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
读书札记:马克思恩格斯之《神圣家族》(二)
题记:2024年6月19日。读书札记。前几天,天渊君推送了几十年前读书时的几则原著摘录和阅读札记,听到一些反馈。主要有两点:一是关于摘录。有读友质疑,这样马氏原汁原味的摘录文字,显然与今天时代主流思潮不太匹配,至少很不合时宜,很没必要。二是关于札记。朋友质疑这些札记表述的观感和心得,其中既有天渊君求学时的,也有今天的认知。我的答复如下:
首先,我们应该将这些文字看成是天渊君钩沉的旧稿与旧知,天渊君没有将马氏哲学翻出来重新解读的意思,也没有提出重新认识马氏哲学的建议。他只是在理顺自己精神成长和形而上学认知的脉络轨迹,没有别的意思。所以,不存在有无必要,是否合乎时宜的说辞。顺便说一下,在今日之国内,全面地、准确地,或者从狭隘地、纯学术角度解读马氏哲学,似乎都还没到适宜的时间,也缺乏适宜的氛围。对于马氏哲学在上世纪那场社会实验运动的引领作用,它的利弊得失,迄今还没有读到令人信服的评述,它的理论与实践的价值,它的主义学说是否过时,是否被新的思潮新的价值体系替代,我不太清楚,也不想搞清楚。
其次,在天渊君别的文字里,曾多次强调逻辑的力量。求学期间,天渊君很认真地学习形式逻辑。但对形式逻辑的深刻领悟,是在研读马氏哲学,摘录原稿原句中,反复品味慢慢成型的。马氏哲学在思辨认证和逻辑推导中展现出无可辩驳的力量,深刻地影响了天渊君的理性塑造。这些体会,天渊君会择机再说的。
最后,关于札记问题。一些原来的心得,曾在天渊君的求学作业里,日记里残存着,基本上杂乱不堪。此次整理时,作了些文字上的梳理,本着保全原貌的初心,只是删除了其中显然错讹或误读的个别词语或语句;但在梳理中,有时会忍不住或不经意表达今天垂垂老矣的天渊君想法;这似乎在所难免。但这是一个缺陷,这样有选择的梳理修饰,留下的札记,符合了天渊君今天的认知,但与那个年少轻狂的旧日天渊君的初始想法,差距只在稚嫩与老成之间,不会太大,但可能会有些微失真。
没办法,那就继续吧!
正文:
摘录9:罗伯斯庇尔、圣茹斯特和他们的党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他们混淆了以真正的奴隶制为基础的古代实在论民主代议制国家。一方面,不得不以人权的形式承认和批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即工业的、笼罩着普遍竞争的、以自由追求私人利益为目的、无政府的、塞满了自我异化的自然和精神的个性的社会。另一方面,又想在事后通过单个的人来取缔这个社会的各种生命表现,同时还想仿照古代的形式来建立这个社会的政治首脑,这是多么巨大的错误!P
156页
天渊君札记:在谈到法国大革命时,雅各宾党人的影响及其失败时,马氏称他们的错误是“悲剧性的”,自以为是合理的,实际上极不合理;自以为是符合历史的,实际上是非历史的。
在《历史哲学》里,黑格尔把自由意识的进展分为三个阶段,“东方世界只知道一个人是自由的;希腊人和罗马人知道少数是自由的;日耳曼各民族受了基督教的影响,知道全体是自由的。” 这样的论述,剔除其表面辞藻的外衣,其内核,是符合社会治理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的基本状况。他还说:“一个人的自由根本不能算是自由,只有两个人以上的自由才算自由,才能进入真正自由的门槛。或者用一句现在的话说,两个人以上的自由是自由的多或少的问题,而一个人的自由则是自由的有或无的问题。如果知道有两个以上的人是自由的,那就不同了,这两个人之间就可以制定一套游戏规则,互相遵守规矩,就可以达到双赢,而且这套规则可以在一定层次上扩展开来,让更多的人加入。”马氏认为,雅各宾党人失败的悲剧性,在于他们自以为是时代的英雄,代表着自由和民主,采取的暴力和恐怖镇压,是必要的革命手段。他们自以为是历史的,实际上是非历史的;以为是合理的,实际上是极不合理的。原因即在此。黑格尔的话,马氏的话,二者可以参照着阅读,可以结合罗伯斯庇尔等人在法国大革命中的所作所为,认真思考:什么是合理和不合理?什么是历史和非历史?
