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静经释义》连载23:如何治疗修行人的净相之病?

(2015-02-10 16:55:12)
标签:

佛学

国学

儒学

经典

老子

分类: 创办人著作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前段观照到情绪能量毫无知见叫“空”,而练到那个因观空夹带而来的成就感也在气血上被灭除了,层次又提升了一级,这时老子另外假托个名词,改用“无”来称呼它。这样看来第一个“无”是代表吉义的。然而后头却又说了一句“无无亦无”,意思是这个“无”虽高妙,但也隐藏着另一种更大的成就感,因此更有变成凶义的危机!

 

愈是往深层得到突破,成就感就躲得愈深,愈难去除。然而我们却常常只看到肤浅的贪执,而看不到被包装得很有道理、包装得密不透风的更大贪执。就好像那些已经将气血中隐隐作祟的成就感灭除的人,又会在胸中更深处,升起另一股更深的成就感,那个自以为有得的成就感,当然也是对待的一环,而且隐藏得更深,更难拔除。

 

老子上一句先赞许这种成就,下一句便立即视它为一种更深更隐微的病,而且要我们谨慎地将它拔除。这“无”比前面的“空”病更难除!修行者至此还要时时做更深入的自我观照、更深入的洗心涤虑,将这个“无”的病在气血上消掉了、去除了,方谓“无无”。

 

讲到这里时,这“无无”是代表“没有‘无’的病了”,本是吉义,然而达到“无无”的成就又要比“无”及“空”时高多了,那智慧又要比“无”及“空”时大多了!所以当一个人浅尝“无无”的境界时,即刻又升起一种更深更隐微的贪执之病,而且包装在更大的智慧与更雄辩的口才之中,那病更是难以去除,因此“无无”马上又成为凶义了!

 

就像这样,随着在洗心涤虑的道路上一层层地突破,因为达到“无无”的突破而在胸口升起一阵阵的气血时,又隐隐带着成就感、得意的声音,智慧者立即觉知这个气血亦非清静,故而再举起观空的真觉,直观其本无意义的起伏的原貌,将知见再做个彻底消除,将它再观个水落石出,这个因“无无”而起的病终于又没了,这才叫做“无无亦无”。

 

如果我们把“空”讲成净相(因自以为是而显现出德貌),这个“无”就是高级的净相,而“无无”更是超级的大净相。因为它包装得更接近自然,不只别人看不出,连自己也分辨不出来了!

 

好像那些喜欢爬山的人,山越高,爬得越累,当爬到山顶时,那成就感就越大。有些人一辈子就是以登上珠穆朗玛峰为志,爬到手指脚指都冻伤剪掉了,他还是要爬。有的人已经剪到十只手指头都快没了,命都快没了,家人整日为他提心吊胆他还是要爬!为什么?为了征服这座山的“成就感”!冒着生命的危险,甘愿让亲人提心吊胆,甚至有可能伤心欲绝,只是为了一股“成就感”。成就感有那么大的力量,而修行的成就感更甚于此,当然更容易产生执着,将人捆绑。

 

每个人在内观本心的过程中,都会有一个个阶段是这样的。我常说修行的道路上,有机会进入“净相”的人是有福气的人,但也是进入极端危险的人!因为世上有百分九十九点九九九的人,根本还分不清楚“净相”是什么玩意儿,他们没想到世上还有这种“因为修得好才有的执着”!所以能够进入净相的人,我说他算是有福气的人。但这也是相当危险的人,为什么?因为这净相的贪执比“垢相”更可怕,隐藏得更理所当然,更能欺瞒别人和自己。它常让你自以为是,而且将这自傲用谦卑的方式,深埋到骨子里,所以它一染上,势必非常难以拔除,因此更为危险!

 

世上的修行者难得有几个人,知道要从净相的贪执里拔出来;但一拔出,立即有另外一种更大的成就感来侵袭你,老子称这种含毒的成就感为“无”;而“无无”又比“无”的毒更深、更隐微,这个“无无”就是超级大净相。那种人的心里总是升起这样的声音:“你看我连‘无无’的净相都没有了,你们看我多厉害!”这种心态叫五十步笑百步,所以老子说“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还要无,因为这都是病啦!

 

无无亦无,湛然常寂:

“湛”是清澈,“寂”是不动。能够“无无亦无”的人,表示他又一次站上一个新的高峰,欲望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返观觉照,其作祟的机会已经非常非常得少,成就感的作祟已经非常非常得少,各种垢相、净相都很难牵扰到他的心。这时老子称为“湛然常寂”,可见这个“寂”字是吉义的。然而突破至此,更深更隐微的病,亦有可能正在隐然地成形。总之,这“净相”真是无所不在,一刻疏忽都不行,所以后面马上又写“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虽然已经达到了“寂”的定力,但若稍一不慎,对胸中气血又稍有贪执,这个“寂”还算寂吗?所以这“寂”字马上又变凶义了,变成另一种“高级贪执”的代名词了!所以老子马上又说要“寂无所寂”才行。

 

意思是在你成道之前,不论你精进到多么高的层次,时时刻刻都要拿出你那把唯一的尚方宝剑、唯一的照妖镜,将那气血完全消音,照出个本无意义的原形来才行。在“寂”的贪执中依然要照见本真便称为“寂无所寂”!这样“欲”字将彻底地拔除,再也不会发生了。经过这一重重的反复考题,每一关你都能安然通过“返观实相”的测验,不论垢相、净相的执着,都无法侵入你的心中,此时便称为“即是真静”了!

