匾,额题“梅圃”二字,为上海师范大学苏渊雷教授所书。进门有一座黄石假山,高约五米,上有平台,下构山洞,掩住园内一派山水风光,黄石假山为入门障景。假山之右,有半亭一座,方形,悬匾“清泉”,亭内有一泉,亭壁刻有书法条石,名为“重修报恩寺记”,文内提及清泉与廉泉的来历,以及两泉的泉匾文均是拓黄道周之字而成。黄道周(1585年3月9日—1646年4月20日),明末学者、抗清名臣,时任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首辅)。因抗清失败被俘。隆武二年(1646年)壮烈殉国,隆武帝赐谥“忠烈”,追赠文明伯。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谥“忠端”。
过黄石障景假山,小园景色扑面而来。小园名为“梅圃”,应是以梅为主题的的寺园。迎风傲雪的梅花历来是我国文人的最爱,咏梅赞梅佳作无数,而历史上深通佛法的文人数不胜数,园林文化往往是释儒道精神的载体,尤其梅花是文人园与寺园最常见,以梅为主旨的园子也时常得见。
寻路向东,园中主体建筑“飞英堂”居于一侧。飞英堂为五楹四面厅,歇山顶,曲线优美自然。四面半墙、长窗、外绕回廊,此厅以朝北为正面,夏秋在厅北平台荫影之中欣赏水景,暑意顿消。厅南小院,筑有牡丹台,植有各种牡丹,周围种植玉兰、海棠、桂树,构成“玉兰富贵”花木配置,冬春在此赏花,令人流连忘返。
飞英堂北有清池一泓,名为“雨花池”,广一亩有余,又分三支向西、向北、东南。正西一支较长而窄,过墙下与八功德池相接,两岸山石竦峙,花木扶疏,分别命名为“花溪”、“芹涧”、“蒲湾”。
池水水岸曲折,全为黄石砌筑,,有临水平台探入水中,自然中见生动。
平台东首之蒲湾上一架廊桥跨过,倒影如虹,额题“漾碧”。蒲湾水流过桥向东,形成自然水湾,岸基树木林立。过漾碧桥循廊而东,折向北,有一水榭面临“雨花池”,为四面亭结构。水榭南、西、北三面设吴王靠,供人依栏凭眺,水榭悬“暗香浮动”之匾,匾下是今人摹写的明末元初大诗人高启《咏梅九首》。
高启,史载,明苏州府长洲人,字季迪,号槎轩。张士诚据吴时,隐居吴淞江青丘,自号青丘子。博览群书,工诗,尤精于史,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其诗之才力声调,过三人远甚,为元明间一大家。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并受命教授诸王。后擢户部右侍郎,自陈年少不敢当重任,辞归故里。时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北寺塔内有珍贵的“张士诚记功碑”,也有被疑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的苏州才子的诗篇,这是设计者精心布置。
水榭之后面积不大,以一对宝瓶门构建小院,贴墙处黄石筑成植坛,植翠竹,乔木,一片翠绿。
于水榭内西望,水池西部拔起一座小山,高达八米,全为黄石叠筑,山基直入池水,更显其峻拔陡峭,苏州临近太湖,园林筑山大都以湖石,黄石即使使用也在局部,唯有报恩寺梅圃完全使用黄石。以线条硬朗,色彩冷峻的黄石与傲骨迎风的寒梅匹配,相得益彰。是山险峻,山石竖立,上部向前倾斜,水流在山底分成两部一左一右,分别为“花溪”、“芹涧”两条清渠向东延伸,将主山小庾岭合抱。
山顶建有一孤亭,六角,名为“踈影”,踈影通疏影,与暗香对应,《暗香》《疏影》这两首词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咏梅词,是宋代大词人姜夔的代表作之一。张炎在所著《词源》中说:诗之赋梅,惟和靖一联而已,世非无诗,不能与之齐驱耳。词之赋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小亭与水榭互为对景,再向远望,藏经阁宛然入目。出水榭向北沿水池折向西,转弯处仰望宝塔冲天而起,俯视水面塔影正好全在水中,水光、山色、古塔相应成趣,乃借景之妙笔。
顺碎石小路向前,见大假山之侧,漂浮一小矶,也为黄石构建,几株小树悄然而立,平添几分生动。迎面一座平板石桥跨于芹涧之上。置身其中,左有翠竹挺拔,右有古树青翠欲滴,小桥溪流淙淙,甚是幽静。过桥,黄石大假山化为一缓坡,坡顶孤亭旁边竹林摇曳,风起时沙沙作响。亭后一道小径缓缓而下,两侧树木葱茏,生机盎然,坡侧间或植有梅树。
梅圃不大,来到圃内东墙,墙开两道门与寺庙相通,两门形制不同,一为四方亭,一为月亮门,匾题“收雪”,砖额“梅隐”均为赏梅赞梅之词。月亮门前溪水蜿蜒与雨花池相通,池岸均为黄石砌筑。溪水起首隔墙与“华藏世界”之“八功德池”相通,墙上有砖额“花明溪深”四字。
华藏世界原为方丈院落,位于纪功碑亭北,门额题“华藏世界”四字,门东有砖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字。门西有石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内有一院落,回廊曲折、花木扶疏,清幽雅致。后院有一水池,就是
“八功德池”。一六角半亭倚北墙而立,亭中有元碑一方,亭上题额“唯心净土”,华藏世界处于寺庙与梅圃的交接处。将寺与园巧妙的联络在一起。
花溪侧有碎石小径曲折向前,不几步,见一架石拱桥横卧花溪上。梅圃“花溪”、“芹涧”、“蒲湾”三条小溪,造园者分别以石拱桥,平板石桥,廊桥跨越其上,不单变化丰富了景观,也与三桥附近景致相衬托。“芹涧”平板石桥之于村野景色,“蒲湾”高架廊桥之于水湾都互为映照,很是恰当。
而此地的石拱桥身轻巧秀气,两侧植有红梅,花期粉红色的梅花灿然若锦,人行桥上,如在画中。桥下溪水清澈倒映梅花,宛如仙境。站于桥端而望,黄石池岸绵延曲折通向雨花池,景色深远。远望黄石大假山山石嶙峋,峥嵘有姿,水榭,主厅隐约可见。过桥可见一门,门额“清音”,门内便是华藏世界。门前起一道碎石小径,通向主厅,近华藏世界院墙处散植的竹丛摇曳,树木挺拔,时近黄昏,夕阳西下,斑驳的树荫洒下,光影交融,野趣弥漫。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是宋代诗人林逋咏梅之绝唱,林逋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有“梅妻鹤子”的美誉。梅圃石拱桥一带景观便是对这两句名诗的绝佳注释。
北寺塔梅圃,山石峭拔,水池萦回,亭榭廊桥各得其所,是一座素雅的山水小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