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读书札记:马克思恩格斯之《神圣家族》(一)

2024-06-09 08:11:27
标签: 笔记 杂谈 文化

   

题记:202469日。读书札记。记得天渊君曾在《天渊君博客》里设立了一个栏目叫《天渊笔记》,专门收罗一些随性随意的文字。他还曾在第一篇天渊笔记里,解释了所谓“笔记”的具体内涵。他说:笔记,首先就是用笔记录;其次据说它还是一种文体。在他的《天渊笔记》里,基本采纳的是第一种含义,就是记录些随心所欲的文字,比如:随笔、笔谈、书摘、杂记、札记等等。可以是自己记在任何一本书、或杂志边角处的即兴感想,也可以是摘录直入心扉的他人语录,或瞬间灵感的只言片语,或作废书稿中残留的思维火花。可有专题,亦可散漫,都行。

天渊君还以为,对以往笔记的清理规整,留存备考,留存待续,也是别一种的钩沉旧稿,别一种的纪念或遗忘。

今天,在发黄洇暗的手抄本里,重新阅读自己年少轻狂时认真抄录留下别人的文字与自己的札记,不觉感慨万千,恍若隔世。原著是经典巨著,马克思恩格斯合著之《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

 正文

 摘录1:标题《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P1

天渊君札记:神圣家族?!基督教的话语系统?抑或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绝对精神”,布鲁诺.鲍威尔之流的神学或思辨梦呓,比作宗教话语体系?且看马恩犀利的逻辑力量和斗士风范。

 

摘录2

神学家经常按人的方式来解释宗教观念,因而不断地违背自己的基本前提——宗教的超人性。P39

天渊君札记:

宗教的超人性,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对人性的压制和摒弃,这正是神学家要做的事情。整个《神圣家族》的论述与批判,是在基督教的语汇模式中进行,还是在思辨的哲学范畴中进行。神学家总在自相矛盾,怎么理解?

 

摘录3法国的平等和德国的自我意识,后者是按照德国的方式,即用抽象思维的形式表达的东西,而前者是按法国的方式,即用政治和思维直观的语言表达的东西。马克思说道:“自我意识是人在纯思维中和自身的平等。平等是人在实践领域中对自身的意识,也就是人意识到别人是和自己平等的人,人把别人当做和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平等是法国的用语,它表明人的本质的统一,人的类意识和类行为、人和人的实际的同一,也就是说,它表明人对人的社会的关系或人的关系。因此,德国的破坏性的批判,在以费尔巴哈为代表对现实的人进行考察以前,力图用自我意识的原则,来铲除一切确定的和现存的东西,而法国的破坏性的批判,则力图用平等的原则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P48

天渊君札记:一、 “平等”和“自我意识”这两个词汇或观念,实在太他妈的新鲜了。我们从小生长在一个被教育被灌输的时代里,我们只有学习最高的指示和更加高的思想,没有任何闲暇时光或残存的空间,可以容纳别的东西,可以自由地想想低俗的杂念。所以,马氏的文字提及的自我意识或平等的观念(这些都不是马氏的发明,是更为早期的西方哲学家们的思想成果),还是震惊到了我。我有平等的观念吗?我和伟大的导师和英明的领袖可以平等的对话吗?除了感谢英明领袖一举粉碎什么帮之外,我还有什么自我意识?应该没有!二、突然觉得,外国马氏的主义和中国导师的思想,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差距和不同,甚至是完全不同的东西。这种不同,应该不是中西文化的差异!三、将书摘的文字,平等地说是马氏哲学,是将一种社会科学从神坛上放回本身应该具有的地位。这里没有任何不敬之处,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摘录4它(指鲍威尔及其伙伴)教导工人们说,只要他们在思想中消除了雇佣劳动的想法,只要他们在思想上不再认为自己是雇佣工人,并且按照这种过于丰富的想象,不再设想自己是作为单个的人来支取工钱的,那末他们就会真的不再是雇佣工人了。从这以后,作为绝对的唯心主义者,作为以太的生物,他们自然就可以靠纯思维的以太来生活了。批判的批判教导工人们说,只要他们在思想上铲除了资本这个范畴,他们也就消除了真正的资本;只要他们在自己的意识中改变自己这个“抽象的我”,并把真正改变自己的现实的生存,改变自己生存的现实条件,即改变自己这个“现实的我”的任何行动,当做非批判的行为加以鄙弃,他们就会真正发生变化并转化为现实的人。把实在的现实只看做一些范畴的“精神”,当然要把人的一切活动和实践,统统归结为批判的批判的辩证思维过程。P66-67

