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庭心学
黄庭心学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777
  • 关注人气:5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静经释义》连载6:清者浊之源

(2015-01-21 16:13:18)
标签:

国学

经典

老子

修行

分类: 创办人著作

第三章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这一段是老子要告诉我们,这道在我们身中是什么样子,让我们懂得去观察与维护这大道在身中应有的自然本貌,让我们能够时时见性,时时都走在迈向返本还原的道路上。

 

清者浊之源:

上一句讲“本是“末的源头,这一句讲“清是“浊的源头。虽然末已经“浊了,但若能直通其本,仍可以达到本源而重拾“清的。如果我们把人拿来与天来相对,那么天是清的,人是浊的;如果把天拿来与大道来相对,那么大道是清的,天是浊的;如果把人拿来与大道来相对,那么大道是清的,人是浊的。

 

人虽然是浊的,但若懂得回溯其本,则依然可以见到清真的本貌。而本源那个道不好说,太上老祖现在试图换个方式,用“清、“静这两字来解释大道的形态,好作为人们观照一身心性时的依据,这才是老子写经的目的,否则徒然知道道有清浊,但这和自己的修为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是读经典时所当知的。

 

大道本自具有清、浊两个层面,或清或浊都是道的一部分。每个修行人都是在追求永恒,什么是“永恒?永恒不是永远都在清的层面,有时也会经历浊的层面。永恒就是永远随着大道的清而清,随着大道的浊而浊,永远跟随着大道造化的步伐,跟着它一起收、放,不是离开大道而另外独存,是与大道的生收、清浊在一起,这才叫“永恒

 

因此在往内觉观一身气机实相的时候,它不会一直都处于“清,也不会一直处于“浊。你也不应该用你的意识去创造那股气的形态,而是应该要随顺大道本自具有的阴阳消长规则,来认识你的“本性

 

因此面对内在无穷的气机变化,我们应当本着“乘着大道的造化而来,驾着大道的造化而归的心态,泰然处之,就是道家所谓的“无为,无为是永远与道同在,这才是真正的“永恒。有了这个心态,不必做佛才永恒,做人的当下也就永恒了。

 

很多人都误解了“无为与“永恒。以为“无为就是什么作为都免了,以为“永恒就是天天住在天上的金屋里无所事事!为了解开这一层层的误会,因此上天派了一代代的圣贤不断降世,著书立说,用意就是要告诉我们,要如何随顺内在的自然,好让我们永远走在自性无为的正路上。

 

前段说这个道“有清有浊”,而这句“清者浊之源”。从外物来说,这个“清”可以指大道,而“浊”则可以指世上所有一切的万物与众生。万物虽已降本流末,但在万物的身中,仍具足大道具体而微的一切机能,是虽浊而仍不离以清为本,故曰“清者浊之源”。

 

而在于观照自身的应用来说,这“清”字又可以模拟为起心动念前,身中气机一片太和的景象;这“浊”字可以模拟为起心动念后,身中喜怒哀乐已发的景象。喜怒哀乐虽发,但智者往内觉观时,亦只见到那股能量气机生灭起伏的清真实相而已,了无烦恼罣碍的束缚。

 

为什么喜怒已发却又了无罣碍呢?因为喜怒是一股能量所造成的,而能量毕竟只是能量,再也没有什么其它意义存在里面。因此观照气机能量的实相,能在烦恼的当下悟入菩提。故返观“实相”能让你虽处浊而仍不离以清为本,虽喜怒已发而仍然中了气机实相的本真,这便是“清者浊之源”的切身用意了。

 

 (注:本文系黄庭禅创办人张庆祥讲师著作《清静经释义》之系列连载,未完待续)

 

 

 

 

黄庭禅网站http://www.htz.org.cn/

更多资讯,欢迎关注黄庭禅微信公众号:neixinchan

直指人心,清净本性

创办人心语:大道至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