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创办人著作 |
导读: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读500字换一生平心静气》(四)~“内观”观什么?解脱烦恼又从何处做起呢?

1
在起心动念间,向心头内观,观什么?就是观气。观察好恶分别时,心头内的一丁点气机起伏变化(俗称感觉,或情绪)的真相,便是开启明心见性之门的第一步了。
例如:两小无猜在谈恋爱,感觉对味了,心就恋爱了,感觉不对味,强迫也合不来的。
所以,感觉就是一切,感觉就是心情,心情就是“心”的好恶,我们内心的好恶取舍,几乎完全受到感觉来左右的,所以我们简直可以说“感觉就是你的心”。
感觉其实是一股气的形态所造成的。情侣说:“有股暖流流过我的心窝!”这股流动的气营造出一股恋爱的好感觉;或说“他这话令我的心好寒!”这股气马上又让他的心降到了冰点。
这气微微起伏的运作形态,造成一个人内在的感受截然不同,可谓天堂也是感受所造,地狱也是感受所造。
这气的微微变化营造出感受,而感受影响着心的好恶,所以我的先师曾说:“心即是气,气即是心,无二无别!”
真是没有一番彻底觉悟自身的人,说不出这样的话来啊。短短的一句话,给了我莫大的启发,你千万别轻易放过才好啊。
人们的心情常被胸中一点点气的起伏所影响,所以心头的气有所起伏变化时,我们的心就开始分别好坏,就开始喜欢不喜欢,开始取舍……人类的嗔爱与烦恼于是便在心头一方寸间上演。
想想看:每当你有很多烦闷心情挂心头的时候,或是愤怒、忧郁的心情挂心头的时候,是不是胸中都充满着一股股的气血在作祟?
然而,气血本无这些意义存在,气血只是自在的起伏而已,时而凝聚,时而消散,如此而已。
它在身中的真相,也只不过是微量的一丁点感受而已,然而我们却对它产生很大的误解与迷惘。
所以,走出烦恼的唯一路径,便是要对胸中的气血重新加以认识,让胸中的气血回复本无意义的畅然原貌,不使我们的好恶在气血上攀附助长,人们便得以从情绪中得到解脱、得到自在。
从此之后,那清明的心不再为满腔气血而烦恼挂怀,这就是孟子所谓“不动心”的真意。
2
那么你会问:如何让这气血能恢复本来自在的原貌呢?
其实只要观察它、觉知它,把加在气上的妄知妄见去除,把加在气上的声音影像也去除,最后就只剩下气血流动时微微的一丁点感觉而已。
霎时烦恼的意义好像都不见了,你将体验到立即从气血中得到解脱的法喜与自在。
古圣先贤把这个观察心源,而获致心性自在解脱的学问叫“内观”,或叫“回光返照”。这学问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大家照见本性而解脱无尽的烦恼罣碍。
要进入这个学问,每个人都得经历一段时间的观察。
观察什么?观察心头一窍内的真相。耶稣说:“真相可以解脱烦恼!”能否返观自心的真相,它攸关着人们烦恼与解脱的关键。
怎么观察?举个例子,我们常在马路上看到一种超大荧光幕的广告,假设里面有一张很性感的图片,看起来让人体温上升,因此很吸引人,对不对?
然而你所看到的图片并非真实,它只是一种假象,它是由一颗颗小灯泡里所投射出来一小束、一小束的光线所集合而成的而已。
如果把其他的部分遮掉,只留下一小颗的灯泡来看它的真相,你就会发现它只是颜色不断变化、一闪一闪的小灯泡而已,原来是这一小束的光线在欺骗众人的感情啊。
看到这个真相,身体的温度已经下降了。然而如果你把那些遮掉的部分再掀开,你马上又被妄相所侵袭,你身中的温度又再次升高了。这就是真相与妄相的差别。
胸膛就像这荧光幕一样,我们常常被在胸中上演的气血迷得神魂颠倒,也很习惯地把这简单的气血起伏配上声音、画面、甚至意义,来令自己久久不能自已。所以说胸膛是一个迷魂阵一点也不为过。
我们把胸中的一丁点发生,当成天大的事来处理,把胸膛当成情绪的战场,当成是我的贪、我的嗔、我的烦恼、我的心情、我的一切。
然而这并非是事实,这只是一种未曾思考与观察的误解。
3
如何走出胸中这个迷魂阵的误解呢?这可不是靠理论的说明就能达到的。你必须细细地观察。
盯住它看,仔细地去体验这个迷魂阵的真实面貌,去看出它本来未攀附声音、影像、意义、贪嗔之前的原始真相,无尽的迷惘与烦恼立即获得解脱。
如果你现在很忧郁,那个难过在哪儿呢?仔细观察你胸口的一小撮,哦!原来是在这儿有个紧紧、沉沉、密密麻麻的感觉(也是气的一种形态)存在的缘故,它若隐若现,原来是它让你觉得不舒服。
此时你应当放松肩膀,盯住这一小撮的感觉,仔细地觉知它的原味,它只是一丁点细细麻麻,它只是比平常多一丁点的紧、一丁点的热而已。
它很活跃,也很流畅,它实际上不代表什么难过,它其实很微弱、很自在,而你对它产生了一连串的误解。
也许你一直不喜欢这一丁点感觉,因为它让你感觉到很痛苦,然而仔细地观察,其实它只是一丁点的紧、一丁点的热,它根本毫无威力,原来可以这么轻松地面对它。
原来在动荡的气血中,可以如此地自在,如此地没有烦恼。
THE END
今日话题
分享你 ~ 破除烦恼的成功时刻
——本文内容节选自张庆祥讲师《读500字换一生平心静气》第二章孟子《心气说》第六节、第七节,想要深入探索,邀请您阅读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