天渊君札记:马氏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布鲁诺.鲍威尔之流,用空谈来代替行动,用思维代替现实,用批判的武器来代替武器的批判。由此可见,马氏与鲍威尔之流最大的区别在于:马氏历来主张:用行动来代替空谈,用现实来代替思维,用武器的批判来代替批判的武器。马氏的主义因此就是一种现实的、行动的、打破现存秩序的理论,一种破坏大于建设、破优先于立的理论。它对当时的国际共运史,既是一种指导思想,更是一种行动指南。

 

摘录5黑格尔常常在思辨的叙述中做出把握事物本身的、真实的叙述。P76

天渊君札记:同感。所以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之一种,不是玄学也不是歪门邪教。

 

摘录6从前的目的论者认为,植物所以存在,是为了给动物充饥,动物所以存在,是为了给人类充饥。同样,历史所以存在,是为了给理论的充饥(即证明)这种消费行为服务。人为了历史而存在。而历史则为了证明真理而存在。在这种批判的庸俗化的形式中重复了思辨的高见:人和历史所以存在,是为了使真理达到自我意识。

    因此,历史也和真理一样,变成了特殊的个性,即形而上学的主体,而现实的人类个体反倒仅仅变成了这一形而上学的主体的体现者。P100-101

天渊君札记:目的论者是穿着思辨外衣的神职人员。它的逻辑推导只为证明神的存在。

 

摘录7黑格尔的历史观……不过是关于精神和物质、上帝和世界相对立的基督教德意志教条的思辨表现。在历史的范围内,在人类本身的范围内,这种对立表现为:代表积极精神的少数杰出人物与代表精神空虚的群众、代表物质的人类其余部分相对立。

  黑格尔历史观的前提,是抽象的或绝对的精神,这种精神正在以下面这种方式发展着:人类仅仅是这种精神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承担者,即群众。因此,思辨的,奥秘的历史在经验的、明显的历史中的发生是黑格尔一手促成的。人类的历史变成了抽象的东西的历史,因而对现实的人来说,也就是变成了人类的彼岸精神的历史。P108

天渊君札记:正在读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从绝对精神的角度解读一部人类的发展史,社会形态的演进史,历史因此被叙述得有点意思。突然想起,我们从小接受的历史观,历史的所谓规律,历史的什么五种形态等等。其中,将历史发展的“规律”,替换为“绝对精神”,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摘录8哲学家(指黑格尔哲学的哲学家)只不过是创造历史的绝对精神在运动完成之后,用来回顾既往以求意识到自身的一种工具。哲学家参与历史只限于他这种回顾既往的意识,因为真正的运动已被绝对精神无意地完成了。所以哲学家是post festum(事后)才通过哲学家意识到自身这个具有创造力的世界精神,所以它的捏造历史的行动,也只是发生在哲学家的意识中、见解中、观念中,只是发生在思辨的想象中。P109

天渊君札记:马氏的历史观,只是将黑格尔的历史观作了一个颠倒。我们在理解上,只需将思辨换成物质,绝对精神换成发展规律,理念换成人性,批判的武器换成武器的批判,就可以完成两个历史观的转换、嬗变和脱胎换骨。其推演过程的内在逻辑基本相同。

这样的颠倒,其意义何在?谁继承了谁?谁扬弃了谁?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