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渊君旧诗词:沁园春重读《三国演义》有感
2025-09-12 21:59:53
标签: 诗词 情怀 文化
题记:2025年9月11日。天渊君作《沁园春•重读《三国演义》有感
》。
天渊君自以为,这是中国古典五大名著(另加一部《金瓶梅》)中文学价值相对较弱的一部;但同时作为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应该是此类型小说中的最优秀者。
罗贯中将明代杨慎的一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放在了小说的开篇。第一次阅读时,年轻的天渊君就被那股子气势给镇住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确是好词。接着,罗作家如椽大笔继续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那架势,那扑面而来的血雨腥风,完全契合了我年幼时阅读小人书(连环画)的视觉印象。后来有过几次阅读,天渊君才知道,那个所谓的“英雄”,实际上与社会底层的生民,并无什么关系。分分合合,是非成败,都是皇帝皇族的事,都是权贵望族的事;那个“天下大势”,实际上展开的都是权谋的暗黑与无耻,都是谋略的布局与险境。而书中充斥的所谓圣君与忠臣,都与信义无关,与忠烈无关,都TM的是扯淡。民间历来有言: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是不是也佐证了,三国演义故事人物体现出的价值观、伦常观,都寡廉鲜耻,影响很坏。社会的名门望族中的长者,都会告诫宗族里的各位小辈,勿读勿读,切记切记!
正文:《沁园春 • 重读《三国演义》有感》:
群雄逐鹿,
成王败寇,
谋略猖獗。
看孟德挟令,
汉室虚悬;
隆中对策,
难免苟且。
三国成鼎,
东奔西突,
一朝霸业如荒穴。
西风过,
狼烟燃四野,
断碑残垣。
旌旗漫舞宫阙,
皆权谋,
堆积修罗劫。
终司马篡朝,
难逃天谴。
信义虚设,
忠烈隐逸。
重读时,
苦生民涂炭,
残阳似血?
自释:
一、 关于《三国演义》
天渊君的心目中,对《三国演义》的印象是模糊不清晰的。这不是罗贯中的错,是天渊君的错。在那个无法言说的年代,年幼时被书中几乎同时涌出的众多历史人物,搞得眼花缭乱,同时,书中那些三分白话七分文言的短句叙述,像一颗颗晒干的西梅或橄榄一般,紧实浑圆,无法囫囵生吞,还需我们慢慢含在嘴里,让那些短句和词汇,那些人物和故事,以及故事里的计谋和阴招,用津液慢慢融化开来,平摊舒展,再慢慢咀嚼和品味。这样的消化过程,那里是不学无术的天渊君一类的失学少年能够做到的呀?
应该说,从来没有哪一本历史小说,像《三国演义》那样深入百姓,深入人心。这是它作为历史(演义)小说最为成功的地方。但是,这么说,不是说罗贯中没有错,他的错一样很严重。比如说,由于他的错误(说是历史局限性也可以),使得一些书中的文学形象,如曹操、刘备、孙权,以及关羽、张飞等,都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混作一团。同时由于作者对一些历史人物,特别是对曹操同志的描写刻划,存在着随意丑化,刻意诋毁的不良笔法,存在着罗贯中对曹操同志深刻的偏见和固执,造成自小说流行于世,一些重要的史实被歪曲,一些重要的人物被篡改,因此历史被涂抹的面目全非。于是,惶惶然文学的曹操(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与历史的曹操(陈寿的《三国志》),在虚拟的空间里,面面相觑,互不相识。也害得当年如天渊君这样天真烂漫的红X兵,将一把把烂菜皮扔向了胸襟博大、顾全大局,“挟天子以令诸侯”,击杀众多乱臣贼子,至死不肯做皇帝的好同志曹操的脸上身上。唉!
