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
邻居杜花花的家人们》之五之《天地同黑》(上)之第4节
(前接《天地同黑》之(上)之第3节。)
那个年代,留给少年天渊君最深印象的两大社会现象是:自S现象和插队落户现象。对这两类现象客观全面的社会学解析和历史性评判,看来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行。天渊君作为两大现象的目击者,现在也只能做些收集资料、记录真相、保存物证、整理档案一类的事务性工作。所以,我很替天渊君惋惜,他关于上述现象的描述文字,不但如蜻蜓点水般浮光掠影,而且缺乏深邃的洞见和针砭的勇气。
我不禁想起有一位叫作齐泽克的西方当代哲学家,他曾说过:“词语是死物,它谋杀了事物,一旦事物被符号化,就会陷入了符号网络中,事物本身就会呈现于词语、概念之中,而不是出现于直接的现实之中。于是。我们就无法回到直接的现实之中。如果我们想要回到事物本身,我们就必须求助于词语。”这段话很拗口,意思却很明了。以插队落户为例:天渊君用以描述插队落户的词语,一旦描述了,那个鲜活实在的事物就被那些词语替代了,我们就会隔着纸张或电脑或手机屏幕看待那个事物,我们与事物、与生活就被隔离开来,我们对这个事物的感知、体验和评判,就无法直面那个事物,而只能借助于那些描述时使用过的冰冷词语了。更通俗地说,我努力用词语讲述我的故事,我的故事经过我讲述的词语过滤,已不再是原来那个故事了。
我此时这么胡扯齐泽克的哲学见地,其意图:一是十分惋惜天渊君没有能够讲好巩老师以及其他善良人们自S这一类极端悲伤和残酷的故事;二是借以冷静一下怎么更好地使用我的词语,来表述天渊君对自S和插队落户这两大社会现象尽可能鞭辟入里的深刻认识。三是拉大旗作虎皮。万一天渊君故事完全讲失败了。那也可以把那个叫齐泽克的冤大头拉来做个垫背的,证明即使把一个天鹅的一气冲天讲成了丑小鸭的浅滩戏水,也是天渊君深受美西方学者的毒害,怨不得我们辉煌灿烂的东方文化;四是齐泽克的话,某种意义上暗合了天渊君,力图将深埋在个体记忆里的事物(或事件),通过词语(文字)固化下来,使历史记忆可以以一种共同认知的载体保存下来,留给后人留给历史清算,比如关于自S,再比如关于插队落户。
经过几天几夜火车的长途跋涉,蒸汽火车终于在最北方的某河县一处基本没有什么建筑物的月台旁停了下来。革命小将纷纷下车并开始集结。这时,杜花花和天渊君才知道,小将们和杜花花去的地方不同。他们去的是军垦农场,也就是说,他们去的是部队组织的社会大生产的农业单位,也就是说,他们是每月拿津贴的农垦军人,或者说军人的后备役。他们都被分配到某师某团某营某连某排某班,他们可以清贫可以蛮荒,但在班长的带领下,他们唱着《咱们当兵的人》或《打靶归来》什么的军营之歌,在黑油油的荒地上去播种去耕作;晚上在连指导员或营教导员或团政委的训导下,学习《某选》或老什么篇等小册子。总之,他们有信仰有理想有领导有组织一应俱全什么都不缺。杜花花则不然,看着大半个车厢里的人都走了,她不知所措,连忙跟着下了车。一个很纯粹的东北汉子,约摸四十岁左右,裹着很脏的黄色军用棉大衣,走了过来,拦住了她。那人扫了红扑扑花花一眼,对她和另外几个同样不知所措的女孩,说道:“你是不是叫杜花花。嗯,走吧,跟我来!”
这些女孩,大约都是新街工房里一起读书一起复课闹革命的HWB小将,跟着军用棉大衣一起曲里拐弯地走出月台,朝着一架马车也可能是驴车更可能是非马非驴的骡子车走去,他招呼大家上车,然后得儿驾地一声,就让骡子车沿着乌苏里江江岸,皮塔皮塔地往西走去,走过一个屯子就放下一个女孩,走过一个屯子放下一个女孩,还说让大家有实实在在插队落户的感觉,就像插秧一样!直到天暗下来了,最后一个杜花花抱着土布包袱,听任着棉大衣和骡子车皮塔皮塔地继续往西走。天完全黑了,星星影影绰绰的闪着,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狼和野狗的叫声,远近呼应着。远处的狼嚎似乎很近,近处的犬吠又似乎很远。骡子车在黑暗中顶破夜幕跌跌撞撞地向着前面的路挺进,身后的去路又被夜幕一瞬间遮没,时空因此变得不再真实。花花怯怯生生地问道:
“大哥,还有多少路?”
