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秋霞圃(上)
秋霞圃位于上海嘉定老城,占地45亩,是上海五大古典名园之一,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追溯其历史,今日之秋霞圃是由三园一庙组成,一庙便是城隍庙,秋霞圃曾长期是庙的附园,故庙也是园的一部分,而三园指的是龚氏园,沈氏园与金氏园,其中龚氏园约有20余亩,为山水文人园的面目。龚氏祖上为福建邵武人,北宋大圣年间迁居苏州。祖上雅好园林,曾购得名园沧浪亭的一部分,后又迁至今嘉定一带,落地生根,成为当地的望族。而秋霞圃的肇始则源于龚弘。
龚弘(1451--1526)字元之,号蒲川,明成化十四年进士明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授严州推官,入京为南刑部云南司主事,升广东司员外郎。断狱凡大小950余件,皆公允。升文选司郎中,出任兖州知府。任满入京,升浙江右参政,路经山东,百姓夹道挽留者数以万计。不久,告归休养。又丧父母,居家13年。后复起用,任福建右布政,升湖广左布政。后又入主应天府,逢灾荒,上疏请求赈济。明正德十二年(1517)黄河决口,升右副都御史,总督河道,兼理运河。是年秋,武宗南巡,龚弘以巨船连接装上填黄河决,于一个晚上排除险情。武宗誉之为“干事老臣”,擢工部侍郎,五次上奏请求归养,升工部尚书后获准致仕。嘉靖帝即位,遣使赐金慰问,并晋升为荣禄大夫。


龚弘回乡后既建宅养老,宅后便是龚氏园,后家道中落,子孙将宅售于徽商汪氏,明万历元年,龚弘玄孙龚锡爵中举,汪氏将园奉还。龚锡爵与时称嘉定四先生的唐时升,娄坚,程嘉燧,李流芳流连于其间。
清顺治二年,清兵南下,嘉定沦陷,作为奋力抵抗的龚氏一门死伤惨重,故宅颓败,又归汪氏,汪将其一起辟为园林,取王勃名句”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易名为“秋霞圃”。园中有数雨斋,题青渡,松风岭,岁寒径等景,仍是文人园的本色。
清雍正四年(1726),汪氏将园捐于城隍庙为附园,园成为公共园林。
而沈氏园仅占地4亩,为庭院的格局,建于明天启(1573--1627)年,园主为沈弘正,为嘉定诸生,不乐仕途,购龚旧园废地筑园,有春雪堂,扶疏堂,闲研斋,觅句廊诸景,明书画家,官宦董其昌曾为其题名“十亩之园”。后归申氏。乾隆二十四年(1759)并入邑庙。
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义军与清军在嘉定鏖战,名园仅余湖石荒池。光绪年间,渐有修复。1920年启良学校校长戴思恭迁校入园,发动邑民修复园景。如颜文樑修复沧浪亭。抗战期间,园为日伪占用。作为文化载体的园内匾联多遭破坏。
战后园仍归启良学校管理,对外开放,称为邑庙公园。
最后归入邑庙的为金氏园,占地凡20亩,是疏朗开阔的林地园,园建于明万历年间,为举人金兆登修筑。后毁于咸丰兵火。建国后为改善启良学校(与人民中学合并为嘉定一中)办学条件,征用了其遗址。
1960年为嘉定县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称为上海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文革惨遭破坏。许多主要建筑遭到毁损。1979年至1987年政府先后几次拨款复建,三园一庙相继修复,迁出嘉定一中,仍称“秋霞圃”,一代名园得以重生,并于1987年10月1日开放。
“龚氏园”虽占地仅有8亩,为典型的江南文人园格局,是现今秋霞圃的精华所在。秋霞圃的一庙三园既分有合,界限是分明的。龚氏园有四处出入口,有两处为主要的,其中西门楼为秋霞圃西南部入口,南向,门楼上方塑以花鸟及纹状图案,楼脊上有吻兽,新增的“含芳凝露”砖刻门额为朱了然词,陈从周书。仪慰厅又作义慰厅,始建于民国10年,毁于八一三兵燹,1981年按旧时式样重建。厅位于西门楼西侧,面阔三间,其前后有两院,步入门楼为前院,南侧孤植女贞,东北隅有松竹湖石。园南的东西主干道越前院及厅中而过。厅檐悬“秋霞圃”行书额,后院以罗汉松、枸骨、慈孝竹、芭蕉、茶花与云层状假山组成一幅精致的庭院小景,院北侧有梅花形门洞通南山坡,门南北两面题额为“幽赏”、“翠叠”。此地应当不是原入口。现在龚氏园的入口是紧邻沈氏园,由沈氏园的”屏山堂“侧廊进入。
”屏山堂“实为鸳鸯厅的构建,在龚氏园这一端称为"莞藻风香室“内悬一联“芳草有情夕阳无语,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为园林大师陈从周题书,室为敞厅式,仅摆放一山水盆景,背景为黑色,简朴无华。建筑似门似厅,站于其前 龚氏园景观尽入眼帘,如此布置,全无障景,似有悖于园林基本要旨,然秋霞圃史上屡屡受创,园景损伤殆尽,今日的景观完全是现代造园家的依托遗迹的作为,殊为不易。