二、 关于《三国演义》与我
关于《三国演义》,天渊君没有任何文字或影视的趣闻可言。曹操这个坏蛋,桃园三结义,以及众多的人物和故事,他都是从生活周遭的长辈、邻居和同学玩伴那里听来,他没有印象看过《三国演义》的小人书(连环画),也没有看过相关的戏曲或舞台演出。整个三国时代,在他的脑海里,就是三团绕成球形的绒线线团,所有的人物故事都团团绕着,很模糊很错综复杂。等到他上大学时,他开始梳理这三团绒线,在层层叠叠的故事发展中,他才慢慢看到人物与人物的关系,人物在故事的所作所为,作为中隐含着的各式各样的计谋、策略、谋略或权谋,在各个不同层面人物中游走。权谋很惊心动魄,谋略在每一次的双方对垒时,早已埋伏在兵马的阵脚边,主将出马叫战时,同时横槊的刀法或剑影已将计谋拌在了敌将的马脚上。呼啸而过的不光是箭簇,还有谋士的邪修算计。只有兵民们在血海般的疆场上,无助地茫然四顾。
在《三国演义》描摹的所有暴力场景里面,我们读不到暴力的刀斧,于敌阵中轻取对方主将首级,或斩获敌酋如切瓜般的同时,那种洋溢的快感与激爽,也读不到他的那份奋力与果敢,源泉于自己内心的何种渴望?他对自己的暴虐会有怎样的一种心醉神迷?我们读到的仅仅是一种冰冷的权谋。那份冰冷从遥远的中古时代的中原荒野上传来,一直寒彻到我们的心肺。
面对全书漫溢着的人性对权力的痴迷和崇拜,游走在暴力中的各式权谋或谋略的激情展示,天渊君一时间四肢冰冷,面如死灰。
三、 关于《沁园春•
重读三国演义有感》若干词句的释义:
1、“群雄逐鹿,/成王败寇,/谋略猖獗。/”:首三句,直接点出谋略猖獗。这个时代正是谋略大行其道的时代。人性因此恶化甚至极端黑化。所以才有后面的“信义虚设,/忠烈隐逸。/”说辞。即使有信义或忠烈的亮相,它的存在也仅仅是谋略(权谋)的一种表现形式。
2、“重读时,/苦生民涂炭,/残阳似血?”:尾三句,满是天渊君的无奈与叹息
:生民涂炭,真如残阳似血?!
3、从权谋的视角解读《三国演义》,是很多种读法中的一种,也是天渊君此时此刻很切合个人心思的一种读法。《三国演义》有很多种读法,这很正常。
天渊君旧诗词:沁园春重读《三国演义》有感
题记:2025年9月11日。天渊君作《沁园春•重读《三国演义》有感 》。 天渊君自以为,这是中国古典五大名著(另加一部《金瓶梅》)中文学价值相对较弱的一部;但同时作为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应该是此类型小说中的最优秀者。
罗贯中将明代杨慎的一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放在了小说的开篇。第一次阅读时,年轻的天渊君就被那股子气势给镇住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确是好词。接着,罗作家如椽大笔继续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那架势,那扑面而来的血雨腥风,完全契合了我年幼时阅读小人书(连环画)的视觉印象。后来有过几次阅读,天渊君才知道,那个所谓的“英雄”,实际上与社会底层的生民,并无什么关系。分分合合,是非成败,都是皇帝皇族的事,都是权贵望族的事;那个“天下大势”,实际上展开的都是权谋的暗黑与无耻,都是谋略的布局与险境。而书中充斥的所谓圣君与忠臣,都与信义无关,与忠烈无关,都TM的是扯淡。民间历来有言: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是不是也佐证了,三国演义故事人物体现出的价值观、伦常观,都寡廉鲜耻,影响很坏。社会的名门望族中的长者,都会告诫宗族里的各位小辈,勿读勿读,切记切记!
正文:《沁园春 • 重读《三国演义》有感》:
群雄逐鹿,
成王败寇,
谋略猖獗。
看孟德挟令,
汉室虚悬;
隆中对策,
难免苟且。
三国成鼎,
东奔西突,
一朝霸业如荒穴。
西风过,
狼烟燃四野,
断碑残垣。
旌旗漫舞宫阙,
皆权谋,
堆积修罗劫。
终司马篡朝,
难逃天谴。
信义虚设,
忠烈隐逸。
重读时,
苦生民涂炭,
残阳似血?
