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2015-10-19 11:11:43)
标签:

游记

园林

杂谈

分类: 园林游------上海篇
                                                               上海秋霞圃(下)

“也是轩”为半廊半轩的建筑,建于1985年,小巧简洁,东南西三面有漏窗,可赏三面之景。

“也是轩”隔院与“游骋堂”相望,东西有曲廊与“聊淹堂”“游骋堂”相连,而“游骋堂”已经是“沈氏园”的景观了。

“游骋堂”以东有几组交叉的小院落,第一组为“聊淹堂”“游骋堂”,两堂并列,南向,西为“游骋堂”,东为“聊淹堂”,中为天井。两堂原系沈氏园景物,“游骋”源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之句意。而“聊淹”二字得之于《楚辞·小山招隐》的“援岤辟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两堂均三楹,“聊淹堂”前乔松疏竹,“游骋堂”前有合抱雪松。

第二组为“扶疏堂”“文韵居”小院, “扶疏堂”系沈氏园景物,“扶疏堂”三楹,南向。堂周花木扶疏,百年腊梅迎春而放,又有梅,竹,芭蕉之属,建于嘉靖年间,取陶渊明《读山海经》之“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的意境,小院与“聊淹堂”毗邻有“文韵居”,一楹,门前孤植的五针松枝繁叶茂。

这几组院落均精致典雅,也已能体现“沈氏”园的基本风格。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沈氏园”为一组清新风雅庭院构建,也是秋霞圃的精华部分。

于此处可由“聊淹堂”穿行进入,目之所及,园景明朗清新,建筑左右分明,花木湖石布置得当,园中的铺地高低略有参差,是“旱园水做”的方法,整个庭院地面压下,铺地饰以波纹状,周遭以起伏的湖山石为界,幻化出水面,树木赏石便是岛屿。尤其在雨天,水流顺地势,由“凝霞阁”一带,流向“屏山堂”之最低地,融入一墙之隔的桃花潭,雨水淅淅沥沥,隐身在“数雨斋”中聆听,可与雨打芭蕉声一比。

“旱园水做”在扬州之“二分明月楼”“寄啸山庄”,上海之“豫园”都有,却都是局部细节处,这里有形有声,似要高明许多。

“聊淹堂”左右两侧皆有廊接,左侧先见一小阁,名为“数雨斋”,斋名取自龚氏园中旧景,前有海棠,窗边有芭蕉,窗外细雨飘飘,室内沥沥可闻。故有此名,内有联“山光西落池月西上,微风东来好风与俱”。而观其位置,与其北侧的“闲研斋”互换更为妥当,因那里就在与院中巧妙设计的雨天泄水通道更近,也离桃花潭更近,更能听闻淅淅沥沥的江南细雨。 “数雨斋”之南就是“闲研斋”,乃沈氏园旧景,体量要大些,是一座书斋,斋内联曰“窗含远树通树恍,风飐残花落砚池”。窗外修竹淡石,斋前一株百年茶花高4米余较少见。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沿廊前行,可达“屏山堂”,堂为鸳鸯厅制,呈凸形,建于民国10年。朝东“屏山堂”,朝西为“宾藻风香室”,中间有砖墙相隔。堂有联道“芳草有情夕阳无语,流水今日明月前身”。堂前湖石假山草木相间,石质坚实润泽,形似屏风,故名。“屏山堂”之廊也有长廊与院中主体建筑“凝霞阁”相连,这一段廊却有一个名目,为依依小榭”,建于民国10年,毁于抗日战争,1985年于原址重建。廊东侧有一株百年枸骨。每岁寒冬腊月层层绿叶,簇簇红果。背景凭依“桃花潭”区域内的翠竹,框景如画。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凝霞阁”又作“迎霞阁",为”沈氏园“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毁于太平天国兵火,民国10年重建时为座北朝南五楹两层阁,1985年改成三楹,只西楹上有阁;居高临下,登阁纵览,可观桃花潭、清镜塘两景区景色。凝霞阁处于景区中轴线的北端,坐北朝南,原系沈氏园景物,阁额由宋日昌题写。阁内有联题曰“楼高野兴多愬皓月而长歌但觉清风满室,心超意境外凭轩栏以遥望惟见远树含烟”。

