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静经释义》连载22:空的真义

(2015-02-09 15:21:16)
标签:

佛学

国学

儒学

经典

老子

分类: 创办人著作

第八章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

就是去感受、去体察,而不是在脑中去穷思考。

 

这里谈到好几个“空”字,意义略有差异,然而大体来说,“空”是什么意思呢?譬如,此刻我手上拿一个杯子,我问你我手上有没有拿东西?你会说“有!”而这个杯子里面没装水,当我问你:“我杯子里面有没有东西”的时候,你却会说:“空空的!”你的答案之所以不一样,那是因为我问的“主轴”不一样的关系。

 

这时候你说的“空空的”,是“除了杯子本身以外什么东西也没有”的意思,而不是连杯子都不存在。经典中的“空”就像这样,“空”只是代表“外来物一个也没有”,而不表示“连最基本的本质也没有了”!这点一定要分辨清楚,才不会堕入顽空之病。

 

大体上,经典中的“空”是让你在心性的本体上不要画蛇添足,不要在本体以外攀附一些知见,因为这样就失去了它原来的风貌了。维持本体原有的清净本质,经典都称为“空”、称为“无”、或称为“真”。这三个字都是既没有多,也没有少,只维持它原有的实相之意。

 

“观空亦空”的第一个 “空”,指的是本心本性原来纯真的面貌。“观空”也就是观得心性之本真。犹如看见深山里的原木,那种纯朴之美,未经任何人工雕琢。这种不加外物的美,我们就称为“空”。

 

至于这个空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应用呢?譬如:老板对员工说:“这事你要怎么怎么做……”员工说:“好”。后来老板想想这样不恰当,再跟员工说:“不如你就怎样怎样,再改一点点。”员工做到一半无奈地说:“好吧。”再过十分钟,老板想一想还是不恰当,于是就说:“你还是再改一下吧。”此刻员工胸中涌起一股热血,然后大声地说:“你到底要改几次?烦不烦!”

 

这员工在热血未出现前还很理性,在热血出现一点点时有点不耐烦,当那股热血变成很大时,厌恶感就立刻飙了起来。从他很平静到发火,从理智到狂飙,这中间的变化主角是什么呢?就是胸中的那股热能!

 

而这股热能其实相就是“气”的起伏加上“温度”而已。善于内观的人,在自己很盛怒的当下,懂得把注意力拉回到胸中的那股能量上。只是盯着那股能量的气机起伏,盯着那股热量的起伏,享受能量的忽强忽弱、忽来忽去,对能量不作任何好恶的分别,他便可以在当下享受到气机盎然之乐,而不受到情绪的捆绑,这就是“观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人类的“苦”只是来自于身中一丁点的感受而已,一切的“苦”都是感受在作祟。虽然身体不发生感受是不可能的,然而我们如果能够透过实相的观照,不被身中那些感受所愚弄干扰,那么站上讲台的人即使身中依然涌起热血,也不再把这一丁点能量解读为害羞怯场;走入黑暗的人即使身中依然升起熟悉的害怕,也不会被那一丁点能量控制得一步也动不了;受尽委屈的人就算胸中依然升起酸酸的气血,也不会难过到无法自已。

 

如果能够观照身中能量的实相,并且去享受它,你可以在任何当下,与一切情绪和平地共处,甚至享受所有感受于其间,这便是“观空”的应用。

 

“感受”是人类快乐的泉源,也是人类烦恼的深渊,可以说人类一切的生活与是非价值,都是在那一丁点感受中,依自己的好恶知见分判出来的。如此看来,内观身中感受真相的学问,可以说不重要吗?!