自释:
一、 关于《三国演义》
天渊君的心目中,对《三国演义》的印象是模糊不清晰的。这不是罗贯中的错,是天渊君的错。在那个无法言说的年代,年幼时被书中几乎同时涌出的众多历史人物,搞得眼花缭乱,同时,书中那些三分白话七分文言的短句叙述,像一颗颗晒干的西梅或橄榄一般,紧实浑圆,无法囫囵生吞,还需我们慢慢含在嘴里,让那些短句和词汇,那些人物和故事,以及故事里的计谋和阴招,用津液慢慢融化开来,平摊舒展,再慢慢咀嚼和品味。这样的消化过程,那里是不学无术的天渊君一类的失学少年能够做到的呀?
应该说,从来没有哪一本历史小说,像《三国演义》那样深入百姓,深入人心。这是它作为历史(演义)小说最为成功的地方。但是,这么说,不是说罗贯中没有错,他的错一样很严重。比如说,由于他的错误(说是历史局限性也可以),使得一些书中的文学形象,如曹操、刘备、孙权,以及关羽、张飞等,都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混作一团。同时由于作者对一些历史人物,特别是对曹操同志的描写刻划,存在着随意丑化,刻意诋毁的不良笔法,存在着罗贯中对曹操同志深刻的偏见和固执,造成自小说流行于世,一些重要的史实被歪曲,一些重要的人物被篡改,因此历史被涂抹的面目全非。于是,惶惶然文学的曹操(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与历史的曹操(陈寿的《三国志》),在虚拟的空间里,面面相觑,互不相识。也害得当年如天渊君这样天真烂漫的红X兵,将一把把烂菜皮扔向了胸襟博大、顾全大局,“挟天子以令诸侯”,击杀众多乱臣贼子,至死不肯做皇帝的好同志曹操的脸上身上。唉!
二、 关于《三国演义》与我
关于《三国演义》,天渊君没有任何文字或影视的趣闻可言。曹操这个坏蛋,桃园三结义,以及众多的人物和故事,他都是从生活周遭的长辈、邻居和同学玩伴那里听来,他没有印象看过《三国演义》的小人书(连环画),也没有看过相关的戏曲或舞台演出。整个三国时代,在他的脑海里,就是三团绕成球形的绒线线团,所有的人物故事都团团绕着,很模糊很错综复杂。等到他上大学时,他开始梳理这三团绒线,在层层叠叠的故事发展中,他才慢慢看到人物与人物的关系,人物在故事的所作所为,作为中隐含着的各式各样的计谋、策略、谋略或权谋,在各个不同层面人物中游走。权谋很惊心动魄,谋略在每一次的双方对垒时,早已埋伏在兵马的阵脚边,主将出马叫战时,同时横槊的刀法或剑影已将计谋拌在了敌将的马脚上。呼啸而过的不光是箭簇,还有谋士的邪修算计。只有兵民们在血海般的疆场上,无助地茫然四顾。
在《三国演义》描摹的所有暴力场景里面,我们读不到暴力的刀斧,于敌阵中轻取对方主将首级,或斩获敌酋如切瓜般的同时,那种洋溢的快感与激爽,也读不到他的那份奋力与果敢,源泉于自己内心的何种渴望?他对自己的暴虐会有怎样的一种心醉神迷?我们读到的仅仅是一种冰冷的权谋。那份冰冷从遥远的中古时代的中原荒野上传来,一直寒彻到我们的心肺。
面对全书漫溢着的人性对权力的痴迷和崇拜,游走在暴力中的各式权谋或谋略的激情展示,天渊君一时间四肢冰冷,面如死灰。
三、 关于《沁园春• 重读三国演义有感》若干词句的释义:
1、“群雄逐鹿,/成王败寇,/谋略猖獗。/”:首三句,直接点出谋略猖獗。这个时代正是谋略大行其道的时代。人性因此恶化甚至极端黑化。所以才有后面的“信义虚设,/忠烈隐逸。/”说辞。即使有信义或忠烈的亮相,它的存在也仅仅是谋略(权谋)的一种表现形式。
2、“重读时,/苦生民涂炭,/残阳似血?”:尾三句,满是天渊君的无奈与叹息 :生民涂炭,真如残阳似血?!
3、从权谋的视角解读《三国演义》,是很多种读法中的一种,也是天渊君此时此刻很切合个人心思的一种读法。《三国演义》有很多种读法,这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