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庭心学
黄庭心学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777
  • 关注人气:5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静经释义》连载17:心无攀附神自清

(2015-02-03 17:36:13)
标签:

老子

经典

分类: 创办人著作

澄其心,而神自清:

澄其心的“澄”字,就像水慢慢地沉淀,是渐渐明朗的意思。好比往自己的胸中慢慢地观察,把过去那些执着已久的分别取舍模式,慢慢厘清,找出它的真相,这个过程叫“澄其心”。而神是什么呢?“神”指的不是外面的神明,而是你的神性,是性中奇妙的造化机能。透过实相的练习,渐渐明了你的心,本性中的造化机能就清朗了,就圆满了,故曰“澄其心,而神自清”。

 

又人身中有七个重要的能量场,分别是顶轮、额轮、喉轮、心轮、脐轮、丹轮、底轮等。其中的额轮、心轮、丹轮等三个重要的气场,道家称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这三个能量场,也就是人身精(在下丹田)、气(在中丹田)、神(在上丹田)的所在位置。精、气、神都是能量的代名词,能量之浊而能见者谓之精(主一身精力),升华到清而无形者谓之气(主情绪),再升华到至清至灵谓之神(主思考)。

 

因此精气神三者是相关联的,精若缺了气必躁动,气若躁动了神必昏沉。因此当心轮这个气场观照得自在之后,升华到额轮的神就自然渐渐清明;神清明了,脑中的思绪就不会飘飘荡荡了。因此先观照内心的自在,才能安定脑中的思虑,这两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就像前文提过,马车歪了,必需导正拉车的马才有用的,故曰“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六欲即是眼睛贪色、耳朵贪听、鼻子贪香、舌头贪味、身体贪触、意念贪法。三毒是贪、嗔、痴。六欲是因六根接触六尘而生的种种欲望。然而这些欲望,却不是发生在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上。并不是眼贪爱看色,而是心在贪;也不是听在贪听,而是心在贪,其它诸根亦然。

 

久于内观的人便能觉察到,每当六根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接触时,胸中便会产生一些微量的气机变化,是这些胸中的变化,才勾引出各种贪嗔痴的起起伏伏。也就是说,人们的欲望只发在胸口正中的“黄庭”一窍内而已!

 

这“六欲”、“三毒”都发生在小小的黄庭里面,是它主宰着人们一切好恶情感,甚至也能扭曲了脑中理智的思考方向,所以黄庭这一窍才被古圣先贤冠上一个名词,叫做“人心”,而且说“人心惟危”!它是那么的危险。因为人的身体这么大,却只有这一方寸内能有欲望的发生。这点你得要慢慢地观察,或者参加两天一夜的“黄庭禅”的研修课程,透过逐步踏实遣欲澄心的深刻体验,才能慢慢在自身中,证明这个不变的真理。

 

讲到这儿,“欲”的范围已明显缩小了,我们将渐渐在自身中,找到真正“欲望”的根源了。欲望与脑中的思考是有差别的,平日脑中的念头虽多,但仔细观照平日那些念头的本身,就像风一样地从脑中飘过,本不痛苦的。若不配上胸中那股冲动的能量时,都成不了贪嗔,都叫“无念,都不叫 “动念。脑中思想配上胸中冲动的欲望时,才叫做“动念”。了解了这个差别,我们才能正确地把“动念”的范围缩小,不致于堕入顽空的陷阱之中。

 

每当我们的六根与六尘接触后,常在身中或胸中发生一些微量的气机变化,这些微量的感觉,并不一定都代表有“欲望”的意义,有时它就像风一样地自来自去,而你对它也一直无罣无碍,那么这感受的存在与否,对你都没有影响,这便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的境界(“物”即是贪嗔好恶的知见)。

 

例如,平常观照手中的感觉、脚中的感觉,甚至其身体其它各部位的感觉,它虽然都有感觉,但都不会有“贪嗔”的意义掺杂于其间,都维持着“本来无物”的清真。

 

但当我们对胸中的发生有所分别取舍时,便给予人们强烈的“贪”或“嗔”的冲动,此时我们已将这本无意义的气机变化,攀附了贪嗔,变成了烦恼,我们才称为“欲”。也因为我们对胸中气机不断攀附着好恶的知见(有物),才会像神秀一般,不断走在“时时勤拂拭”的奔忙道路上。

 

只要返观黄庭一窍内,气机生灭起伏的实相。实相显现的当下,自然六欲、三毒都无法在内心驻足。那么你可能会问,当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时,内心还剩下什么?就只是剩下气机自在的生灭起伏而已。“不生”、“消灭”不是胸中气机毫无变化,也不是毫无感觉,也不是脑袋毫无想法;而是气归气的清真、思归思的活泼、事理归事理的正直。分别对待的知见不攀附在气机起伏变化上,就叫“六欲不生,三毒消灭”了。

 

此章是要我们了解,想要让你的神(脑中的思绪、身中的造化)能够清澈,就要从“遣欲澄心”开始。然而这个“欲”字,因为一直都没有在胸中被观察透彻,所以大家都停留在白话翻译,或是逻辑的理解上,而未在内心直接与“欲”字见见面,更惶论如何“遣欲”呢!

 

“欲”是黄庭中的感受,“三毒”也是黄庭中的感受。感受的冲动才是欲、才是毒。遣其欲也好,消三毒也好,都是从你身体的感受中,去除攀附的知见,而不是让身体没有感受,也不是让脑袋没有想法的顽空。

 

(注:本文系黄庭禅创办人张庆祥讲师著作《清静经释义》之系列连载,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