 

感受就是气,气总是在不断地起伏变化的当下,趁机激发出人们潜藏已久的好恶知见。可以说人类一切的价值观、一切好恶思想的成因,都是在这个起起伏伏的一丁点感受上演变的。因此觉者可经由内观周身气机起伏的实相,了却以往攀附在感受上的牵缠,享受无罣碍的人生。

 

虽然贪与嗔在感受上好像截然不同,但智者往内觉观其实相,却看出它几乎一样的共同处。原来它们都是气机微小的起伏变化所构成的。看破这个身中的实相,就是《清静经》所谓的“观空”了。而这是需要练习的,可能练习三五个月的返观觉照之后,你便能了解这段话指的是什么。

 

在解“亦空”之前,有一个观念得先在此交代清楚,否则对于下文的含义会感到纳闷不解。这观念就是看经典要懂得去推敲一个字的两面意思,也就是这个字出现在这段话里面,到底是代表“吉义”还是“凶义”。对于这点必须先有分辨的能力,才不会错解了圣贤的原始用意。

 

在中国字里面,几乎每一个字都同时兼具着吉、凶二义,例如“空”这个字,它的吉义就是不罣碍、很自在、很真实、很原貌等意思;而它的凶义是很死寂、很枯木死灰、什么都不存在了、毫无生机等意思。那么在读经典的一段文章时,到底这个字作者的用意是取其吉义、还是凶义呢?这必需要连贯上下文,才能推敲出正确的方向来。

 

例如第七章说“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说要遣去他的欲望,要内观无心、外观无形、远观无物。当这三者都彻悟之后,就能体会到什么叫做“空”的境界。可见得这个“唯见于空”的“空”字,是吉义,是好的意思,指的就是心性的本真。

 

而第八章承接着这句话说:“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这段话中出现了很多的“空”,很多的“无”,且同一个字,一下子代表吉义,一下子又代表凶义,因此让很多学者摸不着头绪。到底这名词在这句话中是吉义还是凶义呢?只要懂得连贯前后文,就能正确地掌握。

 

好比现在这句“观空亦空,空无所空。”上文说虽然已经观到“三者既无,唯见于空”的真相了,这是很不容易的,也是令人非常高兴、非常有成就感的!但这自高的心态随着气血升起于胸中时,也是对待的一种。这对待一入心田,亦是污染本心本性的。好不容易才证得的空,马上又烟消云散了!所以想要真修的人,还是得透过观照,将这个攀附在气血上的成就感放下才行,还是得将这“唯见于空”后的成就感再放空才行。

 

实地修为者,虽得证“空”的喜悦,在喜悦中那气血依然不被成就感的知见所染,故曰“亦空”,就是那个因得证空相而升起的法喜能量,也要放空才行。

 

也许你会问:“难道连喜悦都不行吗?”喜悦是必然的,但要在心头升起成就感、得意感的气血当下,把攀附在上头的好恶知见完全消除。依然只观着那股能量起起伏伏的实相,依然要用照妖镜把它仔细地看出原貌来才行。不能因为法喜就准许它攀附夹带,所以叫做“空无所空”。

 

可见前面这“观空”的“空”字本是吉义,是一种实相的功夫,但是才相隔一字,“亦空”(也要放空)却马上变成凶义了,所以后面立即又说“空无所空”,要空到没有空执才行!所以说,要准确地体会古圣先贤的用心,必须要在字里行间,仔细地比对其吉义凶义才行的。

 

要空到不知有“得”;要空到没有得意洋洋的成就感;要在接二连三的喜悦中,依然保持能量的清真,了无贪嗔罣碍才行,所以说“空无所空”。《心经》说“无智亦无得”也是此意,这“智”与“得”便是成就感作祟下的产物。因此在圣贤的眼中,它们都极容易夹带知见而变成凶义,故而都非常谨慎地提防。看看我们这些凡夫,才刚有一点小小收获,就个个面带“得色”,立即洋洋得意,真是浅陋呀!

 

 

 (注:本文系黄庭禅创办人张庆祥讲师著作《清静经释义》之系列连载,未完待续

 

 

黄庭禅网站:http://www.htz.org.cn/

更多资讯,欢迎关注黄庭禅微信公众号:neixinchan

直指人心,清净本性!

创办人心语:大道至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