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静经释义》连载16:遣欲澄心的究竟方法

(2015-01-29 17:15:19)
标签:

欲望

心法

解脱

老子

分类: 创办人著作


凡事要成功必要找对方法,“欲”是一种感觉上的知见,因此要遣去你的欲,要从正了感觉上的知见来着手。虽然这样听比较不容易懂,但是只有这样做才是有用的。

 

只有导正你对胸中感受的知见,才有可能使你从“欲”的捆绑中解脱出来。而不是一直在脑中告诉自己,这个不对、那个不该、我不能如此,你这样一直告诉自己,并不是没有用,而是只能得到短暂的作用,最后你不是感到内心无比的矛盾,就是觉得老是在欺骗自己,以至于彻底地失败。

 

不能遣除欲望的人,心就乱,能够遣除欲望的人,心就静。接下来我要来解释什么叫“静”。经典所谓的静,不是举止动静的静,而是顺着本性才叫静,静与动相对,“顺性曰静,逆性曰动!”静就是顺着身中本性的自然律动叫做静,违反这个本性的自然律动一概叫做动。

 

人身气机在身中自在运行的规律,应该是静态还是动态呢?那是不一定的,它有时静,有时动,它有自然的调节规则存在。你说现在太阳到底应该在天的东边、还是在中间、还是在西边才对?不是停在哪一个刻度的问题,这些答案都对。它应该有一个自然的运动规则存在,符合这个规则都叫静,不符合这个规则都叫动。

 

好比太阳从东边起来西边下去,你说它是动还是静?这就是静。因为它没有一点点人为的造作去破坏原有的规律。同样的,人心的静,也是指自然的规律而言。人心可以思考、可以计划、可以谋略、可以感觉,这都属于人心的自然功能的一部分,它本来就该这样。如果人心顺着它应有的功能来运作、来思考、来感觉,我们说它是动还是静?是静!

 

人心对于气机的起伏有非常敏锐的觉知力,但这个天然的觉知里,对于气血的起伏未攀附任何贪嗔痴爱的意义在里面,只是觉知它的起伏、它的律动,很舒畅的,这就叫“赤子心”。然而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对于胸中气血的认知,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好恶污染,之后每当胸中气血一动,总是代表着无限的好恶心情、无限的欲望冲动在里面。

 

每当我们面对某种的情境,胸中就会有类似的感觉出现,同一个当下也就是有类似的心情及类似的想法出现。譬如:一个很洁癖的人,每次看到有人吐痰,胸中总是会产生一种不快的感觉,每一次都差不多。以后不论什么原因,只要那个代表不快的感觉一上来,纵然不是因看到别人吐痰而发生,他都会感受到一种不快的感受,这就叫“好恶知见”,叫“习性”,或称为“情识”。

 

这种习性一但被深深地记录在潜意识之中,我们的人生就会像机器人一样,已经被某种知见给锁定操控了。以后一有那种气血、那种能量发生,马上就会被某种心情给枷锁住了。这样的人跟机器人一样,哪里有自由可言!每当他胸中的气血忽快忽慢、忽来忽去,心情就跟着忽上忽下、忽好忽坏,终其一辈子千篇一律,毫无弹性,这就是修行中所谓的“执着”。

 

几乎所有的人就是这样被习性给设定了,消沉的人被自己设定成消沉的模式,哀伤的人被自己设定成哀伤的模式,愤怒的人被自己设定成愤怒的模式,烦恼的人被自己设定成烦恼的模式……我们已经被自己的习性所设定了,而这个习性模式,并非来自于你的脑袋想要被设定,而是被胸中那股气的感知模式把你给锁定住了。

 

因此内观的第一要务,就是先要认清胸中这个主角,及你被它所捆绑的事实,如果你不能在自身上认识到这个事实,任你如何调整脑中的想法,也无法从烦恼里解脱出来。

 

所以,遣欲不是从字眼上、理论上来遣,而是要把你攀附在胸口内的分别知见拿掉而已!感觉永远都会存在,你所要拿掉的不是所有的感觉,也不是所有的想法,而是只要拿掉攀附在胸口的分别知见而已!

 

体会到这一环节,就可以了解到三教圣人所谓“密传的心法”了。“密”的意思是在语言之外。所谓“密传”不是故意不讲,而是因为这份真觉只能在自己的身中体验,语言所不能破,只有靠返观省察方有着落,所以才称“密”。密传不是两个人关起门来偷偷讲,圣贤早就将这密传的心法,在经典中写得明明白白了,哪有什么不能讲的?只是讲了半天没人听得懂,传了半天传不出去,所以才叫“密”传。将你攀附在心头一气上的分别知见拿掉,只是看着它那本无意义的实相,欲望就不见了,欲望就遣除了,心就静了,这就是圣圣渊渊所“密传”的真境。

 

人们常常“欲清静不得清静”,这是为什么呢?并非他的脑袋不想要清静,他的脑袋一直都没问题,因为他“一直都想着要清静”!只是他的内心对于气的分别知见还没有去除。因此只要对内心气机起伏的真相重新认识,用一段时间练习与它和平相处,你便能重新找回失去已久、在本性中早就具足的安宁。

 

而这学问的诀窍,就在面对一个和以前完全相同的感受浮上胸膛的当下,很仔细地去返观这个气血本无意义的真相,去练习让它自来自去,而不与之有一点点的抵抗或助长。只是静静地和它共处,任其自在,便已符合《金刚经》的“如是观”及《心经》“观自在”的真义,而这一剎那,也正是“觉悟”的剎那。

 

觉悟就是了悟了本我的真相,但一开始你也许只能体会到几秒钟的觉悟,感觉到在这样的气血浮动当下,原来是可以毫无分别取舍地任其自在,原来可以让气血单独地存在于原有的律动之中,原来可以气自气、我自我。

 

仔细地觉观自己的胸中,你将会在各种或动或静的气机感受里面,尝到前所未有的解脱与法喜。而后再把这个觉悟气机实相的时间慢慢加长,加长到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应用自如,这就是老君所说的“常能遣其欲”的“常”字,也正是颜子“三月不违仁”的真境。仁是种性,能够持续三个月都能观照他的本质,都不违背他圆满的种性,都能遣其欲的人,六个月,甚至六年对他来说,也是易如反掌的。圣贤不希望讲得太长,让众生气馁,所以讲“三月”,以便鼓励众生向学。而老子以这个“常”字代表每个当下。

  

 (注:本文系黄庭禅创办人张庆祥讲师著作《清静经释义》之系列连载,未完待续

 

 

 

黄庭禅网站http://www.htz.org.cn/

更多资讯,欢迎关注黄庭禅微信公众号:neixinchan

直指人心,清净本性

创办人心语:大道至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