天渊君以为,法国雅各宾党人在大革命中过激的、偏执的、破坏性的行动,是让人厌恶的。法兰西的民族性,使得这个民族充满好斗、虚荣、标新立异,好走极端。在大革命中这种民族性表露无遗。所以,看到英国通过保存英国王室的传统和绅士风度外,同时,每每引领着世界在现代文明的轨道上款款而行,觉得改良,顾及到全社会各方利益的改革和改良,真是社会进步的最好方式。
天渊君还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反对对原有社会秩序的革命性、颠覆性、破坏性的改造。这样的社会改造形式,除了它的社会成本太高之外,毫无例外地都会培育或滋生出一批居心叵测的社会活动家、野心家、阴谋家和ZZ独才者,对时代、社会和民族、国家和人民,危害极大。这个话题可能有些扯远了。就此打住。
摘录10:拿破仑是革命的恐怖主义对这次革命所公开宣布的资产阶级社会及其政治的最后一次战斗的体现。……他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从而完成了恐怖主义。P
157页
天渊君札记:马氏对拿破仑的评述有点意思。简言之,雅各宾党人以国家革命的名义实施了对社会的恐怖主义,拿破仑则以国家恐怖主义的名义,完成了对国家的革命。
摘录11:马氏以为,法国的比埃尔.培尔是17世纪的形而上学在理论上威信扫地,他用怀疑论摧毁了形而上学,为法国唯物主义打下了基础,他是17世纪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学者,是18世纪第一个哲学家。P
162页
天渊君札记:马氏对比埃尔.培尔的评述,聚焦于他是一个唯物的怀疑论者。培尔的怀疑精神极大地消解了当时学院派哲学浓烈的精神理念。从中我们印象深刻地感觉到马氏在评述那个时代影响较大的哲学流派时的基本思路:即: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等。似乎马氏特别喜欢以唯物、唯心作为一个选边站队的标杆。时至今日,这样的存在决定意识或意识主导存在的检尺,还有划分的必要吗?
摘录12: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是培根。在他的眼中,自然科学史真正的科学,而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的物理学则是自然科学的最重要的部分。阿那克萨戈拉连同他那无限数量的原始物质和德谟克利特连同他的原子,都常常被他当做权威来引证。按照他的学说,感觉是完全可靠的,是一切知识的泉源。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在物质的固有的特性中,运动是第一个特性而且是最重要的特性,——这里所说的运动,不仅是机械的和数学的运动,而且更是趋向、生命力、紧张,或者用雅科布.伯麦的话来说,是物质的痛苦(Qual)。物质的原始形式是物质内部所固有的、活生生的、本质的力量,这些力量使物质获得个性,并造成各种特殊的差异。P
163页
天渊君札记:马氏解释的培根关于自然科学的概念,有那个时代的认知特征和历史局限性,但总体而言是对的。科学的最大特性,就在于它的实验性,即它的可逆性可重复性可验证性!联想某些被视为国粹的东西,之所以不被有良知的专家认定为科学,关键点也在这里。
摘录13:(爱尔维修的唯物主义具有法国的特点,即:)感性的印象和自私的欲望、享乐和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人类智力的天然平等,理性的进步和工业的进步的一致、人的天性的善良和教育的万能,这就是他的体系中的几个主要因素。P
165-166页
天渊君札记:马氏对爱尔维修关于教育哲学,人性哲学的评述,依然从他现实的、行动的、批判的角度展开。实际上,爱尔维修的思想,他关于人的成长、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人的教育与社会改造等等,在西方哲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摘录14:这种自我意识的本质不是人,而是理念,因为理念的现实存在就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化了的理念,因而它是无限的。人的一切属性就这样神秘地变成了想象的“无限的自我意识”的属性。P
