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静经释义》连载25:真常得性

(2015-02-13 15:19:13)
标签:

佛学

国学

经典

老子

分类: 创办人著作

真常得性:

“性”是什么?“性”是上天所禀赋的造化之道,你一身的造化规则就是你的“性”。例如,水的造化之道叫水性,木的造化之道叫木性,而人的造化之道叫“人性”。

 

什么是“造化之道”?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所造化出来的。“造化之道”就是存在该物之内阴阳二气的变化规则。万物身中都充沛着阴阳二气,那股气自有它消长变化的规则存在,那个规则就是万物的“性”。

 

用科学一点的方式说,“性”也就是该物体内那股能量的变化方程式。水里的变化方程式叫水性,木里的变化方程式叫木性,而人身内的变化方程式,在未受污染前叫“佛性”,当这个佛性受到心识的污染后,那变化的方程式就被改变了,我们就称它为“人性”或“习性”。

 

性遍满在你的身中,而返观觉照时,要如何检验你的性呢?你的性存在哪里呢?“性”是气的变化规则,因此性当然存在身中那股阴阳之气上。阴阳二气的变动造化是非常精密的,我们总是不知其然就发生了。但在这造化发生的同时,身中同时也会升起了一些或大或小的感受。当你感到身中有感受在变化,也就是能量在变化,也就是本性造化在变化的当下了。

 

阴阳造化让你感受到的部分,我们称为“感觉”。这或大或小的感觉遍布全身,到处都有。仔细观察你身体的各部位,任何时候都有一些或大或小的感觉存在,感觉酸、感觉痛、感觉麻……,这些感觉就是本性造化正在活络的证明,也就是要观察本性的放大镜。所以观察本性从哪儿观起?唯有从觉照“感觉”才能开始!离开了感觉,如何觉察你心性的自在呢?!

 

既然“感觉”是本性造化的放大镜,那么观照全身“感觉”的实相与自在,特别观照一向被你误以为喜怒哀乐的“黄庭”,便是检验“心性”的实相与是否自在的唯一方法。

 

让各种酸、痛、麻、痒、冷、热、起伏等感觉,在你身体各部位尽情去发挥、去活络、去造化,只是静静地看着它发生,与那股变化的能量和平共处。特别是遇上黄庭的气机变化时,绝不可加上一点点贪嗔好恶的分别知见上去。因为黄庭是一身造化之主,黄庭一乱,周身本性就都扰乱了!因此观照本性的自在,特别注重“黄庭”内的气机是否无相,是否自在。只要黄庭的气机无相自在,这就是获得本性自在的当下了,这便是古圣先贤守简驭繁的觉照方式,也是佛法为什么要“直指人心”的用心所在。

 

当本性的造化因情识的放下而获得自在,通往成佛之路的造化就启开来了,净化法身的造化就开始了,佛家便称这种情况叫“见性”。《金刚经》用“离一切相”来形容这种放下对待情识的功夫,而《心经》则用“观自在”来形容这种观照气机自在的真觉,至于《清静经》则用“真常得性”来表示这种真觉应该运用于日常生活的每一刻。

 

为什么觉照身心的感觉那么重要?你看人也好、鬼神也好、神仙圣佛也好,都离不开身心的感觉,可见感觉这两个字,并非肉体的专利。就像鬼魂,虽没有肉体,但依然有着敏锐的感觉,甚至有比活着的人更为敏锐复杂的情感!不然为什么鬼魂也会生气、也会痛苦、也想要报仇?

 

可见“感觉”真正的主体,乃是在“气”上、在“能量”上所表现出来的。对于三界众生来说,凡是气机活络之处,就是感觉热闹之处。因此那些想闹自杀的人常说“死了之后就一了百了,什么感觉也没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只要那股能量不灭,生前内心的痛苦没有解脱,死后也必然无法解脱。

 

因此“感觉”并非只在肉体上,不是没了肉体、没了神经系统后就没有感觉了。科学家只知道感觉是经由肉体里的神经系统来传达,而某些修行者还停留在“观照气与感觉者皆是粗俗不达究竟”的想法,这都是停留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看法。

 

本性的造化机能在运作时,就是在气的流动中运作的。而当气在身中流动时,周身的感觉也就变化起来了,可惜的是一般众生身中感觉多变时,黄庭中的好恶知见就会被牵动,这不仅产生了烦恼,也使周身造化偏离了本性的路线!

 

觉者则不同,觉者懂得在周身感受变化之时,让各部位感受各归各的根,即使黄庭中的气机也动荡起来,依然觉照着气机的实相,不使好恶情识攀附其上,因而得以维护一身造化的本来,这便是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性”,也是老君所说的“真常得性”。

 

(注:本文系黄庭禅创办人张庆祥讲师著作《清静经释义》之系列连载,未完待续)

 

 

 

黄庭禅网站:http://www.htz.org.cn/

更多资讯,欢迎关注黄庭禅微信公众号:neixinchan

直指人心,清净本性!

创办人心语:大道至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