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 •
忆读《红楼梦》有感》
题记:2025年8月26日。天渊君作《雨霖铃
•
忆读红楼梦有感》。这是他近期连续吟咏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另加一部天渊君以为文学成就更高的《金瓶梅》)词作的一部分。在杜撰那一组阅读咏怀的长短句时,他一直把重心放在对所谓古典名著的历史反思与价值重估上,如西游记,如水浒传,如金瓶梅,如三国演义等。这组词作,它的大类划分,属于一种古来既有的文人咏史(咏怀)的类别。天渊君借助此种方式,对文学经典或涉及相关史料(历史事件或人物)作深层的回顾与反省,并借以集中表达天渊君对某类议题所涉人文情怀和价值批判的看法。即以古讽今、借古讽喻者,是也。以后这一类的文字多了,是不是可以编撰成册,标题就叫《我的文学反思与批判》。
此篇标题中,天渊君特意提示为忆读,是想强调此次重读,不仅再读,而且在读的过程中,一再被记忆中的往事带入,被童年生活的悲伤记忆干扰,被那个黑暗年代的暗黑氛围侵蚀。他因此很奇特地进入一种边阅读红楼梦,边进入自己回忆的幻相里。回忆和阅读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儿,就不断地互相干扰互相扯皮互相介入对方的领域恣肆妄为。这样的阅读感受一定不惬意,甚至很痛楚。
阅读《红楼梦》的那段不长的时间里,天渊君基本上就沉浸在一种回忆的巨大恍惚之中,他的脑子里有太多幼年时被灌注的脏水。脏水在他脑海里波澜起伏,摇摆不定。那种恍惚,很类似在黑暗中的不着边际和身不由己,以及由此而来更为忐忑不安和恐惧。于是,读《红楼梦》,读的不再是风花雪月和风花雪月的幻灭甚而寂灭,忆的更多是那个无法言说年代的荒诞与绝望。忆和读就像做梦一样,空幻而且绝望。有时合上书籍,在昏黄的灯光下,觉得和那个贾宝玉的红楼梦相比,我们的青春时代,更像是一段鲜血淋漓名符其实的红色恶梦。与之相比,在曾经热血沸腾,佩戴红袖章的据说叫红小兵的怪物之我们的眼里,贾宝玉的红楼梦,简直就是一场青楼梦。
正文:《雨霖铃•忆读《红楼梦》有感》
情天难补。
看红楼起,
又见倾覆。
因缘有木石前盟,
终不过,
荒坟与枯木。
金玉良缘再续,
难免终身误。
好了歌,
靡不有初。
叹尘劫,
依旧难渡。
多情自古空余恨。
更那堪,
秋雨葬花处。
风月宝鉴善妒,
待觉悟,
已归黄土。
休说警幻仙境如露,
怡红院,
蛛网缠柱。
犹忆
妆台胭脂轻敷。
甚荒唐,
青灯冷雾,
自在空空路。
自释:
一、 关于《红楼梦》
天渊君对《红楼梦》评价一直不高,阅读也没多少兴致。原因有三:一是它描摹的贾府等四大家族,以及书中各类人等的生活和命运,都被一种佛界的玄虚氛围笼罩着。故事和人物,似乎都在诠释佛教的某种教义,都在宣扬皈依的某种信仰,揭示尘缘未了俗人的某种出路、惩戒意味的某类诫勉说词等;二是红楼梦书中所描摹的社会,特别是有钱阶层和上流贵族的生活,对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并不断被社会摩擦的天渊君而言,绝对的隔膜。他完全无法感知何为贵族何为有钱,书中展示的所有奢华,都让他滋生出一种既陌生且又极度警惕和抗拒的情绪。这绝对不是他的生活场景和追求的愿景;三是当年年幼的他,甚至曾经觉得,这完全是封建腐朽的罪恶生活,是地主资本家的让人呕吐恶心的生活,是WCJJ 绝对不应也绝对不能接受的生活,亦是正常正直的GM人民群众,不会接受坚决反对的生活。主流的GM 教育和现实的政治运动,都印证了产生这种观感,在那个无法言说的时代,这很合理很自然也很安全。
