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渊笔记:读书札记:马克思恩格斯之《德意志意识形态》(三)
2024-08-31 14:42:34
标签: 笔记 杂谈 文化
读书札记:马克思恩格斯之《德意志意识形态》(三)
正文(摘录与札记):
摘录11: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抽象地讲,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进行革命的阶级,仅就它对抗另一阶级这一点来说,从一开始就不是作为一个阶级。而是作为全社会的代表出现的;它俨然以社会全体群众的姿态反对唯一的统治阶级。(P54页)
天渊君札记:马氏的话直截了当。无产阶级革命的诉求,从来就不是以无产阶级自身阶级利益的名义提出的,从来就是以全社会的名义提出。后来的俄罗斯以及苏联,其他实践国际共运的国家,都是这么说的。后来他们进一步解释说,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从来就代表着全社会人民的利益,从来就没有自己阶级的私利。这样的表述,显然比马氏此段的话地表述更为婉转,更为冠冕堂皇,更为吸引那些社会底层的贫困人群,鼓动他们起来推翻有钱阶级,资产阶级,统治阶级,也更为高明。可以这样以为,马氏哲学的出发点和论辩结论,就在于它的革命性和鼓动性。也就是说,马氏哲学从来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而是宣示革命和斗争正当性必要性的宣传书,就是鼓励革命和斗争适时性紧迫性的纲领性文件,就是表明革命和斗争合理性合法性的辩解状。而这里的革命和斗争的具体含义,就是:推翻旧的统治阶级,使工人阶级成为新的统治阶级(即:新兴的工人阶级,正在崛起的新的阶层新的阶级)
摘录12:各种事物,都是历史的积淀和历史的产物,包括“需求”和“满足”,包括任何东西。用马氏的话说,是“一个历史过程”,(参见P80页)。任何事物,既是历史的积淀,又蕴合着未来发展的萌芽。对于前者,表现为事物的肯定因素;对于后者,表现为事物的否定因素。因此,在这种意义上,任何存在都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对于现在,它是完满的,对于后代(未来),它是片面的。(P80页)
天渊君札记:一切的现实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一个历史走到当下的节点,一个走向未来的起点。所以,现实本身就是个动态的点,一个转瞬即逝的点!“逝者如斯夫!”
摘录13:马氏驳斥黑格尔的“从无中创造出有来”(参见黑格尔的《逻辑学》。),而主张:“在任何一种特性的发展中,某物是通过某物从某物中创造出来的,…
”(P158页)
天渊君札记:马氏批判黑格尔的“从无到有”,其立论的基点和推论逻辑,是不清晰的。所谓的“从有到有”,“从某物到某物”,那后一个“有”(或“某物”),实际上正是通过否定前一个“有” 而获得的,对于后一个全新的“有”,它完全脱离了前一个陈旧不堪的“有”;或者说,那个陈旧不堪的“有”,对于前一个全新的“有”,迹近于“无”。所以说,所谓的“从某物到某物”,“从有到有”,还不如说“从无到有”。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深受黑格尔哲学影响的马氏,并没有突破黑格尔的思辨思路与逻辑,他急于证明自己的突破,他并没有这样的推导过程,也没有推导的基本说服力。他想与黑格尔的撇清努力,显然是不成功的。
摘录14:马氏将历史观贯彻到了每一个领域,谈“需求”和“满足”时是这样,谈到“家庭”也是这样。他认为:“不能一般的谈家庭本身。”他继续说道:“资产阶级历史地使家庭具有资产阶级家庭的性质;在这样的家庭中无聊和金钱是纽带,这样的家庭也发生资产阶级的家庭解体,但这种解体并不妨碍家庭本身继续存在。”(P196页)。马氏认为,非历史的观点是错误的,法国革命时代在法律上宣布家庭的取消,但家庭直到今天仍然存在,为什么呢?“因为家庭的存在必然会受它和不以资产阶级社会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方式的联系所制约的。”(P196页)。
天渊君札记:一直很赞成马氏关于历史的观点,一直与马氏一样反对静止的、孤立的、机械的、非历史的观点。昨天是今天的历史,正如今天亦是明天的历史。或者说,明天是今天的未来,今天是昨天的未来。因此,昨天与今天、明天,都是一条无法割裂的时间之河流,它们生生相息,绵绵不断,源远流长。任何企图割裂这三者的念头或做法,都是愚蠢的。
