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读书台
读书台位于常熟虞山东南麓石梅街。相传为梁昭明太子萧统读书处。 系1977年依托于古迹而新建的园林。内有梁昭明太子读书台和焦尾泉、雅集亭,摩崖石刻,巫公祠,占地1.2公顷。园内古木参天,景点错落有致,颇有江南园林特色。读书台小巧玲珑,古朴秀雅。我国古建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曾以“虞山好,景色招人来,一望长江舒极目,园林俯视现楼台,重见画面开”《江南好》词赞美此园。
园大门口有花岗岩石狮一对,为原老城隍庙旧物。入口处镌有邑人、书画家钱持云所书"读书台"匾,与江南园林进门相仿佛。二门也极为朴素外额“寻天然趣”,内额“泉石林壑”,框景清雅,如诗如画。进门可见一高岗,岗上树木林立,郁郁葱葱,一片苍茫之气,林木间有一亭阁,这便是梁昭明太子的“读书台”。
“
读书台”以山泥夯筑,高3米有余,居高临下,岿然而峙。现台上之亭为明弘治间所建,嘉靖间重建,长方形,单间卷棚顶,壁间嵌砌有明嘉靖间所镌昭明太子像、邓撰《读书台铭》,《重建昭明太子读书台记》,及清乾隆年间的“读书台”额等碑刻数通。亭中又有大石台一,正面横端镌刻清道光间倪良耀所书《虞麓园记》,旁设石凳数座。隆冬岁月,寒梅绽放的辰光,则有“书台积雪”之观。为“虞山十八景”之一,于此看山听泉,读书会友,颇富诗情画意。明人吴伟业至此咏怀,曾有“长留千岁鹤,声远读书台”之句。迄清代顺治间,再修。
1995年,由翁瘦苍书胡君复题读书台联句“五六月间无暑气;百千年后有书声”
。现悬于亭之两侧。尚有旧联一楹,则道出了昭明太子读书台千年不泯的人文魅力:“千古名山,想见文人多辈出。斜阳林薄,恍闻帝子读书声”。


昭明太子名为萧统,南朝齐中兴元年(501年),生于襄阳。父亲萧衍时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南朝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梁朝。天监元年(502年)十一月,被立为皇太子。末年以“蜡鹅厌祷”事件与父亲有嫌隙,中大通三年(531年)三月,游后池,乘船摘芙蓉,姬人荡舟,落水后被救出,伤到大腿,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葬安宁陵。
萧统对文学颇有研究,招集文人学士,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卷,编集成《文选》三十卷。《昭明文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选编了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种文体代表作品,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旧时读书人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选文准则,为后世推崇。一度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萧统笃信佛教,著名的佛教大乘经典《金刚经》,其中“三十二分则”的编辑,即为他所作。原本长篇连贯的经文,经过他整理成为容易传诵理解的三十二个分则,各段并补充浓缩精要的副标题。
萧统贵为太子,却潜心学问,洵洵儒雅。为后世留下佳话。
“读书台”四周景观层次丰富,所植枫香、榆、榉、朴、栎等树,皆为数百年之古树。后台下临空谷,浓荫掩映之中,有“焦尾泉”,泉水清洌甘醇。古代常熟县署前后有七条溪水横列,如古琴七弦;其西又有一溪通于山脚处,犹如琴尾,邑人以东汉蔡邕有焦尾琴,名之为"焦尾溪",其源头则为焦尾泉。明万历间孙七政有《焦尾泉小记》。此泉疏浚于明代成化、弘治间,万历时成为一景。今原溪已无,泉穴形如浅池,水质甘冽,为烹茗之上品。
此泉如今疏于整治,在瑟瑟秋风下看来荒败不堪。
泉之后山高坡建有“焦尾轩“,四周串以长廊,此轩原为原名仓圣祠,是纪念我国文字创始人仓颉而建,1977年叶圣陶为题书"焦尾泉"及"焦尾轩"额。两边有联曰"泉石寄中郎琴韵,炉烟分太子书香"。联中”中郎“者为蔡文姬之父蔡邕,汉献帝时权臣董卓当政时拜左中郎将,故称。东汉大文学家、大史学家、大音乐家、大画家、大书法家。尤以操琴斫琴名闻天下。据《后汉书·蔡邕列传》记载: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焦尾琴”成一代名琴,“焦尾泉”“焦尾轩”也由此而名。
邑人、邵武知府、古琴家严天池爱此地读书之气氤氲,创“虞山琴社”,流连徘徊于此。
读书台后园以山景为主,奇石峥嵘,松竹岚翠;摩崖石刻,历代题咏甚多。奈何野草丛生,非细寻而不得见,有许多竟是望不见,只可借网上常熟子煜博客照片补充之。
即有林泉清气,又有氤氲书香,读书台实在是文人雅集之佳处。
“
雅集亭”在“焦尾轩”上西北山麓,出长廊寻坡而上可达。系明弘治间知县杨子器所建。弘治十七年(1504年),继任知县计宗道与吴门及邑中名流杨循吉等19人相约觞咏于亭,并分别由计宗道撰《虞山雅集亭记》,沈周绘《虞山雅集图》,合各家诗文刻石嵌砌于亭壁中,一时传为文坛盛事。后亭圮,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重修。由吴县吴慈鹤撰文、顾莼书《重建明蒋忠烈公雅集亭诗并序》碑一通,亭中悬吴县状元石韫玉隶书"雅集亭"石匾一块。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泰州画家朱鹤年重绘《雅集亭图》,勒石于亭。建国后,又重建。亭坐北朝南,用花岗石构筑,为歇山顶、正方形。
古时文人好雅集,唐高宗为修滕王阁有一次,王勃的《滕王阁序》名垂千古。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又为文坛留下“曲水流觞”这一雅事。而今的雅集亭周确实荒凉颓败,如在荒郊,鲜有有人迹。沿小径向下,过一四方无名小阁。来到两个宽大的平台前,有石栏杆,想来为旧日雅集之所在,现今已化为茶座,热闹归热闹,书卷气却飘散的不见了。



