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牧野清风66
牧野清风66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378
  • 关注人气:7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园林游------常熟之园

(2015-11-06 21:44:40)
标签:

园林

杂谈

游记

分类: 园林游------苏州篇

                                                                             常熟之园

   “之园”在常熟皆称翁家花园。

    光绪初年,翁同和侄翁曾桂在常熟城西九万圩购地二十余亩,历十余年,此地空荒。二十四年同和削职归,路过此间见所购园地,柳榆松杉皆渐成荫,而无一椽,且有池甚宽。在翁同和的授意下,曾桂决定筑园。请苏州原吏部侍郎汪鸣銮设计,后接到汪寄来宅图三卷(即园林建筑图)。同和阅后即转寄江西任职的翁曾桂。曾桂同意依此建园。     

     光绪二十五年,园始营建,翌年园成。五月,开启正门。二十八日同和应邀至新园游,极畅适。此后,翁同和兴致极高多次入园游览。清代重要历史资料《翁文恭公日记》多有记载,“诣之园,晚诣之园,晚偕侄同诣之园,梅正花,柳毵毵然,登陡忘疲,留饮...薄暮归。六月二十七日,筱侄(指翁曾桂)以舟来迎,因诣之,徜徉水石间”。

     翁同和对“之园”的爱在这字里行间是能体会到的。

     该园建成于公元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从购置田地到落成,该园共用了20年时间,当年园门有联“廿年缔构,一水瀓清”。而之园其名,据说缘出有三,一是翁氏家族辈份以“曾、孙、之、庆”排行.园主愿子孙繁衍聚息于兹,故以“之”名;二因园中有岛有水,其水流环绕如“ 之 ”字,故名以“之”;三说翁曾桂造园时,任江西布政司职,喜“之江三曲”形趣,故取“之园”以铭记。这三种说法都不无道理,故并列于此  

  "之园”建成之初是典型的江南园林,有山有水,亭台楼阁布局得法,小桥流水错落有致,桃柳松柏,绿肥红瘦,梅兰竹菊各有所处,步曲径能通幽,登高亭而神怡。园中荷池狭长,水自城河入,涓涓清流,自多生趣。池中有两小岛与岸相隔,筑数桥相通。池内广种藕莲,时值盛夏,一池荷花竞相开放,艳色迷人。邑人花景福《西城杂诗 之园》有赞:“苦忆翁家数亩宫,涨天十丈藕花红”。 

       之园原址与今园位置基本相符,约占地14600平米约23亩,,水面约占三分之一。其建成后,因为私园性质,未对外开放.但之园构筑布局因地制宜,景致风格清旷自然。园内楹联匾牌考究,文化气息浓郁;翁氏家族又名闻海内,所以成为常熟园林之首。奈何生逢乱世, 1937年,常熟沦陷,园中住宅及部分景观被日军纵火焚烧 。此后,园林日渐颓败 。 园林大家陈从周教授曾莅园,撰 《常熟园林》中语:“ 园中荷池狭长,水自城河中入,涓涓清流,自多生意。而榆柳垂荫、曲廊映水,较他园更饶空旷之感。 ” 1953年成为医院后,园林格局和各类树木得以保持。1999年医院重建之园,除六角亭与挹爽轩外,其它建筑均为参旧新修,位置有所变移,但园林气象终于得到恢复。

        如今的“之园”基本仍在两岛之上,过一平板石桥即是进入园中,行不远见园中之最高大的建筑,名为”挹爽轩“,面阔三间,后半部立于水中,前与水榭成对景。有行书联曰”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一望而知,这里是一座藏书楼。匾联均出自翁同龢之手。

        翁同龢便是大名鼎鼎的光绪帝师,晚清历史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重要人物,字叔平,号松禅,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咸丰六年(1856)一甲一名状元。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先后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光绪戊戌政变,罢官归里。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

       翁同龢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  翁同龢早年从习欧、楮、柳、赵,书法崇尚瘦劲;中年转学颜体,取其浑厚,又兼学苏轼、米芾,书出新意;晚年得力于北碑,平淡中见精神。他博采众长,对唐代颜真卿和北魏碑版潜心揣摩,参以己意,并吸收刘墉、钱沣、何绍基等人之长,将赵子昂、董其昌的柔和流畅溶入其中。他深得颜真卿书法之精髓,写出具有自己个性的书法艺术作品,从而形成了翁字的独特书风,成为晚清颇具影响的书法家。

       当时在北京一字难求的大书法家翁同和对爱园却无比慷慨,泼墨挥毫,大书特书,园内几乎所有题字均出其手。据翁氏日记载:二十五年九月二十三日:“写‘之福堂’大字隶额”云云。大门门栅上的横匾“城市山林”,客厅里的隶书“之福堂”,园子内的行书“半溪亭”、“挹爽轩”。等。    