摘录15:马氏论述康德,及其他的“实践理性批判”(论及“善”)。他说:“18世纪末德国的状况完全反映在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当时,法国资产阶级经过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革命跃居统治地位,并且夺得了欧洲大陆;当时,政治上已经获得解放的英国资产阶级使工业发生了革命并在政治上控制了印度,在商业上控制了世界上所有其他地方;但软弱无力的德国市民只有“善良意志”。康德只谈“善良意志”,哪怕这个善良意志的实现以及它与个人的需要和欲望之间的协调,都推到彼岸世界。康德的这个善良意志完全符合于德国市民的软弱、受压迫和贫乏的情况,他们的小眼小孔的利益,始终不能发展成为一个阶级的共同的民族的利益,……”(P211-212页)。马氏分析了康德哲学局限性的一面,同时肯定了康德哲学也有其进步性、革命性的因素。他继续说道:“在康德那里,我们又发现了以现实的阶级利益为基础的法国自由主义在德国所采取的特有形式。”(P213页)马氏认为,康德把自己向往的,希望德国成为那种法国资产阶级状况的物质动机和理论表达割裂开来(参见P213页)。规定为“自由意志”,自在和自为的意志,人类意志的纯粹自我规定,变成概念的规定和道德的假设。
天渊君札记:这段对康德哲学的集中论述,充分显示了马氏哲学的现实力量。他的意思是,康德哲学包裹着德国式的软弱、贫乏和受压迫的外表,其内核是法国式的自由主义。今天看来,这样的判断很武断很割裂,很符合当时代斗争形势的需要。天渊君以为,康德的伟大和康德哲学的深刻在于,他很超然很纯粹地阐述他的世界观、他的人性论,以及他的哲学系统。他的纯粹理性批判(认识)是对世界的认识方式,他的实践理性批判是对人性(伦理)的观照方式,这是他对外张望和对内冥想的两种性质截然不同、对世界对人自身的认知。而他的判断力(美学)批判,则是连接对内与对外认知、连接理性与感性、连接先验与后天的一个桥梁。他哲学的体系很完整,不受当时国家政治生态的影响。马氏却以这样一种粗暴的方式,来解读、肢解康德的哲学体系,显得十分的急功近利。天渊君以为,康德哲学一直作为德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思想成果,滋养着整个德国思想和时代精神,以及滋养着西方近代和当代哲学走向理性和文明,以至于我们至今还不断地重新阅读他艰涩的原著。
天渊笔记:读书札记:马克思恩格斯之《德意志意识形态》(三)
读书札记:马克思恩格斯之《德意志意识形态》(三)
正文(摘录与札记):
摘录11: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抽象地讲,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进行革命的阶级,仅就它对抗另一阶级这一点来说,从一开始就不是作为一个阶级。而是作为全社会的代表出现的;它俨然以社会全体群众的姿态反对唯一的统治阶级。(P54页)
天渊君札记:马氏的话直截了当。无产阶级革命的诉求,从来就不是以无产阶级自身阶级利益的名义提出的,从来就是以全社会的名义提出。后来的俄罗斯以及苏联,其他实践国际共运的国家,都是这么说的。后来他们进一步解释说,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从来就代表着全社会人民的利益,从来就没有自己阶级的私利。这样的表述,显然比马氏此段的话地表述更为婉转,更为冠冕堂皇,更为吸引那些社会底层的贫困人群,鼓动他们起来推翻有钱阶级,资产阶级,统治阶级,也更为高明。可以这样以为,马氏哲学的出发点和论辩结论,就在于它的革命性和鼓动性。也就是说,马氏哲学从来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而是宣示革命和斗争正当性必要性的宣传书,就是鼓励革命和斗争适时性紧迫性的纲领性文件,就是表明革命和斗争合理性合法性的辩解状。而这里的革命和斗争的具体含义,就是:推翻旧的统治阶级,使工人阶级成为新的统治阶级(即:新兴的工人阶级,正在崛起的新的阶层新的阶级)
摘录12:各种事物,都是历史的积淀和历史的产物,包括“需求”和“满足”,包括任何东西。用马氏的话说,是“一个历史过程”,(参见P80页)。任何事物,既是历史的积淀,又蕴合着未来发展的萌芽。对于前者,表现为事物的肯定因素;对于后者,表现为事物的否定因素。因此,在这种意义上,任何存在都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对于现在,它是完满的,对于后代(未来),它是片面的。(P80页)
天渊君札记:一切的现实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一个历史走到当下的节点,一个走向未来的起点。所以,现实本身就是个动态的点,一个转瞬即逝的点!“逝者如斯夫!”
