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中华文化 |
导读
常人以贵重的物品为宝,子罕却拒绝了别人送的璞玉,什么才是他所看重的宝呢?

故事来源: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经典引述: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是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故曰:“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
张讲师讲解:
宋国有个普通百姓,捡到了一块璞玉,专程去献给子罕。
他认为这块璞玉小人得到也没什么用,而子罕是一位才学之士,胸怀肚量广大,与这块璞玉相配,所以他就想把璞玉献给子罕。
但是子罕却不愿意接受。
献玉的人说:“这块璞玉是很大的宝啊,应该给像您这样的达官贵人用,我们这种人用不上。”
子罕却回答:“我知道它很宝贵,可我实在是用不上,不知道该用在哪里!”
子罕接着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接受你的玉为宝,我们是各有所宝啊!”
子罕的宝是什么呢?是坚守本分,他以这个为宝。
一般人的宝是什么?得了一个东西,以为是宝。
每个人对宝的看法是不同的。人们听到子罕的故事,内心的贪爱好像无形中被消去了两三层。
但是,平时人们却都喜欢贵重的东西,这个内心之“盗”禁无可禁,不断地发生。
子罕以不接受宝物为宝,这不是不贵难得之货吗?这不是欲人之所不欲吗?
——摘自张庆祥讲《道德经》第20集
经典故事
黄庭禅电子报第3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