阁两侧有回廊,阁前庭院宽敞,湖石屏山,绿树成荫。阁后小院寂寥,树影斑驳。有一孤石侧立门后,为“迎客僧”,线条清晰,形态逼真。阁之左,水道曲折,黄石起伏,一道围墙组成水门,于此可“桃花潭”清流从南墙黄石洞内缓缓而来,又从北墙拱门下潺潺远去,流入北部的清镜塘。两个水洞,一以黄石砌之,一以拱门出之,思虑精当。两处水口,既有连通水面之功能,亦为园林中常见的借景、泄景手法,水入则借,将游人思绪引向溪流源头的桃花潭,有源源不绝之感。水出则泄,将游人思绪引入溪流尽头清镜塘的无限风光,有绵延无尽之感。

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位于庭院中部,与“屏山堂”相对的赏石“米汁囊”,为江南名石之一,

     “米汁囊”明代就在园中,明万历年间,为“金氏园”所有。当年,文人墨客常去金氏园造访主人,赏玩米汁囊。明末,嘉定以诗、书、画著名,又因高尚人品受人推崇,人称“嘉定四先生”的唐时升、娄坚、程嘉燧、李流芳就常来金氏园聚会,吟诗赏石。明崇祯七(1634)年,因诗文、气节受人推崇的秦淮八艳之一柳如是,慕“嘉定四先生”名,造访嘉定,拜见四位先生。柳如是入住当时以石奇竹秀著名的嘉定“过园”,与四位先生辨诗论文、和诗赋文。又应金氏园主邀请,赏玩米汁囊。米汁囊之名不胫而走,蜚声江南。

       清光绪年间《嘉定县志》对米汁囊专作记载:每逢雨天,米汁囊溢水珠如米汁。清代诗人章松庵又作诗赞石:“石田无用负春耕,顽石而今诉不平。根恋痴心频酝酿,香涵嘉穗蓄菁英。漫教错与奚童借,却似凭他玉液盛。倘遇元章应下拜,膏流沁口味逾清。”

       今日之“米汁囊”却立于“沈氏园”中,成为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米汁囊”以北,有廊轩相结合的建筑,称“ 彤轩”,西向。建于1920年,为纪念朱彤而筑,联曰“赤为之小,禄在其中”。轩内置光绪年间制的金砖一块。其侧有门洞,通“环翠轩”小院。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小院位于“凝霞阁”东南,原系沈氏园景物,院主厅为“环翠轩”,因四面花木掩映而的名,悬“环翠轩”、“长春精舍”两额。轩前院有古井一口,井口石栏圈呈六角形,镌有正楷阳文“义井”两字。轩东侧回廊北连“洗句亭”,南接“扶疏堂”。

“洗句亭”又接长廊,复廊曲折,称为“觅句廊”,两者均为沈氏园景物,廊为南北复式五曲廊,长22.15米,高3.3米,16方碑刻置于其中,为“嘉定四先生”的诗词。“洗句亭”则平面四方形,内置《柴侯德政去思碑》。碑体高大。

  出“觅句廊”就进入三园的最后一园“金氏园”。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金氏园”是自然山林景观,占地最广,约20亩,建筑却较为稀疏。对此,赞誉者较多,多称其疏朗开阔,具山野自然之气。而余则以为疏朗并非简陋,此地原为嘉定一中的操场,1985年改建时,可能是为了迎合大众的需要,这里便成就了公园风格的景观,如同名园“拙政园”之东部,满足的是大众游园的需要,与古典园林追求的意境相去甚远。

