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做好这六点,让你轻松度过难熬的三伏天

(2016-07-18 11:22:22)
标签:

伏天

养生

食物

                                做好这六点,让你轻松度过难熬的三伏天

                                             国家一级营养师李晓丽

http://p1.pstatp.com/large/aa10003789268cc4e6c

    7月17日,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三伏天了。百姓常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一年内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季节。

    刚进入伏天,有些人不能适应天气的炎热、湿度,导致食欲差、中暑等症状,心情也随之烦躁不安,因此注重日常生活方面的养生保健,显得尤为重要!做到以下几点,会让你轻松顺利度过这个难熬的三伏天~~

1、多吃清热解毒食物,饮食清淡适口

   酷暑难耐的三伏天,最易引起脾胃功能变差,食欲减退,这个时候如果再吃一些大鱼大肉的油腻食物,就会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增加脾胃负担,引起消化不良等胃肠疾病。

    吃清淡的饮食,就减轻肠胃负担,适宜吃的食物有苦瓜、丝瓜、黄瓜、冬瓜、马齿笕、银耳、莲子、莲藕、绿豆、红豆、薏仁、西瓜、甜瓜、柠檬、甜桃、桃子、葡萄、梨、苹果等,能很好的起到清热、解暑、提升食欲等效果,可以常喝绿豆汤、酸梅汤、银耳百合木瓜羹、冬瓜海米海带汤等。像大料、辣椒、桂圆、荔枝、榴莲等要少吃。

2、多吃全谷类的面食

    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说明面食在伏天对人体的重要性。面食能为我们很好的弥补由于大量出汗,而损失的蛋白质和维生素B族以及一些矿物质,但这个“面食”一定不是加工精制的白面,而应该是没有经过加工过的全谷类的面食(如小麦粉、燕麦粉、荞麦面等)。

    用今年夏季刚收获的新鲜小麦,磨成小麦粉做成的面食(如全麦馒头、面包、面条、烙饼等)是最好不过(我现在吃的全面面包就是用今天新鲜小麦粉而做),新鲜、营养、健康,还散发着天然的麦香味哈。

3、多吃红色食物

   按中医的五行学说,夏季是养心时节,而红色入心。因此,我们应首先注重“心”的保养,饮食方面着重红色食物的选择,比如红小豆,中医认为它具有祛湿利水的功效,而在营养学上它含丰富的钾元素,钾元素是维护心脏、稳定血压的重要元素。

   进入伏天以后,由于天气闷热潮湿,人体会变得湿气重、出汗多,摄入适量的红小豆就可以弥补从汗液中流失的钾元素同时还能祛除湿气;此外,像红芸豆、红米、红花生、红枣、樱桃、西红柿、甜菜根、西瓜等,对于加强心脏功能的调理都是不错的选择。

4、少吃生冷

    夏季阳气最旺盛,而三伏天是阳气最旺盛的阶段,有助于人体驱寒补阳,这个时节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时节,应少吃生冷的食物,比如冰镇西瓜、冰镇啤酒、冰镇饮料、冰淇淋等。有的人在酷热的三伏天里,常常喝冰水或冰饮料来解渴,虽然当时过瘾,但过后对身体伤害很大,首先造成了血管的急剧收缩,阻碍了血液循环,倒不利于体内散热,而且寒气会积聚在体内,为日后的脾胃虚寒埋下病根。

5、切忌过度的运动

   夏季是养心季节,而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汗出的过多易损伤心气,心气不足则易生悲。从营养学角度来说,身体排除大量的汗液,会造成一些矿物质的流失,如钾、钙、钠等,这样就容易引起萎靡不振、四肢无力、心慌气短、恶心、呕吐等中暑症状。因此,三伏天运动,不适宜大汗淋漓,而应以微微出汗为好。

6、避免空调温度过低

   在三伏天里,时常会遇到“冰火两重天”的情景——外面的气温高的让人无法忍受,走进写字楼里,空调的温度又开得很低,虽然感觉上特别爽,但是最容易引起感冒等一些不适症状。空调温度应控制在与室外温差5℃~8℃之间,不能开的过低,否则室内外温差太大,反而容易中暑,或者感冒。

总之,我们三伏养生的基本原则应遵循:

养在平时,三伏尤宜。

顺应自然,晚睡早起。

少食生冷,午后小憩。

运动适量,汗勿淋漓。

心态平和,乐观大气。

本文原创,商业转载请用微博或邮箱联系本作者。

联系方式:新浪微博:@李晓丽营养师

                 邮箱:1605696648@qq.com

李晓丽

高级营养讲师

高级营养配餐师

国家一级公共营养师

美味101节目组特聘营养顾问

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高级会员

健康时报、保健时报等多媒体撰稿人

今日头条2015年度营养·最具人气文章奖

今日头条2015年度营养·最具成长力自媒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