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经释义》连载7:动者静之基

标签:
国学老子修行道经典 |
分类: 创办人著作 |
◎动者静之基:
究竟这大道是动的、还是静的呢?究竟《清静经》是引导人们趋于动态、还是静态的呢?看起来《清静经》好像在劝静,所有的经典也都告诉我们要定、要静。然而这会给我们造成一个很大的误解,会让读经典的人不是修得像枯木死灰,就是修得沉空守寂!为了要救这个弊端,所以老君刻意用这句“动者静之基”来破除顽空者的执迷。意思是说“动是静的基础”,更简单地说,“真静正是建立在动态之中的!”
譬如,有一艘船正在河中奔驰,我静静地坐在船上,这就是“动者静之基”,因为这时静的基础建立在奔驰的船上面。又如漂浮在太虚中的地球是动的还是静的呢?是动的!而我们静静地住在这个地球上,其实我们的静根本就不是静,而是动。这就是“动者静之基”的意思。
大道中的“静”是在动中的,这个静不是凡夫所认为那个毫无气机动荡、毫无举止、毫无想法的静。老君所要强调的是“动中的静”才是真静,故曰:“动者静之基”。
再譬如一棵树,你今天看、明天看、后天看没什么变化,你认为这棵树非常的“静”;但是若相隔了两年突然看到,哦,长这么大!其实它不是突然变大,而是时时刻刻都在变大的。可见我们虽然从表面上看它很静,其实它内部的造化是非常跃动的,这棵树“静静地”在造化。那“造化”是静还是动呢?是动的,不是静的!这就是“动是静的基础”。
老子提出“动者静之基”,是要提醒我们不要误解“静”的意思。为什么很多人读经典读不通,读到经典里面说要清、要静,于是他开始约束外在的行为,约束内在的思想,一直约束到如枯木死灰般的死寂,结果与大道刚好相违背!为什么经典中会有顽空、沉空守寂、枯木死灰这些名词的出现?就是在骂这些错解经义的拘拘腐儒,这些人都是误解一个“静”字,把静看成静,而非动中之真静,所以才让这圣贤心法尽失矣。
这句话是在强调,大道本是一种动态的造化,这造化乃是时时刻刻依循着一定的次序在你身中运行的。既然是道的一种“运行”,那么这现象到底是动还是静呢?想要一语道破这个现象,可真是不好说明,所以老子用了“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这段话,来说明大道所谓的“清静”。其实道的“清”里面含着浊,“静”里面又含着动的!老子刻意补充“浊”的角度、以及“动”的角度,述说大道常被人们误解及遗漏部分的真相,但这真是不容易用三言两语说明的呀!
大道这一股气时而清,时而浊,时而动,时而静,然而清浊本是大道运行造化的风貌。在你自身的观照体验中,这一股气虽静也在动中,而动态中若能中了大道自然的节律,了无人欲的干扰造作的话,虽动也依然算是在静中,所以说“动者静之基”。
就像《六祖坛经》里的一段话:“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意思是说很多人都在修持一个“静”字,但大家常常错把“静”字与“不动”画上等号。所以六祖说,这些以修“不动行”以为功力的见解,他们错以为身体不要动、心念不动、讲话放慢、走路放慢,这样叫做“静”;六祖说这种叫做“同无情不动”,这与无情的草木岂不是一样吗?若这等见解能成佛,那些不笑不动的草木,岂不是比我们更早成佛了吗?接着六祖说“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可见真正的不动、真正的静,是在气机动荡中体验来的。这与老子的“动者静之基”是完全一样的意思。
假使有个人,他平常举止慢,动作也慢,讲话慢条斯理,你就说,嗯,这个人很“静”;而另外一个人你看他很会骂人,骂得脸红脖子粗,但是转过脸心平气和,好像未曾发生过什么似的,其实这个人才是真功夫!若是从外相来看,骂人的怎能叫静呢?然而你看诸葛亮上阵对敌时,还有人被他骂到脑溢血栽下马来,当场摔死的,可是诸葛亮在骂人时,丝毫不被涌上胸头的那股气血所罣碍,这才是真静的功夫。因此真静不是在静中求的,那“动中实相”的功夫,正是从动荡里磨炼出来的。
老子讲“动者静之基”,原因就在这里。从水里来火里去,在激荡中历练出来的实相才是真功夫,从离群索居去获得的清静,那只是环境造成的假象。当气血再度涌上心头时,仍然是烦恼不堪的。就像有一个禅师,在庙里面待了几十年,自以为德性高超,一入了世却天天与人家吵架,火气很大,那种静就不叫做静。
什么叫静?道是阴阳二气,我们的身内当然也充满着阴阳二气。那么阴阳二气在我们身体里面,应该是动的还是静的呢?道是活的,阴阳二气也是活的,因此当然是动态的。不动怎么造化呢?阴阳就是要一直动,它才能够维持万物的生命。阴阳自然地动,自然地在你身中推运,那就是你的“性命”。因此往内觉观时,千万别误以为要看到身内毫无动态才叫做静,而是要在动中依然保持如如的实相才见功夫,故曰“动者静之基”。
(注:本文系黄庭禅创办人张庆祥讲师著作《清静经释义》之系列连载,未完待续)
黄庭禅网站:http://www.htz.org.cn/
更多资讯,欢迎关注黄庭禅微信公众号:neixinchan。
直指人心,清净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