摘录13:马氏驳斥黑格尔的“从无中创造出有来”(参见黑格尔的《逻辑学》。),而主张:“在任何一种特性的发展中,某物是通过某物从某物中创造出来的,…
”(P158页)
天渊君札记:马氏批判黑格尔的“从无到有”,其立论的基点和推论逻辑,是不清晰的。所谓的“从有到有”,“从某物到某物”,那后一个“有”(或“某物”),实际上正是通过否定前一个“有” 而获得的,对于后一个全新的“有”,它完全脱离了前一个陈旧不堪的“有”;或者说,那个陈旧不堪的“有”,对于前一个全新的“有”,迹近于“无”。所以说,所谓的“从某物到某物”,“从有到有”,还不如说“从无到有”。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深受黑格尔哲学影响的马氏,并没有突破黑格尔的思辨思路与逻辑,他急于证明自己的突破,他并没有这样的推导过程,也没有推导的基本说服力。他想与黑格尔的撇清努力,显然是不成功的。
摘录14:马氏将历史观贯彻到了每一个领域,谈“需求”和“满足”时是这样,谈到“家庭”也是这样。他认为:“不能一般的谈家庭本身。”他继续说道:“资产阶级历史地使家庭具有资产阶级家庭的性质;在这样的家庭中无聊和金钱是纽带,这样的家庭也发生资产阶级的家庭解体,但这种解体并不妨碍家庭本身继续存在。”(P196页)。马氏认为,非历史的观点是错误的,法国革命时代在法律上宣布家庭的取消,但家庭直到今天仍然存在,为什么呢?“因为家庭的存在必然会受它和不以资产阶级社会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方式的联系所制约的。”(P196页)。
天渊君札记:一直很赞成马氏关于历史的观点,一直与马氏一样反对静止的、孤立的、机械的、非历史的观点。昨天是今天的历史,正如今天亦是明天的历史。或者说,明天是今天的未来,今天是昨天的未来。因此,昨天与今天、明天,都是一条无法割裂的时间之河流,它们生生相息,绵绵不断,源远流长。任何企图割裂这三者的念头或做法,都是愚蠢的。
摘录15:马氏论述康德,及其他的“实践理性批判”(论及“善”)。他说:“18世纪末德国的状况完全反映在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当时,法国资产阶级经过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革命跃居统治地位,并且夺得了欧洲大陆;当时,政治上已经获得解放的英国资产阶级使工业发生了革命并在政治上控制了印度,在商业上控制了世界上所有其他地方;但软弱无力的德国市民只有“善良意志”。康德只谈“善良意志”,哪怕这个善良意志的实现以及它与个人的需要和欲望之间的协调,都推到彼岸世界。康德的这个善良意志完全符合于德国市民的软弱、受压迫和贫乏的情况,他们的小眼小孔的利益,始终不能发展成为一个阶级的共同的民族的利益,……”(P211-212页)。马氏分析了康德哲学局限性的一面,同时肯定了康德哲学也有其进步性、革命性的因素。他继续说道:“在康德那里,我们又发现了以现实的阶级利益为基础的法国自由主义在德国所采取的特有形式。”(P213页)马氏认为,康德把自己向往的,希望德国成为那种法国资产阶级状况的物质动机和理论表达割裂开来(参见P213页)。规定为“自由意志”,自在和自为的意志,人类意志的纯粹自我规定,变成概念的规定和道德的假设。
天渊君札记:这段对康德哲学的集中论述,充分显示了马氏哲学的现实力量。他的意思是,康德哲学包裹着德国式的软弱、贫乏和受压迫的外表,其内核是法国式的自由主义。今天看来,这样的判断很武断很割裂,很符合当时代斗争形势的需要。天渊君以为,康德的伟大和康德哲学的深刻在于,他很超然很纯粹地阐述他的世界观、他的人性论,以及他的哲学系统。他的纯粹理性批判(认识)是对世界的认识方式,他的实践理性批判是对人性(伦理)的观照方式,这是他对外张望和对内冥想的两种性质截然不同、对世界对人自身的认知。而他的判断力(美学)批判,则是连接对内与对外认知、连接理性与感性、连接先验与后天的一个桥梁。他哲学的体系很完整,不受当时国家政治生态的影响。马氏却以这样一种粗暴的方式,来解读、肢解康德的哲学体系,显得十分的急功近利。天渊君以为,康德哲学一直作为德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思想成果,滋养着整个德国思想和时代精神,以及滋养着西方近代和当代哲学走向理性和文明,以至于我们至今还不断地重新阅读他艰涩的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