记得当年,曾经有一个坐在至高无上位置上的大人物,突然很有兴致地读着那本《红楼梦》,还顺便指导着他的一个据说姓许的武将,要他认真阅读《红楼梦》,至少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天渊君就直接傻掉了。在当时,关于《红楼梦》这个荒唐的最G指示,释放着政治正确的巨大威慑力,让无数文化不高的GM干部和无数被打倒“靠边站”的文化程度很高的前“GM”干部,都惊愕无比,接着纷纷削尖脑袋找来那本封资修(封建的、资本主义或资产阶级的、修正主义的简称)的《红楼梦》,开始阅读,开始寻找书中的微言大义。
自然,那时年幼的天渊君,他既不需要阅读也不需要惊愕。他只是觉得脑瓜子嗡嗡的,像要裂开来似的。于是他甩开芦柴棒般精瘦的臂膀,跑去找感兴趣的小人书看,比如《一百单八将》和《三国演义》什么的书。
二、 关于《红楼梦》与我
1、 天渊君对《红楼梦》有印象,大约是从WG之前的上海很有影响的《大众电影》开始的。听大人们说,WG前,稍有些文化或精神需求的上海市民,都有订阅《大众电影》或传阅香港出版的《电影画报》的庸俗爱好。期刊中有时会有一部彩色戏曲电影《红楼梦》的剧照。他基本没有完整地翻阅过这类有彩页的电影期刊,他只能顺便斜睨着掠过一眼那些贾母或林黛玉的剧照。照片很模糊。他不知道这些反动甚至黄色的过期画报,是怎么流转到某些不认真读书的差生手里,比如张卫国同学,还有斯文同学,是不是又有人被ZFP抄家了?
2、真正有条件接触到《红楼梦》,已经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那时刚刚粉碎了某人帮,全国恢复高考。天渊君顺利进入了某市一所专门培养人民教师的高等院校开始新的求学生涯。那时某市出版了一本市级权威性的文艺评论不定期刊物,叫《文艺论集》。期刊里有一些关于《红楼梦》的学术论文,其中有些很深奥,有些很扯蛋。但它是某市最为顶级的文艺或文学刊物,甚至是唯一的刊物,这是确定无疑的。
一个特别晴朗的学习日,上午在西部西二梯形大教室,听完两节文学评论课,天渊君快速来到学校图书馆的期刊室,准备结合老师的授课内容,看看新出的最新一期《文艺论集》。其中有篇很无聊的文章,文章先谈了学习《在某某座谈会上的讲话》体会后,做了一番所谓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分析后,扯淡了贾府、史府、王府、薛府等四大家族,与国民党反动派蒋、宋、孔、陈等四大家族的比较和特征分析,接着很荒诞地猛烈攻击蒋家和贾府一番;那个怒目金刚的作者,之后竟肝火甚旺地大骂起一个叫高鹗的人来,说这个叫高鹗的人,不好好做人,在红楼梦书稿遗失了后四十回后,竟敢自说自话地续写完篇。虽然故事完整了,但曹雪芹同志揭露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进程,就这样被高某人彻底地扭曲了,忽喇喇大厦将倾的灾难,也被那人居心叵测地篡改了,只留下一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作者问道:这,是可忍?孰不可忍?
天渊君被文章中那“虽然故事完整了”几个字吸引住了,他知道,从复句的句型看,句子的重心在后面,即:被扭曲了,被篡改了什么的。但是(请注意句子的重心!),淳朴的天渊君想到,这个故事完整了,是不是太重要了?!没有完整的故事,谁还要看,谁还想看?