“就在前面那个屯子,马上就到了!”
终于骡子车停了下来。他和她摸黑一起摸进了一个土圪塔里,有点像老街那种披一样放杂物的低矮违章建筑。里面也是土圪塔般的,在摇曳的油灯下,他和她的身影随灯起舞,夸张地一会放大一会消失,这个逼仄的空间因此显得十分诡异。棉大衣说:“休息吧,明天我会过来的。油灯在那,小心点,有狼,还有野狗!”
杜花花打开包袱,取出薄薄的被褥,在一个类似土墩般的平面上铺展开来,。这时,她发现暗处有一对晶莹发光的珠子,闪烁着。她吓得大叫一声,将包袱甩了过去,只听得一声惨叫,一只簇黑的活物嗖的窜上屋头顶处的杂草丛里。她记起了棉大衣的话,小心翼翼地堵住所谓的门扉,斜倚着让自己的身心处于半睡半醒之间。
那个晚上她没有睡好,屋顶的杂草总有些歇里索洛的碎片掉落下来,清晨一缕阳光爬升在她屋顶杂草之间,光影有些斑驳不定,北方清咧萧瑟的野风带来特别清爽的感觉。她推开门,眼前被一望无际的苍茫和寥落震惊了。一人多高的荒草随风摆动,特别苍黄的茎秆在黑色的荒原上诉说着生命和成长的艰辛。大门的门楣处,用红色的油漆写着“知青生活定居点”几个大字,定居点附近,散散落落有一些当地农民的草屋,裸露着红色或土抷色的砖块,和红色的油漆大字遥相呼应。不远处有一幢白石灰粉刷的墙面上,黑色的几个大字彰显这个屋子的庄严和肃穆:“某河县某河公社某河大队GWH”。很远的远处,一条大江蜿蜒着流过,将极细微的支流延伸着缓缓淌过广袤黑亮的土地。杜花花回望门口,发现一只野猫正匍匐在那里,仔细打量着她。她走过去,它却溜进屋里,倚靠在她的被褥上。被褥上有一只残缺不全的馒头。对了,芦阿彩给她塞在包袱里的馒头。昨天砸过去的那个杂沓角落,有两只小猫正望着她和它,还有些馒头屑。杜花花突然感到饿了。她啃了一口残缺的馒头,掰下一块给了那只黑白相间的老猫。两只小猫试探着慢慢靠过来靠过来,杜花花的心突然萌化,她泪流满面。
天渊君对大他五六岁的杜花花一直心存好感,视她为女性中最美的偶像,正如芦阿彩是女性中最丑的代表。这种感觉直接而纯粹。他对自身角色(自我意识)的确立,对性别以及成人世界与性别意识、个人身份的边界认同,包括身体发育的启蒙,都得益于杜花花(请参见天渊君相关章节,不再赘述。)。但他对杜花花插队落户那段生活并没有感性的直接体验。她的所有传说和故事都是道听途说得来的,有许多是那个烂人斯文告诉他的。由于她继承了芦阿彩以及杜家美艳如花的基因,她的传说和故事一般都被她的同学、邻居和熟人,以及偶尔结识的那些萍水相逢并不熟识的人们,有意无意地丑化和贬低,她的故事都充斥着对她的诸多敌意和醋意。原因很简单,她真的美艳如花。这是她的过错。我曾经说过的:美貌有时不仅不是一个柔弱女人生活的诗篇,恰恰是她的厄运。所以,天渊君在讲述她的故事时,会不自禁地一边讲着她的厄运,一边努力为她辩解着她那与身俱来的罪孽。
杜花花知青生活的第一天就这样开始了。她在知青点醒来时,被那只野猫,也可能是曾经被温暖,此时被遗弃的流浪猫萌化了,她顾不得脏抱起它抚摸它。她不知道的是,此时远处有几只北方的野狗正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她,那些低矮、破败土胚房的窗户里,隐约闪现着成年男人原始的目光,还有远方那些高远、模糊的狼嚎豺叫,掠过荒芜一片的黑色土地,直入她的耳膜,提示她正处在极度危险的境地,不管她作为一个女性,还是作为一块活物,她都是这个蛮荒环境的猎物。她的泪流满面只是让这场关于她的盛宴因此增添些许城市的气息和文明的回味。果然,从一个土胚房里钻出一个披挂着野兽皮毛的壮汉,牵着一条极似北方狼的那种驯化不彻底的狼狗,那狗杂种试图扑过来,以为花花是它的一盘早餐。惊吓之余,杜花花发现,壮汉就是昨天那个棉大衣。在她稍微定神时,房子里又钻出一个青年,也是一身打猎的装束,他晃了一下,又晃了一下,才用一杆猎枪撑着站稳了立场。他与棉大衣相比,瘦一些但个子更高。两人站在一起,胡子拉碴的,一时难以分辨各自的年龄,更无法辨别两人之间的关系。棉大衣得儿驾了一下,瘦个子一晃一晃地绕到房后去牵骡子车,棉大衣说:
“嘿,醒了?走,去大队部!”