平台之右,有一轩,名为“巫公祠”,与“焦尾轩”形制相若,旧时祀商相巫咸及其子巫贤。据邑志载,宋庆元间邑人在虞山之青龙岗掘土得一古碑,上书"商相巫咸冢"五个古字,遂建其祠于言子祠之夹室。明嘉靖八年(1529年),始正式建殿及飨堂于虞山致道观西侧,立石门,表曰:"商贤相巫公祠",并置司春秋致祭。后履建屡废,也屡次迁址。直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复建于院后山麓。建国后又毁,复建后也为喧闹的茶室。
汉《越绝书》称,"虞山者,巫咸所出也"。又《史记·殷本纪》称,商人巫咸,"治王家有成"。唐人《史记正义》还说,海虞山上,有商代巫咸、巫贤冢,并有巫咸祠。此说明唐以前已把虞山作为巫咸活动地。2000年在虞山北坡发现宋代摩崖石刻"巫相岗"
巫咸是古代汉族传说中的人物。唐尧时人,以作筮著称,能祝延人之福疾,知人之生死存亡,期以岁月论断如神,尧帝敬之为神巫,并封为良相。生前封于虞山,死后葬于山中,并封巫咸所住的地方为巫咸国,后被巴国兼并成为巫郡。最早见于《列子》云:黄帝时“有神巫自齐来,处于郑命巫咸。”
“巫公祠”后山坡六块巨石上,分别镌刻"寿"
、"富"、"康"、"德"、"考"五个大篆,稍前矗立一巨石,西向刻楷书"适可"两字,上镌小字行书"昨夜飞来",系近代书法家、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铁琴铜剑楼主人瞿启甲所书。摩崖石刻也为读书台添了几分书卷气。



其实,虞山东麓,多正、草、隶、篆的题名石刻。小三台有"初平石"石刻。在原雅集亭遗址山壁镌刻有"石亭铭":"两湖如镜、万树连云、文学仰止、遗爱唯殷"。还有清康熙五十九年(1702年)言汝泗楷书"山辉川媚"四字,行书"松风水月"四字;乾隆十一年(1746年)粮储道程光炬书"蒙泉"两字等。惜乎都淹没于荒草之中了,难见其踪影。
经“巫公祠”前,寻蹬道下坡,一侧长廊逶迤而下,山坡下建一楼,名曰“山水楼”,两层制,顺廊下行,前也有一月洞门,可达“焦尾泉”,月洞门附近有山崖,虽不高耸,却也有几分峥嵘之姿,石壁上方镌楷书“壁磊”两个字,右边镌“乐乎”两小字。下方有泉池,池壁上有“口过泉”三字,前两字已经破坏,有落款。而在泉的洞顶处有个木盆大小的洞,雨水穿洞入泉,近期在洞的上方又发现了刻痕,经过勾勒出来,为“盆池”二字,有落款但已不可辨,从下仰望,颇具神韵。可惜池水无人打理,肮脏不堪。
“
读书台”是依托自然风光,又有历史典故的小园林,亭台楼阁均为江南风范,化为茶肆之所,有几分可叹,但究属无奈。君不见,苏州诸多名园其实也是如此。然疏于维护,园林景观减色不少,很是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