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淳朴的天渊君利用课余时间,很认真但又一知半解地读完了这本他实际上并不太喜欢的书,只是为了替那个姓高的热心人说一句公道话:姓高的家伙,他续写的后四十回,只为了故事的完整,对读者来说,这一点是多么的重要啊。简直可以说,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
他把将近五千字的商榷文章寄给了《文艺论集》的编辑部,他没有告诉老师自己不知天高地厚的鲁莽举动。在将稿件投入校门口的绿色邮局信筒的那一瞬间,他觉得自己做了一件正当且正义的事,人因此神清气爽了不少。一个月后,他收到了编辑部的回函便条:
天渊君同志:你的来搞已收悉。经编辑部研究决定,你的《也谈高鹗《红楼梦》续写后四十回——兼与某某某商榷》,将刊登于我社《文艺论集》某年某期上。
专此告知。
某编辑部 某年某月
又一个月后,编辑部又来函了,说是因故决定,你的文章不再刊登在《文艺论集》某年某期上。鉴于来稿不长,恕不退还,等等。
至此,我和《红楼梦》或《红楼梦》和我的交集就结束了。此次投稿事件,对天渊君学业产生了些微影响,比如情绪的起落,术业专攻的调整,负能量的积累等。好在这些都波澜不惊地过去了。我在别处的文字里,曾戏谑地谈起过这些,并劝说天渊君。人都要经历些坎坷,人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这里就不赘述了。
三、 关于《雨霖铃•
忆读红楼梦有感》若干词句的释义:
1、“因缘有木石前盟,/终不过,/荒坟与枯木。”: 《红楼梦曲·
终身误》中的“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有暗示,即指,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知己之爱。
2、“金玉良缘再续,/难免终身误。”:金玉良缘即指,贾宝玉与薛宝钗貌合神离的现实婚姻。
3、“好了歌”:此歌是《红楼梦》中跛足道人所唱。主题是劝人好好了结,好的收场。歌曲宣扬了一种冷静观照人生的现实想法,细品有些玄妙的佛教劝诫寓意。很俗,也很雅。
4、“秋雨葬花处。”:黛玉葬花,红楼梦里的著名情节
5、“风月宝鉴善妒,/待觉悟,/已归黄土。/”:风月宝鉴是一面镜子。镜子是跛足道人送的。秦可卿临死送给凤熙姐。据说若反面观之为骷髅,便可渡生死大劫,破人间迷障。若流连于正面之凤熙之美色,只会加速死亡。浪子贾瑞因此一命呜呼。(具体情节参阅红楼梦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6、“怡红院,/蛛网缠柱。” 怡红院为《红楼梦》大观园的主景之一,贾宝玉的住所。贾宝玉将之题为“红香绿玉”,取意蕉棠两植。元宵省亲时,贾元春不喜“绿玉”二字,改为“怡红快绿”,赐名“怡红院”,宝玉因号“怡红公子”。
当年天渊君自制图表之一
当年天渊君自制图表之二
天渊君旧诗词:雨霖铃忆读《红楼梦》有感
《雨霖铃 • 忆读《红楼梦》有感》
题记:2025年8月26日。天渊君作《雨霖铃 • 忆读红楼梦有感》。这是他近期连续吟咏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另加一部天渊君以为文学成就更高的《金瓶梅》)词作的一部分。在杜撰那一组阅读咏怀的长短句时,他一直把重心放在对所谓古典名著的历史反思与价值重估上,如西游记,如水浒传,如金瓶梅,如三国演义等。这组词作,它的大类划分,属于一种古来既有的文人咏史(咏怀)的类别。天渊君借助此种方式,对文学经典或涉及相关史料(历史事件或人物)作深层的回顾与反省,并借以集中表达天渊君对某类议题所涉人文情怀和价值批判的看法。即以古讽今、借古讽喻者,是也。以后这一类的文字多了,是不是可以编撰成册,标题就叫《我的文学反思与批判》。