176页
天渊君札记:马氏以为,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中的“自我意识”,本质不是人。那么套用马氏的话语思路,天渊君是不是也可以这么评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中的“现实的人”:“其本质不是自我意识。现实的人是物化的理念,因而他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它根本无法和无限的自我意识进行对话,它甚至不完全具有文明人的思辨理性。”公允地说,黑格尔的自我意识与费尔巴哈的现实的人,都偏颇于双方对峙的某一面,都有着他们各自的侧重点和各自的片面性。
我以为,此时的马氏,正着力于批判黑格尔的唯意识(唯心)的一面,所以他努力抬高费尔巴哈的唯现实(唯物)的一面,自有他那个时代的现实要求。这就是我前面说的,马氏的理论更是一种行动的指南。天渊君以为,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思想深度和逻辑力量,是费尔巴哈甚至所有所谓的唯物主义论者无法比拟的。
摘录15:只有费尔巴哈才是从黑格尔的观点出发而结束和和批判了黑格尔的哲学。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同时也巧妙地拟定了对黑格尔的思辨以及一切形而上学的批判的基本要点。P
176页
天渊君札记:马氏对费尔巴哈的评价似乎过高了。马氏的说法没什么问题,只是费氏对黑格尔的批判过于浅薄、平庸和没有穿透力,他只是对黑格尔思辨哲学一种向唯物方面的纠偏而已,他根本没有能力终结黑格尔的思辨哲学。
摘录16: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和在他的自然哲学中一样,也是儿子生出母亲,精神生出自然界,基督教产生非基督教,结果产生起源。P
177页
天渊君札记:马氏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很犀利很刻薄。这和马氏一心一意想将黑格尔从天上拉回到地面,从精神拉回到现实,从批判的武器拉回到武器的批判的初衷是一致的。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并没有什么新意,马氏的哲学的核心观念,就是现实的、批判的、行动的。如果说,黑格尔哲学是自我意识走向绝对精神的逻辑自洽,那么,马氏的哲学则是指导现实政治运动的现实利剑。从哲学体系的完善与系统性,黑格尔哲学是真正意义上的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而马氏不是。
摘录17:黑格尔在“现象学”中,用自我意识来代替人,因此最纷繁复杂的人类现实在这里只是自我意识的赤裸裸的规定性,是“纯粹的范畴”,是赤裸裸的“思想”,因此这种“思想”我能够在“纯”思维中加以扬弃,并且通过纯思维来加以克服。在黑格尔的“现象学”中,人类自我意识的各种异化形式所具有的物质的、感觉的、实物的、基础被置之不理,而全部破坏性工作的结果,就是最保守的哲学,因为这样的观点以为:既然它已经把实物的、感性现实的世界变成“思维的东西”,变成自我意识的纯粹规定性,而且它现在又能够把那变成了以太般的东西的敌人,溶解于“纯思维的以太”中,所以它就把这个世界征服了。因此,“现象学”最后完全合乎逻辑地用“绝对知识”来代替全部人类现实。,——之所以用知识来代替,是因为知识是自我意识的唯一存在方式,而自我意识则被看做人的唯一存在方式;之所以用绝对知识来代替,是因为自我意识只知道它自己,并且不再受任何实物世界的拘束。黑格尔把人变成自我意识的人,而不是把自我意识变成人的自我意识,变成现实的人即生活在现实的实物世界中并受这一世界制约的人的自我意识。黑格尔把世界头足倒置起来,因此,他也就能够在头脑中消灭一切界限;可是,对于坏的感性来说,对于现实的人来说,这当然丝毫不妨碍这些界限仍然继续存在。P
244-245页
