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南苏园
南苏园位于我国高校四大名校之一的上海交通大学校园内,成园约有20年,是一座婉约清新的江南小园林,其也几经衰败,维护,现作为交大学术交流中心的附园保存完好。"
"南苏园"占地7亩。坐落在校园内近100米宽,800米长的绿带上。与"南苏园"西侧相邻的是先期建成的"留园"。"留园"是由交大创始人盛宣怀之嫡孙,盛毓度先生赠建的,
楼高五层,金黄色琉璃顶,气势宏大,有皇家宫廷园林建筑的气派。之所以命名为"留园",源出于盛毓度营造的东京"留园";而东京"留园"来自盛毓度对故国苏州园林"留园"之思念。“留园”曾是盛家的家园。
"南苏园"北面则是由旅居新加坡的交大校友莫若愚先生赠建的"学术活动中心",是一幢欧陆风格的现代建筑,与"南苏园"隔着一条静静的小河相望,当年交大闵行校区总体布局大体确定以后,校方认定要建造一座新的江南园林借以继承和发扬名满全球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四年园成,至1991年,“南苏园”出现在校园内。


园设计就由交大建筑设计研究所承担,具体负责设计的是宋漪萍建筑师。上海园林设计研究院梁友松总工程师担任顾问,梁总对中国园林富有研究,
是权威之一。也请了苏州市园林设计研究所刘秉衡总工程师等指教。
园林建筑学家同济大学的陈从周教授也成为"南苏园"的设计顾问
,
园建在20世纪80年代,,"留园"的特点是气势雄伟,庄重高雅文静。"南苏园"轻盈精巧,
玲珑剔透
, 更富动感。如今的“南苏园”的入口处在“学术活动中心”之后,过一座石拱桥“玉甫桥”可达,“玉甫”为萧恭之字,萧氏曾在1921年3月至1922年5月任交大校长,以其字命名石桥,是为了缅怀这位交通救国的老校长。入门为一厅,额题“玉初堂”,厅旁有两幢小楼,一为“海日楼”,是以清代硕学大儒沈曾植的别号命名,沈于1901年10月至1902春任交大前身南洋公学总理(校长),沈氏通法律,精音韻,善金石书法,备受盛宣怀,张之洞赞誉。额便是沈曾植手迹所拓。另一为“仰甫楼”,是以我国高等教育奠基人,1905年曾任南洋公学督办盛宣怀之字“甫楼”名之,形制较为现代,为接待宾客的营业场所。
门厅旁立有一碑,上书“重修南苏园记”。据碑文记述,南苏园曾于2010年重修,投资逾千万,园貌大有改动,“仰甫楼”“海日楼”“玉初堂”“玉甫桥”“照寰亭”和“蔚芝舫等均为新建。


昔年成园之初,园的入口处却是在“留园”之侧,从此处开始游园,似乎更能体会园林的意境。旧门为江南民居常见的样式,现关闭。门后是一个小小的院落,院为垂花门,对面是照壁与门洞相结合的院墙,有障景作用,目的是避免开门见山。但是江南私家园林中的影壁比较多的是刻上神仙或花草以及历史故事,交大新建的园林也刻上这些就不合适,刻上几句标语口号似乎也太政治化。现在采用了"亦书亦画"的中国象形文字,这十二个生肖字是请苏州书法家费之雄先生写的。费先生这几个字可说是出神入化,曾刊登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照壁下是精巧的园林小品。而小院中部有短廊,左侧有半亭,这种布局在江南古典园林中较少见。
小院有两个门洞,均为方形,出左侧门就可见园中主景区中心水域,环水有一桥一廊一楼一船舫一双亭,桥为三曲,石板制,桥头垂柳飘拂,画面简约,桥左近“留园”处以廊为墙,单廊,以六角亭为起首,亭名“照寰亭”,乃取自曾于1930年至1944年任交大校长的黎照寰的名字。“南苏园”中的亭台楼阁的命名大都以与交大历史相关的人物事件。