此篇标题中,天渊君特意提示为忆读,是想强调此次重读,不仅再读,而且在读的过程中,一再被记忆中的往事带入,被童年生活的悲伤记忆干扰,被那个黑暗年代的暗黑氛围侵蚀。他因此很奇特地进入一种边阅读红楼梦,边进入自己回忆的幻相里。回忆和阅读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儿,就不断地互相干扰互相扯皮互相介入对方的领域恣肆妄为。这样的阅读感受一定不惬意,甚至很痛楚。
阅读《红楼梦》的那段不长的时间里,天渊君基本上就沉浸在一种回忆的巨大恍惚之中,他的脑子里有太多幼年时被灌注的脏水。脏水在他脑海里波澜起伏,摇摆不定。那种恍惚,很类似在黑暗中的不着边际和身不由己,以及由此而来更为忐忑不安和恐惧。于是,读《红楼梦》,读的不再是风花雪月和风花雪月的幻灭甚而寂灭,忆的更多是那个无法言说年代的荒诞与绝望。忆和读就像做梦一样,空幻而且绝望。有时合上书籍,在昏黄的灯光下,觉得和那个贾宝玉的红楼梦相比,我们的青春时代,更像是一段鲜血淋漓名符其实的红色恶梦。与之相比,在曾经热血沸腾,佩戴红袖章的据说叫红小兵的怪物之我们的眼里,贾宝玉的红楼梦,简直就是一场青楼梦。
正文:《雨霖铃•忆读《红楼梦》有感》
情天难补。
看红楼起,
又见倾覆。
因缘有木石前盟,
终不过,
荒坟与枯木。
金玉良缘再续,
难免终身误。
好了歌,
靡不有初。
叹尘劫,
依旧难渡。
多情自古空余恨。
更那堪,
秋雨葬花处。
风月宝鉴善妒,
待觉悟,
已归黄土。
休说警幻仙境如露,
怡红院,
蛛网缠柱。
犹忆
妆台胭脂轻敷。
甚荒唐,
青灯冷雾,
自在空空路。
自释:
一、 关于《红楼梦》
天渊君对《红楼梦》评价一直不高,阅读也没多少兴致。原因有三:一是它描摹的贾府等四大家族,以及书中各类人等的生活和命运,都被一种佛界的玄虚氛围笼罩着。故事和人物,似乎都在诠释佛教的某种教义,都在宣扬皈依的某种信仰,揭示尘缘未了俗人的某种出路、惩戒意味的某类诫勉说词等;二是红楼梦书中所描摹的社会,特别是有钱阶层和上流贵族的生活,对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并不断被社会摩擦的天渊君而言,绝对的隔膜。他完全无法感知何为贵族何为有钱,书中展示的所有奢华,都让他滋生出一种既陌生且又极度警惕和抗拒的情绪。这绝对不是他的生活场景和追求的愿景;三是当年年幼的他,甚至曾经觉得,这完全是封建腐朽的罪恶生活,是地主资本家的让人呕吐恶心的生活,是WCJJ 绝对不应也绝对不能接受的生活,亦是正常正直的GM人民群众,不会接受坚决反对的生活。主流的GM 教育和现实的政治运动,都印证了产生这种观感,在那个无法言说的时代,这很合理很自然也很安全。
记得当年,曾经有一个坐在至高无上位置上的大人物,突然很有兴致地读着那本《红楼梦》,还顺便指导着他的一个据说姓许的武将,要他认真阅读《红楼梦》,至少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天渊君就直接傻掉了。在当时,关于《红楼梦》这个荒唐的最G指示,释放着政治正确的巨大威慑力,让无数文化不高的GM干部和无数被打倒“靠边站”的文化程度很高的前“GM”干部,都惊愕无比,接着纷纷削尖脑袋找来那本封资修(封建的、资本主义或资产阶级的、修正主义的简称)的《红楼梦》,开始阅读,开始寻找书中的微言大义。
自然,那时年幼的天渊君,他既不需要阅读也不需要惊愕。他只是觉得脑瓜子嗡嗡的,像要裂开来似的。于是他甩开芦柴棒般精瘦的臂膀,跑去找感兴趣的小人书看,比如《一百单八将》和《三国演义》什么的书。
二、 关于《红楼梦》与我
1、 天渊君对《红楼梦》有印象,大约是从WG之前的上海很有影响的《大众电影》开始的。听大人们说,WG前,稍有些文化或精神需求的上海市民,都有订阅《大众电影》或传阅香港出版的《电影画报》的庸俗爱好。期刊中有时会有一部彩色戏曲电影《红楼梦》的剧照。他基本没有完整地翻阅过这类有彩页的电影期刊,他只能顺便斜睨着掠过一眼那些贾母或林黛玉的剧照。照片很模糊。他不知道这些反动甚至黄色的过期画报,是怎么流转到某些不认真读书的差生手里,比如张卫国同学,还有斯文同学,是不是又有人被ZFP抄家了?