关于杜花花的插队落户的具体细节,我就略去不多说了。总之,她带着的那张户籍转出证明单,在某河生产队盖了章,在公社社员的花名册里增补上去,事情就算办完了。在无亲无故的陌生屯子里的小队插了进去,也在公社的花名册里落好了户口。那个名垂千古的新名词——插队落户——的具体含义,实际上就这么简单。回到定居点,棉大衣对花花说,这里本来有好几个知青,现在都不在了。你可得好好活着!这里不比军垦农场,这里是正儿八经的屯子,这里老子说了算!
走出定居点,他回过头,对一直跟着的瘦个子说:“看到了吗?城里的妞儿就是水灵。你看不上我看得上!”
面对着知青定居点屋里杂乱不堪的各式东西,杜花花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收纳规整,所以她并没有太在意棉大衣的话,她对那个一晃一晃似乎瘸了腿的那个瘦个子,也一样没有关注到。他那冷漠阴郁的面相,实际上有着太多可以琢磨的地方。过了些日子,她才慢慢知道这个屯子,有着许多沉默的人物,沉默的事件,与这块土地上沉甸甸的岁月一起,隐没在沉默之中。她还知道,那些沉默着的岁月,藏着多少多么可怕的的秘密!
(请关注《天地同黑》之(上)之第5节)
天渊碎月:叙事:《邻居杜花花的家人们》之五之《天地同黑》之(上)之第4节
邻居杜花花的家人们》之五之《天地同黑》(上)之第4节
(前接《天地同黑》之(上)之第3节。)
那个年代,留给少年天渊君最深印象的两大社会现象是:自S现象和插队落户现象。对这两类现象客观全面的社会学解析和历史性评判,看来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行。天渊君作为两大现象的目击者,现在也只能做些收集资料、记录真相、保存物证、整理档案一类的事务性工作。所以,我很替天渊君惋惜,他关于上述现象的描述文字,不但如蜻蜓点水般浮光掠影,而且缺乏深邃的洞见和针砭的勇气。
我不禁想起有一位叫作齐泽克的西方当代哲学家,他曾说过:“词语是死物,它谋杀了事物,一旦事物被符号化,就会陷入了符号网络中,事物本身就会呈现于词语、概念之中,而不是出现于直接的现实之中。于是。我们就无法回到直接的现实之中。如果我们想要回到事物本身,我们就必须求助于词语。”这段话很拗口,意思却很明了。以插队落户为例:天渊君用以描述插队落户的词语,一旦描述了,那个鲜活实在的事物就被那些词语替代了,我们就会隔着纸张或电脑或手机屏幕看待那个事物,我们与事物、与生活就被隔离开来,我们对这个事物的感知、体验和评判,就无法直面那个事物,而只能借助于那些描述时使用过的冰冷词语了。更通俗地说,我努力用词语讲述我的故事,我的故事经过我讲述的词语过滤,已不再是原来那个故事了。
我此时这么胡扯齐泽克的哲学见地,其意图:一是十分惋惜天渊君没有能够讲好巩老师以及其他善良人们自S这一类极端悲伤和残酷的故事;二是借以冷静一下怎么更好地使用我的词语,来表述天渊君对自S和插队落户这两大社会现象尽可能鞭辟入里的深刻认识。三是拉大旗作虎皮。万一天渊君故事完全讲失败了。那也可以把那个叫齐泽克的冤大头拉来做个垫背的,证明即使把一个天鹅的一气冲天讲成了丑小鸭的浅滩戏水,也是天渊君深受美西方学者的毒害,怨不得我们辉煌灿烂的东方文化;四是齐泽克的话,某种意义上暗合了天渊君,力图将深埋在个体记忆里的事物(或事件),通过词语(文字)固化下来,使历史记忆可以以一种共同认知的载体保存下来,留给后人留给历史清算,比如关于自S,再比如关于插队落户。