亭接长廊,至南首又有一亭,却是无名,也为六角制。长廊由此西折,化为廊桥,再往西接一门厅,厅外额“筱圃”,源自于曾于1903年至1904年4月任南洋公学总理的张鹤岭的号,内额“凤藻”则出自于1920年初至1920年11月任南洋公学总理的汪凤藻的名字。此门为“南苏园”之侧门,门前有平板石桥与“玉甫桥隔水相望。


“筱圃”门厅之西有廊桥与长形楼房相连,就是“海日楼”,,形制现代,虽作商用,命名仍有文化气息。楼前出一宽大平台,于平台前望,中心水域有湖石假山两三座,远远可见有两座,然其中大着似连还断,似断还连,可为一,也可为二,若为二,则从“一池三山”之说,“一池三山”是秦汉代就有的基本造园之法,“南苏园”水中假山的营造似乎有意回避旧有的法则。但假山造就的瘦长飘逸,似漂浮于浩淼烟波仙山的顶部,若隐若现。这里一池清水便是飘渺的云端间。
水域的中部为船舫,体态轻盈,贴水而建,舫名“蔚芝舫”,得名于曾于1907年至1920年1月任交大前身清邮船部高等实业学堂监督(校长)的唐文治之字,形制极为简约,几乎没有中后舱,只有前舱尚具舫意。站在船头,隔水遥见一双亭临水俏立,这就是“梅菊双亭”,四角双亭,亭旁有观景平台,规制也少见。"南苏园"
和多数江南园林一样,以曲折的水池构成"南苏园"的中心。有了水就好造不同形态的桥,就会有水池边的垂柳,就会有倒影,就会有动感,水边造的亭,轩,廊,叠山,蜿蜒曲折,高低起伏构成不同的景观
,这是 " 南苏园 " 的一大特点,两岸烟柳迷离,满眼尽皆青翠,此园尤喜植柳,别与江南园林,却与扬州瘦西湖相仿佛。





这里船舫已在园的中部,出后舱有一座假山,湖石叠构,小巧玲珑,有“百年树人”字样,其上藤蔓树木苍翠。假山往西便是“思源阁”,南苏园"最高的建筑是"思源阁",于楼内可以俯视"南苏园"的景色。其名字与交大“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相合。为1943届校友毕业50周年集资建成,题匾为蔡元培手迹。



一泓池水于此经一道水渠流向东部小池,池略成方形,池边为一亭一廊一轩,亭者为“丹揆亭”,六角制,其旁也有观景平台,与对岸的“佩苇轩”互望成对景。亭名则源于1905年至1906年曾任商部高等实业学堂监督的王清穆之字。过亭又入长廊,廊后植满青竹,廊的中段,与廊体等长倚壁而立有一座贴璧山,似乎并非太湖石构成,框于廊架内,配以两边植物,宛若图画。为他处不得见。




出廊往西,就可达园中主体建筑“佩苇轩”,面阔三间,“佩苇”为1978年至1980年曾任交大校长的我国电子学科与水声学科的奠基人朱物华的别名。厅堂端庄肃穆,中规中矩。唯惜堂前盘槐尚幼,与轩体殊不相称。“佩苇轩”以外也有一小楼,与“海日楼”相映衬,名为“仰甫楼”,也为商用。


而从往日“南苏园”照片来看,海日与仰甫楼两楼的狭长地带成园初期为一条长廊,有小亭,有弯曲的水岸处理,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小园。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日常功能,几度荒废,曾长期关闭。现今作为学术中心的附园,园林的表象虽有所衰弱,但园得以日常维护开放,是很现实的一步,无可厚非。
“仰甫楼”“海日楼”的中间,便是“玉初堂”为现今“南苏园”的入口处。
南苏园是一座简约清新的江南风格的小园林,是交大的掌上明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