        民间误认为“之园”系翁同龢建有,其实其真正的主人是时任刑部候补郎中、翁同和之侄翁曾桂。

园林游------常熟之园

园林游------常熟之园

园林游------常熟之园

园林游------常熟之园

       翁曾桂(1837—1905),字筱珊,大学士翁心存孙,二代帝师翁同龢侄,安徽巡抚翁同书子。出仕初“以助饷奖郎中,分刑部”,任职时,曾在复审平反杨乃武小白菜冤案中有功。后逐步升迁,最高职务担任过江西、浙江的布政司,政声颇佳。

       过书楼,有一架带围栏的平板石桥跨与水上,连接另一岛,名为”漾壁桥“,桥身中部略有上翘,线条流畅,桥下碧波荡漾,一条小河自藏书楼一侧流来。黄石起伏为岸,过桥,来到园中小岛,主体建筑”之福堂“便在此岛上,岛上树木繁茂。

       林荫中有石径可向前,又见一平板桥,较小,栏板上刻有松竹,桥名为”垂虹“,过之,有一方形门洞,内额”清幽“,外额”城市山林“,当为园之正门。门边为一廊桥,名为“半溪亭”三字气势磅礴,苍劲有力,为翁同龢题书。桥小水流与城河相同。一侧依墙为竹石小品,简约清新。其前为观景平台。

园林游------常熟之园


园林游------常熟之园

园林游------常熟之园

园林游------常熟之园

      “半溪亭”连廊,廊体临水,折向向前,廊内漏窗各个不同。也与小岛相望,长廊前部,一六角亭突入水中,为“静观亭“,亭后一逾两百年的凌霄老藤,苍古遒劲,枝繁叶茂。静观亭前一虹桥卧波水上,无名,与拙政园之”小飞虹“相似。桥头伫立着”之福堂“

       ”之福堂“也称四面亭,为之园主体建筑,是旧时园主人会客的所在,面阔五间,带有外廊,前近水,后有平台,台前林木间置有赏石,品相一般。有联曰”绿水环城人,清水到县分。”也是翁同龢的笔墨。堂侧有两桥,一名“饮绿桥”,可以出园。一为石拱桥,名“之趣”。园林游------常熟之园

园林游------常熟之园


园林游------常熟之园

园林游------常熟之园

        过“之趣桥”来到园中大岛,又回到“挹爽轩”所在之岛。下桥即见一黄石假山,高逾两米,占地不大,以堆砌为主,中部构有瀑布,水流池中。假山之前,藏书楼互为对景,有一水榭,榭体轻盈小巧,立于平台之上,平台大半入水,似飘浮于水面。

        水榭之后有月洞门可入之,额题“诗镜”二字,为启功所书。书体为著名的启功体。榭内悬“画镜文心”之匾,下有“之园重建记”。医院为救死扶伤之所,也是知识分子聚集地,对园林保护也相当热心,上海肺科医院内的“叶氏花园”,华山医院内的“周家花园”,常州第一医院内的“约园”,以及“之园”均的白衣护佑才得以维系,可谓尽心竭力了。

       匾文两边悬联“立定脚跟,放开眼界”。言简意赅,十分直白。却是帝师,状元翁同龢所题。应是其对翁曾桂的期许。榭前出平台,台一侧有曲桥可达园中石舫,石舫前中后舱俱全,也较为简洁,有拙政园“香洲”的身影。悬匾“澄碧清华”,四字苍劲雄浑。联曰“黄鸡紫蟹堪携酒,红树青山好放船”。则出自清吴伟业《追叙旧约》。有好的下酒菜,再携上美酒,在红树青山的夹拥下顺流放船。菜好、酒好、景致好,游兴则更好;心轻、身轻、船更轻,凭添兴味无穷。轻盈明快的诗句,表现出畅饮放游的情致,挂于船舫,最为恰当。

 

园林游------常熟之园

园林游------常熟之园

园林游------常熟之园

园林游------常熟之园

         此处已至园的边界,两边的水岸却呈方形,壕沟式,有一六角亭立于池角,名曰“怡然”。环池遥望现时的“之园”,唯见园中之水环流曲绕,有池宽深,鱼虾聚伏;有池清浅,荷莲摇曵。水中有岛,两岛之间有“ 垂虹”、“漾碧”、“饮绿” 石桥相构连。岛上及园内遍植古树名木,有银杏、桧柏、香樟、黄杨、银桂、杉木、榆树、朴树、罗汉松、广玉兰、白玉兰、海棠、凌霄等皆在百年以上,有的已逾二百多年,见证着“之园的兴衰过往。园林游------常熟之园

园林游------常熟之园


园林游------常熟之园

园林游------常熟之园



园林游------常熟之园

       回思园中巨型黄石上“之园”二字为翁同龢所书。不免又想到不远处的”彩衣堂“,帝师的故居。号称江南六大厅堂之一(网师园,退思园,东阳卢宅,春在楼,莫氏庄园),与前其余厅堂相比,大是大了却还有些简陋,内有一小园,名为”柏园“,为翁同龢之最爱,却只有假山一座,林木若干,也简陋之极。两个”简陋“。或许就是翁同龢这位帝师真实生活的写照。

 

园林游------常熟之园


园林游------常熟之园

园林游------常熟之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