龚氏园主要组成部分为两山一潭,潭就是”桃花潭“,更是园中景观的眉目所在,为狭长型,水面如镜,池畔即有叠嶂耸翠的峰峦,又有错落有致的厅堂轩榭。皆以石桥相连。右岸园之主厅”碧梧轩“,月台开阔,揖让于后,玲珑水榭”碧光亭“突入水中,占据中心位置,视线尽头黄石岸基起伏,纤巧”丛桂轩“隐身于后,一棵枫杨夭绕升空。其左”池上草堂“与”舟而不游轩“略略探出身躯,前部便是园中的两山之一北山,山上树木葱茏,山下岸矶临池,参差错落,起伏有致。
”桃花潭“景观区域一带,建筑形制变化多样,且进退得法,居高者位于山巅,就低者贴近水面,远远望去虽只数十丈之遥,却觉深远不尽,如一幅山水画轴,美不胜收,就意境而言,上海园林无出其右者,甚或可追苏州几座名园。
”宾藻风香室“前一棵枫杨拔地而起,华阴如盖,遮住了大部分光线,光影斑驳,添了几分宁静。此树与“丛桂轩”前枫杨先呼应,又与北山临水石岸之枫杨,鼎足而三,见证了秋霞圃的苍桑岁月,已经成为桃花潭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门厅以下,有一小涧蜿蜒盘旋,与桃花潭呈T字状,小涧向南北伸展,北端逶迤至小型厅堂“晚香居”之下,两岸皆以黄石相叠,犬牙交接,如深山之小涧,意匠与“网师园”中“盘涧”相仿佛,林木交接,奈何年份尚短,还不足以隐天蔽日。“引静”石拱桥却为一架三曲桥替代。涧水汇入桃花潭,再度向北流去,过一架石板桥,经水门汇入“金氏园”的清镜塘。
那架普普通通的石桥名称颇为好听,名为“题青渡”,原为龚氏园中一景,民国重修,1981再架,过之,既来到园中主体建筑“
碧悟轩”之前,轩又称“山光潭影馆”,其东侧有一山一轩,山体为黄石所筑,构有洞穴,藤蔓覆顶,看不清本来面目,山石后有一小轩,长廊相连,名为“观水亭”,北临清镜塘。原题额“枕流漱石”已佚,现额为陈秋草书,故又名“枕流漱石轩”。典出《世说新语》,寓意隐居。为文人园常见。亭南就地势点以耐湿花卉,如花池水面。建于民国10年,四披屋顶,飞檐翘角。亭内三面有扶王靠,亭前木莲根株盘结。
轩东近厅堂处有一石,因形似古琴而名为“横琴石”,形状古朴。上有“横琴”刻字。




“碧梧轩”始建年代无考,毁于咸丰十年兵燹,民国11年重建,1981年整修。轩三楹,南向,其名出自杜甫“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之句。两厢植桂花、迎春,芭蕉、青桐。轩前月台开阔,东西有两株百年盘槐,临潭石栏护围,凭栏眺望,南山景色一览无遗。轩后小院青苔如茵,两株百年桂花叶稠荫翠。轩内置清式红木桌椅、长几,中楹闸堂板上悬松竹石“三清图”木刻画一幅。悬有“壶峤长春”、“静观自得”、“山光潭影”、“碧梧轩”、“壶峤长春”等匾额。
轩有廊向西,近龚氏园南墙,有小轩一间,轻巧灵动,带有外廊,名为“延绿轩”,始建于清初,毁于咸丰十年兵燹,光绪二十年重建,1981年移址并重建。四周青松、翠竹相间,芭蕉互映。绿意盎然。