在我看来,现今的“金氏园”于“秋霞圃”如同鸡肋,影响了其整体水平。

但此园毕竟是“秋霞圃”的重要组成部分,仍应详细描述之。

“金氏园”的中心便是“清镜塘”水域,面积2700平方米。塘东、西、北三端膨大如池,其余水面狭窄如溪,岸线曲折多变,并有河道与“桃花潭”相通,形成一个完整的水系。东端宽阔处置一绿岛。塘上从东至西有“观荷”、“绿荫”、“听松”三座石板平桥,在东北面园北门处还有一座混凝土结构的“清镜桥”。为现代架构。

沿笔直石路向前,来到“金氏园”东北,园中主体建筑“三隐堂”立于水畔,前出宽大的月台,1985年建,堂名沿用龚弘蒲华塘故居旧“三隐堂”之名,陈从周题额。堂南向,面阔三间,宽敞明亮。东与其相连的“柳云居”,原系金氏园景物,1985年新建,四周植柳,以应堂名。堂西侧为“秋水轩”,1985年建。轩西向,一楹,轩南植桂花,西栽牡丹、杜鹃、海棠,北种腊梅。清初,邑人沈祝曾在小山堂筑“秋水轩”,组织“无声社”邑中名人都在此吟诗题咏,此轩移用此名。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顺路向前,过一座平板石桥,冈阜渐起,全为土山,是1985年挖塘堆土而成。名为“青松岭”,山高约2米,遍植青松。山顶有长方形亭,为“岁寒亭”额。亭内置一方形石台,四周栽松、竹、梅。以文人最喜爱的风骨美渲染环境。亭之西南以黄石叠一座高6.2米的假山,山巅飞瀑直下泻入山下小溪,溪中设汀步。溪水潺潺穿过矶石,达院墙黄石假山“小山阴”下,弯弯折转,经“枕流漱石轩”,与“桃花潭”来水汇在一起。山石硬朗,起伏有致,为此金氏园中具匠心的布置。黄石假山南临塘处有扇形亭,东向,1985年新建,悬“补亭”额。亭内顶面、漏窗、石台、石凳皆呈扇形,造型独特。与“拙政园”西部之“与谁同坐轩”相似。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补亭”之里,有一狭长之地新建一桥一阁一廊一厅堂,均无名。桥为小型是拱桥,与“网师园”中“引静桥”如出一辙,娟秀小巧,桥下是小小水湾,湖石构筑,水底清澈。贴墙有一条长廊。逶迤起伏,似凌波微步,显然是写仿“拙政园”西部那段著名的贴水长廊,廊身中部湖石构为花坛,内植翠竹,传统中带有新意,颇可圈点。廊之两端一为阁一为厅,中规中矩。观其位置,似乎是隔壁营业场所的小园,只是在“金氏园”中。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城隍庙位于园东南,面积4亩,殿建筑宏伟、高大,结构独特,系上海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邑庙。大殿于明清两代因火灾和兵祸而屡毁屡建,今大殿及工字廊、寝宫均系清光绪八年重建。1983年大殿按原样修复,大殿重檐覆顶,屋脊上塑盘龙吐水戏珠图,两端塑动物及八仙。殿北有工字廊与寝宫相连,殿前十八根望柱头上镌有形态不同的石狮。此外,两座石亭均为原邑庙遗物,内有井,位于秋霞圃东南大门外两侧。亭皆方形,飞檐翘角,四周设石栏连四柱。

        城隍庙至今香火缭绕,备受供奉。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园林游------上海秋霞圃(下)

毋庸置疑,“秋霞圃”主要景观在“龚氏园”“沈氏园”,“龚氏园”的山水文人景致与“沈氏园”雅致清新的庭院景观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就意境而言,已在上海诸园之上,而位于闹市的豫园,虽有珍贵的黄石大假山与名石“玉玲珑”以及局部的精巧构建,但终因历史的原因,风格过于繁杂,不统一,虽经大家整饬,终有痕迹存在。而龚沈两园占地不大,但布局构思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无论山水营造还是庭院布置,布局紧凑而思虑精巧,手法洗练而境界丰富。是极为重要的江南文人园的遗存,可与“拙政园”,“留园”的部分景观相媲美,甚至可与苏州小园极则“网师园”相比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