天渊君札记:马氏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点评,对黑格尔“自我意识”的剖析,言简意赅。可以说是今天我们阅读和理解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一段最好的导读文字。
费尔巴哈
比埃尔
培尔
爱尔维修
天渊笔记:读书札记:马克思恩格斯之《神圣家族》(二)
读书札记:马克思恩格斯之《神圣家族》(二)
题记:2024年6月19日。读书札记。前几天,天渊君推送了几十年前读书时的几则原著摘录和阅读札记,听到一些反馈。主要有两点:一是关于摘录。有读友质疑,这样马氏原汁原味的摘录文字,显然与今天时代主流思潮不太匹配,至少很不合时宜,很没必要。二是关于札记。朋友质疑这些札记表述的观感和心得,其中既有天渊君求学时的,也有今天的认知。我的答复如下:
首先,我们应该将这些文字看成是天渊君钩沉的旧稿与旧知,天渊君没有将马氏哲学翻出来重新解读的意思,也没有提出重新认识马氏哲学的建议。他只是在理顺自己精神成长和形而上学认知的脉络轨迹,没有别的意思。所以,不存在有无必要,是否合乎时宜的说辞。顺便说一下,在今日之国内,全面地、准确地,或者从狭隘地、纯学术角度解读马氏哲学,似乎都还没到适宜的时间,也缺乏适宜的氛围。对于马氏哲学在上世纪那场社会实验运动的引领作用,它的利弊得失,迄今还没有读到令人信服的评述,它的理论与实践的价值,它的主义学说是否过时,是否被新的思潮新的价值体系替代,我不太清楚,也不想搞清楚。
其次,在天渊君别的文字里,曾多次强调逻辑的力量。求学期间,天渊君很认真地学习形式逻辑。但对形式逻辑的深刻领悟,是在研读马氏哲学,摘录原稿原句中,反复品味慢慢成型的。马氏哲学在思辨认证和逻辑推导中展现出无可辩驳的力量,深刻地影响了天渊君的理性塑造。这些体会,天渊君会择机再说的。
最后,关于札记问题。一些原来的心得,曾在天渊君的求学作业里,日记里残存着,基本上杂乱不堪。此次整理时,作了些文字上的梳理,本着保全原貌的初心,只是删除了其中显然错讹或误读的个别词语或语句;但在梳理中,有时会忍不住或不经意表达今天垂垂老矣的天渊君想法;这似乎在所难免。但这是一个缺陷,这样有选择的梳理修饰,留下的札记,符合了天渊君今天的认知,但与那个年少轻狂的旧日天渊君的初始想法,差距只在稚嫩与老成之间,不会太大,但可能会有些微失真。
没办法,那就继续吧!
正文:
摘录9:罗伯斯庇尔、圣茹斯特和他们的党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他们混淆了以真正的奴隶制为基础的古代实在论民主代议制国家。一方面,不得不以人权的形式承认和批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即工业的、笼罩着普遍竞争的、以自由追求私人利益为目的、无政府的、塞满了自我异化的自然和精神的个性的社会。另一方面,又想在事后通过单个的人来取缔这个社会的各种生命表现,同时还想仿照古代的形式来建立这个社会的政治首脑,这是多么巨大的错误!P 156页
天渊君札记:在谈到法国大革命时,雅各宾党人的影响及其失败时,马氏称他们的错误是“悲剧性的”,自以为是合理的,实际上极不合理;自以为是符合历史的,实际上是非历史的。
在《历史哲学》里,黑格尔把自由意识的进展分为三个阶段,“东方世界只知道一个人是自由的;希腊人和罗马人知道少数是自由的;日耳曼各民族受了基督教的影响,知道全体是自由的。” 这样的论述,剔除其表面辞藻的外衣,其内核,是符合社会治理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的基本状况。他还说:“一个人的自由根本不能算是自由,只有两个人以上的自由才算自由,才能进入真正自由的门槛。或者用一句现在的话说,两个人以上的自由是自由的多或少的问题,而一个人的自由则是自由的有或无的问题。如果知道有两个以上的人是自由的,那就不同了,这两个人之间就可以制定一套游戏规则,互相遵守规矩,就可以达到双赢,而且这套规则可以在一定层次上扩展开来,让更多的人加入。”马氏认为,雅各宾党人失败的悲剧性,在于他们自以为是时代的英雄,代表着自由和民主,采取的暴力和恐怖镇压,是必要的革命手段。他们自以为是历史的,实际上是非历史的;以为是合理的,实际上是极不合理的。原因即在此。黑格尔的话,马氏的话,二者可以参照着阅读,可以结合罗伯斯庇尔等人在法国大革命中的所作所为,认真思考:什么是合理和不合理?什么是历史和非历史?