2、真正有条件接触到《红楼梦》,已经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那时刚刚粉碎了某人帮,全国恢复高考。天渊君顺利进入了某市一所专门培养人民教师的高等院校开始新的求学生涯。那时某市出版了一本市级权威性的文艺评论不定期刊物,叫《文艺论集》。期刊里有一些关于《红楼梦》的学术论文,其中有些很深奥,有些很扯蛋。但它是某市最为顶级的文艺或文学刊物,甚至是唯一的刊物,这是确定无疑的。
一个特别晴朗的学习日,上午在西部西二梯形大教室,听完两节文学评论课,天渊君快速来到学校图书馆的期刊室,准备结合老师的授课内容,看看新出的最新一期《文艺论集》。其中有篇很无聊的文章,文章先谈了学习《在某某座谈会上的讲话》体会后,做了一番所谓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分析后,扯淡了贾府、史府、王府、薛府等四大家族,与国民党反动派蒋、宋、孔、陈等四大家族的比较和特征分析,接着很荒诞地猛烈攻击蒋家和贾府一番;那个怒目金刚的作者,之后竟肝火甚旺地大骂起一个叫高鹗的人来,说这个叫高鹗的人,不好好做人,在红楼梦书稿遗失了后四十回后,竟敢自说自话地续写完篇。虽然故事完整了,但曹雪芹同志揭露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进程,就这样被高某人彻底地扭曲了,忽喇喇大厦将倾的灾难,也被那人居心叵测地篡改了,只留下一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作者问道:这,是可忍?孰不可忍?
天渊君被文章中那“虽然故事完整了”几个字吸引住了,他知道,从复句的句型看,句子的重心在后面,即:被扭曲了,被篡改了什么的。但是(请注意句子的重心!),淳朴的天渊君想到,这个故事完整了,是不是太重要了?!没有完整的故事,谁还要看,谁还想看?
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淳朴的天渊君利用课余时间,很认真但又一知半解地读完了这本他实际上并不太喜欢的书,只是为了替那个姓高的热心人说一句公道话:姓高的家伙,他续写的后四十回,只为了故事的完整,对读者来说,这一点是多么的重要啊。简直可以说,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
他把将近五千字的商榷文章寄给了《文艺论集》的编辑部,他没有告诉老师自己不知天高地厚的鲁莽举动。在将稿件投入校门口的绿色邮局信筒的那一瞬间,他觉得自己做了一件正当且正义的事,人因此神清气爽了不少。一个月后,他收到了编辑部的回函便条:
天渊君同志:你的来搞已收悉。经编辑部研究决定,你的《也谈高鹗《红楼梦》续写后四十回——兼与某某某商榷》,将刊登于我社《文艺论集》某年某期上。
专此告知。
某编辑部 某年某月
又一个月后,编辑部又来函了,说是因故决定,你的文章不再刊登在《文艺论集》某年某期上。鉴于来稿不长,恕不退还,等等。
至此,我和《红楼梦》或《红楼梦》和我的交集就结束了。此次投稿事件,对天渊君学业产生了些微影响,比如情绪的起落,术业专攻的调整,负能量的积累等。好在这些都波澜不惊地过去了。我在别处的文字里,曾戏谑地谈起过这些,并劝说天渊君。人都要经历些坎坷,人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这里就不赘述了。
三、 关于《雨霖铃• 忆读红楼梦有感》若干词句的释义:
1、“因缘有木石前盟,/终不过,/荒坟与枯木。”: 《红楼梦曲· 终身误》中的“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有暗示,即指,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知己之爱。
2、“金玉良缘再续,/难免终身误。”:金玉良缘即指,贾宝玉与薛宝钗貌合神离的现实婚姻。
3、“好了歌”:此歌是《红楼梦》中跛足道人所唱。主题是劝人好好了结,好的收场。歌曲宣扬了一种冷静观照人生的现实想法,细品有些玄妙的佛教劝诫寓意。很俗,也很雅。
4、“秋雨葬花处。”:黛玉葬花,红楼梦里的著名情节
5、“风月宝鉴善妒,/待觉悟,/已归黄土。/”:风月宝鉴是一面镜子。镜子是跛足道人送的。秦可卿临死送给凤熙姐。据说若反面观之为骷髅,便可渡生死大劫,破人间迷障。若流连于正面之凤熙之美色,只会加速死亡。浪子贾瑞因此一命呜呼。(具体情节参阅红楼梦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6、“怡红院,/蛛网缠柱。” 怡红院为《红楼梦》大观园的主景之一,贾宝玉的住所。贾宝玉将之题为“红香绿玉”,取意蕉棠两植。元宵省亲时,贾元春不喜“绿玉”二字,改为“怡红快绿”,赐名“怡红院”,宝玉因号“怡红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