 

修行总要有画上句点的时候,老子最后用这个“静”字来表达最后的究竟,用这个“静”字来表达一定永定、永不退转的吉祥之意。这个字在老子的假托中,是永远的安宁、永无凶义的。

 

此段老子真是给我们上了非常宝贵的一课!让我们知道凡字都有吉、凶二义,前后只隔几个字,意义就可能完全相反了!可见再好的事、再好的字,过与不及,意义就会完全相反,就会误入凶义而成为一种执着,真可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在修行,都在追求空、追求静、追求无,却都走入茫然不知的执着之路的原因。

 

尤其在修行路上,走入过度的空无、过度的定静、过度的热诚、过度的恭敬、过度的精进……,各种贪执成病的状况,更甚于一般的人。这种过与不及,贪执成病的状况,在修行道路上,不仅是无所不在的,且几乎是人人必犯的。因此老子特别在第八章中,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破除之!所以我常说这第八章与第七章,同样并列为《清静经》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章节!

 

总之老子这一段话,为的就是要治疗修行人的净相之病。什么是净相呢?净相就是因得证个什么道理,所以就自以为高尚、自以为有成就、自以为高人一等、自以为有品格、有格调的一种贪执。特别要一提的是,净相不是一种思想,而是胸中的一种感受、一种夹带意义的气血。人们胸膛中升起一股气血,竟夹杂着方才所说的那些意义与贪执时,就是着了净相的当下,就是因堕入对待而丧失本心本性的当下了!(有关净相的详情,可参考愚著《心经》有声光碟。)

 

前面已经讲过,欲望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要”,一种是“不要”。而“要”的贪执里面,这种净相的贪执算是最为严重的了!人类最大的贪执不是洋房汽车,这只是小欲,实际上这些都是手段而已。真正的大欲是在追求别人的肯定、追求别人羡慕的眼光、追求自我的高尚感等等,这是潜藏在内心中很大很大的欲望!

 

自我提升是好事,但其目的如果是为了那股得意洋洋的感觉,那么这种升华,便已是虚伪与罪恶的深渊了!想想那些恶人为恶,尚且还知耻,见到人还会躲藏;而自认为善所得,而开始面露“德色”的人,总彰显于众人之前,这不是比恶人还恶了嘛!

 

这个净相之病在修行人之中,可以说一个比一个更深、更隐微。所以老子得在这段短短的文章中,像剥洋葱皮一样,一层层破去。这段话真是直接道破修行要害的一段话,我们怎能轻易读过呢!

 

此处的“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这一句话,可说是所有经书里面,对于“静”这个字所做出的最好解释了!为什么?因为一般的人对于静这个字的解释,多偏好于枯木死灰的这个方向,然而这正中了顽空之病。老子说“静”只是“欲不生”而已,并不表示该存在的东西也都死寂了,只是欲没有了而已。但是本性中的应有发生,正如春天的草木一样,蓬勃生长、生机盎然,那个才是“真静”。真静里面是活的、是动的,它不是静静不动的。

 

《道德经》说“归根曰静”,归根就是“还”。好比借你的东西,我总该还你吧。又像一个人在外流浪还没有回家,就是没有归根。让物物回到应有的归宿就是“归根”。就像光明应该还给太阳,把黑暗要还给黑夜,把身体各部位的感觉还归各部位去发生、去承受。把实相还给那股本无意义的能量,这就是自身归根,自身的真静。

 

在静坐时,把腰的酸还给腰去承受,把脚的麻还给脚去承受,把胸中的动荡还给胸中去承受……,不要让它们打架,也不要让它攀附任何好恶意义。将各部位的感受还给各部位去承受,这就叫做“归根”,也就是这里所说的“静”。

 

为什么圣人叫我们内观?目的就是要观出感受的真相来,把感受还给它的原貌,它的原貌就只是无数细细麻麻的生灭起伏,就只是这样,没什么了不起,就算让它存在体内也没多大妨碍的。将身中每个地方的感受还给每个地方,不要与心情相牵扰,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真静。

 

在《圆觉经》中有一段话,恰好可圆满地诠释此章的精义: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如空、无、无无、寂等),由坚持远离心故(源自坚持实相)。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好比空了还要离空,无了还要离无等)。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灭尽,不入断灭。(就像以空渡幻、以无渡空、以无无渡无、以寂渡无无等)。

 

 

 (注:本文系黄庭禅创办人张庆祥讲师著作《清静经释义》之系列连载,未完待续

 

 

 

黄庭禅网站:http://www.htz.org.cn/

更多资讯,欢迎关注黄庭禅微信公众号:neixinchan

直指人心,清净本性!

创办人心语:大道至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