天渊君以为,法国雅各宾党人在大革命中过激的、偏执的、破坏性的行动,是让人厌恶的。法兰西的民族性,使得这个民族充满好斗、虚荣、标新立异,好走极端。在大革命中这种民族性表露无遗。所以,看到英国通过保存英国王室的传统和绅士风度外,同时,每每引领着世界在现代文明的轨道上款款而行,觉得改良,顾及到全社会各方利益的改革和改良,真是社会进步的最好方式。
天渊君还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反对对原有社会秩序的革命性、颠覆性、破坏性的改造。这样的社会改造形式,除了它的社会成本太高之外,毫无例外地都会培育或滋生出一批居心叵测的社会活动家、野心家、阴谋家和ZZ独才者,对时代、社会和民族、国家和人民,危害极大。这个话题可能有些扯远了。就此打住。
摘录10:拿破仑是革命的恐怖主义对这次革命所公开宣布的资产阶级社会及其政治的最后一次战斗的体现。……他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从而完成了恐怖主义。P 157页
天渊君札记:马氏对拿破仑的评述有点意思。简言之,雅各宾党人以国家革命的名义实施了对社会的恐怖主义,拿破仑则以国家恐怖主义的名义,完成了对国家的革命。
摘录11:马氏以为,法国的比埃尔.培尔是17世纪的形而上学在理论上威信扫地,他用怀疑论摧毁了形而上学,为法国唯物主义打下了基础,他是17世纪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学者,是18世纪第一个哲学家。P 162页
天渊君札记:马氏对比埃尔.培尔的评述,聚焦于他是一个唯物的怀疑论者。培尔的怀疑精神极大地消解了当时学院派哲学浓烈的精神理念。从中我们印象深刻地感觉到马氏在评述那个时代影响较大的哲学流派时的基本思路:即: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等。似乎马氏特别喜欢以唯物、唯心作为一个选边站队的标杆。时至今日,这样的存在决定意识或意识主导存在的检尺,还有划分的必要吗?
摘录12: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是培根。在他的眼中,自然科学史真正的科学,而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的物理学则是自然科学的最重要的部分。阿那克萨戈拉连同他那无限数量的原始物质和德谟克利特连同他的原子,都常常被他当做权威来引证。按照他的学说,感觉是完全可靠的,是一切知识的泉源。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在物质的固有的特性中,运动是第一个特性而且是最重要的特性,——这里所说的运动,不仅是机械的和数学的运动,而且更是趋向、生命力、紧张,或者用雅科布.伯麦的话来说,是物质的痛苦(Qual)。物质的原始形式是物质内部所固有的、活生生的、本质的力量,这些力量使物质获得个性,并造成各种特殊的差异。P 163页
天渊君札记:马氏解释的培根关于自然科学的概念,有那个时代的认知特征和历史局限性,但总体而言是对的。科学的最大特性,就在于它的实验性,即它的可逆性可重复性可验证性!联想某些被视为国粹的东西,之所以不被有良知的专家认定为科学,关键点也在这里。
摘录13:(爱尔维修的唯物主义具有法国的特点,即:)感性的印象和自私的欲望、享乐和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人类智力的天然平等,理性的进步和工业的进步的一致、人的天性的善良和教育的万能,这就是他的体系中的几个主要因素。P 165-166页
天渊君札记:马氏对爱尔维修关于教育哲学,人性哲学的评述,依然从他现实的、行动的、批判的角度展开。实际上,爱尔维修的思想,他关于人的成长、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人的教育与社会改造等等,在西方哲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摘录14:这种自我意识的本质不是人,而是理念,因为理念的现实存在就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化了的理念,因而它是无限的。人的一切属性就这样神秘地变成了想象的“无限的自我意识”的属性。P 176页