“延绿轩”的西北向便是园中巍峨起伏的北山,东西绵延伸展,高2米余,为黄石堆叠而成,为明代遗存。它与对岸之窈窕多姿湖石假山------南山不同,以险峻见长,又有洞壑涧谷之胜,蹬道宽阔,随山起伏。有山洞贯穿南北,洞名南口“归云”,北口为“洞天”。因山巅有银杏傲立,西侧遍植青松,故名“青松岭”。山顶为六角“即山亭”,原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咸丰十年毁于兵燹,民国11年重建,1981年于原址再建。有联曰“树老化龙易,树高得月多”。亭西侧置石凳石桌,可供休憩。



南山占地广阔,山岭下入水处,有四方亭俏立,亭名为“碧光亭”,门洞砖额“渡月”二字,三面临水,又名“扑水亭”。内有联为“对月凭栏此间得少佳趣,涉江放棹幽人别有闲情”。毁于咸丰十年兵燹,1981年重建后恢复原名。临水三面置扶王靠,亭额为谢稚柳书。
南山山体延伸,余脉化作石矶扑入水中,峥嵘有姿,恰似山野中深潭边的崖石,棱角分明,自然生动。
“丛桂轩”则位于“桃花潭”西,临池向东,名出自《楚辞·小山招隐》“桂树从生兮山之幽”,毁于太平天国之役,光绪十二年重建,1980年重修。轩之四周遍植桂花,尤其西侧两株金桂已逾百年。轩为清式格子门,四角有漏窗,内陈明代红木家具。轩南侧有门洞,两面门额为“清芳”、“含芳”,内有酷似老态龙钟的福、禄、寿星的三座立峰石,“寿星”居中,左“禄”右“福”,形神兼备,故名三星石。




“ 桃花潭”之西北岸建有“舟而不游轩”与“池上草堂”,俩屋相连,形成旱舫,依山傍水。始建于道光、咸丰年间,名出自白居易《池上篇》、《草堂记》,堂与额均毁于咸丰庚申年兵燹,光绪二年重建,1982年重修。堂前置数峰玲珑石,间植桂花、海棠、芭蕉、杜鹃及南天竹。联曰“池上春光早,丽日迟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草堂霜气晴,轻风飒飒,水流花放,疏雨相过”。近水的山坡形如野外渡口,乡野气息弥漫,三面临水,有一形如跳板的条石连结南岸。上悬上海画院应野平题“舟而不游轩”篆书额。额下置一面大镜,可尽收桃花潭四周景色,虚实相间,真幻莫辨。
旱舫紧邻南山,山为湖石所叠,以土包山,山有南北两岗,岗上林木遮天蔽日,间有林间小路穿行,如在荒郊岗阜。北岗缘水,山石嶙峋,湖石叠成不同形态,似人似动物,也有似云朵状,供人揣摩。临池构曲岸石矶,浅滩,水湾,自然生动,似拙实巧,逶迤曲折。更有“涉趣桥”跨于水湾之上,桥名为明代书法家,嘉定四先生之一的娄坚题书,后仅剩半个“趣”字,但落款“辛东日娄坚题”七字尚存,后人集娄坚字补书,摹刻于石,嵌于山壁间。 潭之东南偶,有一架三曲桥,木栏,望柱为石制,柱首有四头小石狮,此桥原名“福寿桥”,石条两侧刻圆形寿字和蝙蝠图形,以求福寿双全。



南山之南,又起峰石,湖石叠筑,建有一冈,其高度甚至高于南山。冈下巧构洞穴,深藏若虚,曲径通幽,小小的山岗,蹬道,飞梁,洞穴俱全,可谓玲珑多姿,其名为“仙人洞”,可通“晚香居”小院,前置有一赏石“缀华峰”,云头雨足,上下飘逸。
山岗之巅有一四方小阁,名为“霁霞阁”,方形,此阁原建于金氏园,毁于清咸丰庚申(公元1860年)兵燹,1985年重建,由百岁老人苏局仙题行书额。“霁霞阁”之东,“缀华峰”以里即是“晚香居”院落,居前有小院,植四时花木,散置湖石。居后有廊,可通“宾藻风香室”,也可通“也是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