经过几天几夜火车的长途跋涉,蒸汽火车终于在最北方的某河县一处基本没有什么建筑物的月台旁停了下来。革命小将纷纷下车并开始集结。这时,杜花花和天渊君才知道,小将们和杜花花去的地方不同。他们去的是军垦农场,也就是说,他们去的是部队组织的社会大生产的农业单位,也就是说,他们是每月拿津贴的农垦军人,或者说军人的后备役。他们都被分配到某师某团某营某连某排某班,他们可以清贫可以蛮荒,但在班长的带领下,他们唱着《咱们当兵的人》或《打靶归来》什么的军营之歌,在黑油油的荒地上去播种去耕作;晚上在连指导员或营教导员或团政委的训导下,学习《某选》或老什么篇等小册子。总之,他们有信仰有理想有领导有组织一应俱全什么都不缺。杜花花则不然,看着大半个车厢里的人都走了,她不知所措,连忙跟着下了车。一个很纯粹的东北汉子,约摸四十岁左右,裹着很脏的黄色军用棉大衣,走了过来,拦住了她。那人扫了红扑扑花花一眼,对她和另外几个同样不知所措的女孩,说道:“你是不是叫杜花花。嗯,走吧,跟我来!”
这些女孩,大约都是新街工房里一起读书一起复课闹革命的HWB小将,跟着军用棉大衣一起曲里拐弯地走出月台,朝着一架马车也可能是驴车更可能是非马非驴的骡子车走去,他招呼大家上车,然后得儿驾地一声,就让骡子车沿着乌苏里江江岸,皮塔皮塔地往西走去,走过一个屯子就放下一个女孩,走过一个屯子放下一个女孩,还说让大家有实实在在插队落户的感觉,就像插秧一样!直到天暗下来了,最后一个杜花花抱着土布包袱,听任着棉大衣和骡子车皮塔皮塔地继续往西走。天完全黑了,星星影影绰绰的闪着,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狼和野狗的叫声,远近呼应着。远处的狼嚎似乎很近,近处的犬吠又似乎很远。骡子车在黑暗中顶破夜幕跌跌撞撞地向着前面的路挺进,身后的去路又被夜幕一瞬间遮没,时空因此变得不再真实。花花怯怯生生地问道:
“大哥,还有多少路?”
“就在前面那个屯子,马上就到了!”
终于骡子车停了下来。他和她摸黑一起摸进了一个土圪塔里,有点像老街那种披一样放杂物的低矮违章建筑。里面也是土圪塔般的,在摇曳的油灯下,他和她的身影随灯起舞,夸张地一会放大一会消失,这个逼仄的空间因此显得十分诡异。棉大衣说:“休息吧,明天我会过来的。油灯在那,小心点,有狼,还有野狗!”
杜花花打开包袱,取出薄薄的被褥,在一个类似土墩般的平面上铺展开来,。这时,她发现暗处有一对晶莹发光的珠子,闪烁着。她吓得大叫一声,将包袱甩了过去,只听得一声惨叫,一只簇黑的活物嗖的窜上屋头顶处的杂草丛里。她记起了棉大衣的话,小心翼翼地堵住所谓的门扉,斜倚着让自己的身心处于半睡半醒之间。
那个晚上她没有睡好,屋顶的杂草总有些歇里索洛的碎片掉落下来,清晨一缕阳光爬升在她屋顶杂草之间,光影有些斑驳不定,北方清咧萧瑟的野风带来特别清爽的感觉。她推开门,眼前被一望无际的苍茫和寥落震惊了。一人多高的荒草随风摆动,特别苍黄的茎秆在黑色的荒原上诉说着生命和成长的艰辛。大门的门楣处,用红色的油漆写着“知青生活定居点”几个大字,定居点附近,散散落落有一些当地农民的草屋,裸露着红色或土抷色的砖块,和红色的油漆大字遥相呼应。不远处有一幢白石灰粉刷的墙面上,黑色的几个大字彰显这个屋子的庄严和肃穆:“某河县某河公社某河大队GWH”。很远的远处,一条大江蜿蜒着流过,将极细微的支流延伸着缓缓淌过广袤黑亮的土地。杜花花回望门口,发现一只野猫正匍匐在那里,仔细打量着她。她走过去,它却溜进屋里,倚靠在她的被褥上。被褥上有一只残缺不全的馒头。对了,芦阿彩给她塞在包袱里的馒头。昨天砸过去的那个杂沓角落,有两只小猫正望着她和它,还有些馒头屑。杜花花突然感到饿了。她啃了一口残缺的馒头,掰下一块给了那只黑白相间的老猫。两只小猫试探着慢慢靠过来靠过来,杜花花的心突然萌化,她泪流满面。