天渊君札记:马氏以为,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中的“自我意识”,本质不是人。那么套用马氏的话语思路,天渊君是不是也可以这么评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中的“现实的人”:“其本质不是自我意识。现实的人是物化的理念,因而他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它根本无法和无限的自我意识进行对话,它甚至不完全具有文明人的思辨理性。”公允地说,黑格尔的自我意识与费尔巴哈的现实的人,都偏颇于双方对峙的某一面,都有着他们各自的侧重点和各自的片面性。
我以为,此时的马氏,正着力于批判黑格尔的唯意识(唯心)的一面,所以他努力抬高费尔巴哈的唯现实(唯物)的一面,自有他那个时代的现实要求。这就是我前面说的,马氏的理论更是一种行动的指南。天渊君以为,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思想深度和逻辑力量,是费尔巴哈甚至所有所谓的唯物主义论者无法比拟的。
摘录15:只有费尔巴哈才是从黑格尔的观点出发而结束和和批判了黑格尔的哲学。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同时也巧妙地拟定了对黑格尔的思辨以及一切形而上学的批判的基本要点。P 176页
天渊君札记:马氏对费尔巴哈的评价似乎过高了。马氏的说法没什么问题,只是费氏对黑格尔的批判过于浅薄、平庸和没有穿透力,他只是对黑格尔思辨哲学一种向唯物方面的纠偏而已,他根本没有能力终结黑格尔的思辨哲学。
摘录16: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和在他的自然哲学中一样,也是儿子生出母亲,精神生出自然界,基督教产生非基督教,结果产生起源。P 177页
天渊君札记:马氏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很犀利很刻薄。这和马氏一心一意想将黑格尔从天上拉回到地面,从精神拉回到现实,从批判的武器拉回到武器的批判的初衷是一致的。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并没有什么新意,马氏的哲学的核心观念,就是现实的、批判的、行动的。如果说,黑格尔哲学是自我意识走向绝对精神的逻辑自洽,那么,马氏的哲学则是指导现实政治运动的现实利剑。从哲学体系的完善与系统性,黑格尔哲学是真正意义上的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而马氏不是。
摘录17:黑格尔在“现象学”中,用自我意识来代替人,因此最纷繁复杂的人类现实在这里只是自我意识的赤裸裸的规定性,是“纯粹的范畴”,是赤裸裸的“思想”,因此这种“思想”我能够在“纯”思维中加以扬弃,并且通过纯思维来加以克服。在黑格尔的“现象学”中,人类自我意识的各种异化形式所具有的物质的、感觉的、实物的、基础被置之不理,而全部破坏性工作的结果,就是最保守的哲学,因为这样的观点以为:既然它已经把实物的、感性现实的世界变成“思维的东西”,变成自我意识的纯粹规定性,而且它现在又能够把那变成了以太般的东西的敌人,溶解于“纯思维的以太”中,所以它就把这个世界征服了。因此,“现象学”最后完全合乎逻辑地用“绝对知识”来代替全部人类现实。,——之所以用知识来代替,是因为知识是自我意识的唯一存在方式,而自我意识则被看做人的唯一存在方式;之所以用绝对知识来代替,是因为自我意识只知道它自己,并且不再受任何实物世界的拘束。黑格尔把人变成自我意识的人,而不是把自我意识变成人的自我意识,变成现实的人即生活在现实的实物世界中并受这一世界制约的人的自我意识。黑格尔把世界头足倒置起来,因此,他也就能够在头脑中消灭一切界限;可是,对于坏的感性来说,对于现实的人来说,这当然丝毫不妨碍这些界限仍然继续存在。P 244-245页
天渊君札记:马氏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点评,对黑格尔“自我意识”的剖析,言简意赅。可以说是今天我们阅读和理解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一段最好的导读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