天渊君对大他五六岁的杜花花一直心存好感,视她为女性中最美的偶像,正如芦阿彩是女性中最丑的代表。这种感觉直接而纯粹。他对自身角色(自我意识)的确立,对性别以及成人世界与性别意识、个人身份的边界认同,包括身体发育的启蒙,都得益于杜花花(请参见天渊君相关章节,不再赘述。)。但他对杜花花插队落户那段生活并没有感性的直接体验。她的所有传说和故事都是道听途说得来的,有许多是那个烂人斯文告诉他的。由于她继承了芦阿彩以及杜家美艳如花的基因,她的传说和故事一般都被她的同学、邻居和熟人,以及偶尔结识的那些萍水相逢并不熟识的人们,有意无意地丑化和贬低,她的故事都充斥着对她的诸多敌意和醋意。原因很简单,她真的美艳如花。这是她的过错。我曾经说过的:美貌有时不仅不是一个柔弱女人生活的诗篇,恰恰是她的厄运。所以,天渊君在讲述她的故事时,会不自禁地一边讲着她的厄运,一边努力为她辩解着她那与身俱来的罪孽。
杜花花知青生活的第一天就这样开始了。她在知青点醒来时,被那只野猫,也可能是曾经被温暖,此时被遗弃的流浪猫萌化了,她顾不得脏抱起它抚摸它。她不知道的是,此时远处有几只北方的野狗正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她,那些低矮、破败土胚房的窗户里,隐约闪现着成年男人原始的目光,还有远方那些高远、模糊的狼嚎豺叫,掠过荒芜一片的黑色土地,直入她的耳膜,提示她正处在极度危险的境地,不管她作为一个女性,还是作为一块活物,她都是这个蛮荒环境的猎物。她的泪流满面只是让这场关于她的盛宴因此增添些许城市的气息和文明的回味。果然,从一个土胚房里钻出一个披挂着野兽皮毛的壮汉,牵着一条极似北方狼的那种驯化不彻底的狼狗,那狗杂种试图扑过来,以为花花是它的一盘早餐。惊吓之余,杜花花发现,壮汉就是昨天那个棉大衣。在她稍微定神时,房子里又钻出一个青年,也是一身打猎的装束,他晃了一下,又晃了一下,才用一杆猎枪撑着站稳了立场。他与棉大衣相比,瘦一些但个子更高。两人站在一起,胡子拉碴的,一时难以分辨各自的年龄,更无法辨别两人之间的关系。棉大衣得儿驾了一下,瘦个子一晃一晃地绕到房后去牵骡子车,棉大衣说:
“嘿,醒了?走,去大队部!”
关于杜花花的插队落户的具体细节,我就略去不多说了。总之,她带着的那张户籍转出证明单,在某河生产队盖了章,在公社社员的花名册里增补上去,事情就算办完了。在无亲无故的陌生屯子里的小队插了进去,也在公社的花名册里落好了户口。那个名垂千古的新名词——插队落户——的具体含义,实际上就这么简单。回到定居点,棉大衣对花花说,这里本来有好几个知青,现在都不在了。你可得好好活着!这里不比军垦农场,这里是正儿八经的屯子,这里老子说了算!
走出定居点,他回过头,对一直跟着的瘦个子说:“看到了吗?城里的妞儿就是水灵。你看不上我看得上!”
面对着知青定居点屋里杂乱不堪的各式东西,杜花花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收纳规整,所以她并没有太在意棉大衣的话,她对那个一晃一晃似乎瘸了腿的那个瘦个子,也一样没有关注到。他那冷漠阴郁的面相,实际上有着太多可以琢磨的地方。过了些日子,她才慢慢知道这个屯子,有着许多沉默的人物,沉默的事件,与这块土地上沉甸甸的岁月一起,隐没在沉默之中。她还知道,那些沉默着的岁月,藏着多少多么可怕的的秘密!
(请关注《天地同黑》之(上)之第5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