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首章释义》连载10:「中」、「和」的深意
(2014-12-18 11:50:17)
标签:
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孔子儒学 |
分类: 创办人著作 |
前面讲过,「中」就是气机生灭起伏的最基本形态,但这个「中」较为静谧隐微,也较易被人们所忽略,因此对于初学来说并不易检验。然而检验气血的动态却是比较容易,一般来说,初学较易以此作为入手。
在观照「内心」之前,让我们先从观照四肢开始。例如现在问「此刻你的手掌中有什么感觉?」,这么一问,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在说什么。他可能会说「没有什么感觉!」但事实不可能没任何感觉。为了让初学有个具体明白的东西来做为观察的主轴,我们可以想办法让手中那气机起伏稍微变大一点,以便于观察。
好比现在举起你的双手鼓掌五次,然后把双手轻轻放在膝盖上,此刻请你观察两只手掌中,显现出来的感觉是什么?相信大半的人会说现在里面麻麻的、或热热的、或说有脉博的感觉等等,是不是这样呢?而与未鼓掌之前相比较,多出来的一份感觉就是我们一直提到的「气」或「能量」了。
其实在未鼓掌以前,那些感觉也随时都存在的,只是那时它比较小,对你也不会有任何妨碍,因此没有人把它当主角来看待。但当我们鼓掌几下,刺激它的动荡,那么我们便很轻易地,可以发现这个主角的存在,并加以观察了。
要记得,那份麻麻的感觉、忽生忽灭的感觉就是「气」!这股能量是组成一切万物的最基本原素,它是一切生命之所以能生生不息的主角,当然也是你情緖的主角!全身不论哪个角落,任何一分一秒中,只要你返观它,它必然存在。即使当了佛、当了鬼之后再返观,那份感觉也依然还存在。只有这个「气」,才配称是天下万物之「大本」所在。
现在知道主角是谁了,那么要观察它的什么呢?先别急着观察内心,因为那比较难懂。先观察你此刻的手掌,当我们鼓掌后观察手掌中所激发出来的气机起伏时,你很轻易地发现,这些感受中,并没有喜怒哀乐及贪嗔痴爱等意义夹杂在里面。仔细欣赏它,它就只是麻麻的、热热的,它很畅然、很自在的,这份清真的感觉完全来自天然,没有一点贪嗔知见的作祟。此时手掌内的这份气机,已经处在《金刚经》所谓「离一切相」的状态中,也是处在《中庸》所谓「发而中节谓之和」的状态中了!
看到这里,刚才鼓掌后双掌中的感受,也已经渐渐恢复到原来的常态了。若是你从鼓掌后感受的激昂,一直观照到它慢慢地消退到平常的静态,你便能清楚发现所谓「平常的静态」里面并非没有感觉,而是依然充满着感受,只是气机起伏比较小而已。这种平常静态的气机感受就是《中庸》里面所谓的「中」,它是造就一切万物的常态根本,所以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又因为这份感受在未发时,里面毫无贪嗔情绪的意义,故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
因此「中」与「和」的差异就是一个是平常的静态,一个则是有了起伏的动态。为了区别它们的不同,因此一个叫「中」,一个叫「和」,但「中」与「和」两者都表示这气机内,不夹杂着任何好恶情识的污染,这一点则是相同的。
现在你会说,喔!原来「中和」并不难懂嘛!对的,并不难懂!只是子思所谓的「中和」,指的并不是手掌或肢体其它部位内的气机实相,而是特指「内心」里,喜怒哀乐等情绪不论发或未发时,依然都能保有气机实相来说的。
而「内心的情绪」,它们主要是发生在身中的什么位置呢?透过一阵子的观照,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身中的真相。答案就是在我们胸膛两乳的正中,这一窍《黄帝内经》里称它为「膻中」,而古修行人则称它为「黄庭」,这也就是我为什么以「黄庭禅」这三个字,来作为这个「直指人心」的禅学名称的由来。
一个人若能在黄庭一窍的气机动静中,皆保持不夹杂一丝一毫好恶分别的实相正见,这便是如来「正等正觉」的当下,也是《中庸》「率性」的当下,更是得到「天下之大本」的当下!但要在黄庭一窍的气机动静中,保持不分别取舍的正知正见,稍有返观练习的人便可以发觉,这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
又为什么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呢?「达」是从这里到那里,「达道」是能够以着自身的造化,从这里走到「道」的彼岸,回到大道的怀抱中生生不息的意思。而这份生生不息,所依赖的就是身中这股阴阳二气,在互相的推荡变化中,所造就出来的造化奇迹。
什么是「造化」?为什么几年前看到一棵树,是这么的小,而过几年再看到这棵树时却吓一跳,长这么大!这几年在树皮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激烈变化呢?那个慢慢变化的自然过程就称为「造化」!而万物身中的造化,是靠谁来推进呢?就是靠阴阳二气反复地消长推荡。这股气在万物身中,每起伏推荡一循环,造化就往前推进了一大步,因此我们才能看到万物这些奇妙的变化。
今日存在我们身中的本性也是一样的,我们的生命为什么能生生不息地往前推进?为什么我们的佛性能有得到净化的机会?为什么修行者的法身,能日以继夜地往更纯净的道路上推进?其所依靠的正是保持自身中那股气机的实相,使它在实相中一动一静、一起一伏间,相互地起伏推荡所造就出来的。
然而气机的动静起伏间,是否符合天性中自然的运动节律,便是我们能否「率性」、能否圆满一身之道的关键所在!古代智者不断在身中返观觉照的目的,就是为了检验周身的气机动静鼓荡间,是否能完全出于无心,完全出于本性的自然而已。若能藉由返观觉照,而悟透了这个「天下之大本」的清真本性,便是佛家所谓的「见性」了。
然而这返观觉照到底要怎么检验?由于气机的静态比较隐微,并不容易观察,但当气机化为有起伏的动态时,则因为较为明显而易于观察,这一点在肢体感受和黄庭感受的观照中同样适用。但若把观照黄庭一窍的气机动静,拿来与肢体的气机观照作比较时,观照黄庭气机的难度,显然比观照肢体时的难度高得多!
就像刚刚我们双手在鼓掌后再来观察,就容易多了。观察情绪也是一样,平时叫你观察黄庭一窍中的「喜怒哀乐未发谓之谓中」,很多人都会感觉有所困难,他们会说观不到什么,但若在情绪微微已发的时候再来观察,则较为具体明白。
观照黄庭内情绪的发动,那股能量没有一丝丝好恶分别的意义夹杂于其间,此刻它已中了天性动态的节度,动而依然中节故称为「和」。而在喜怒未发时那股能量是静而中节,故称为「中」。
世上万物的身中都像这样,它们的生命都是由这股气机所鼓荡造化出来的,都是依靠这股气在「中、和」之间来回推荡,才得以生生不息,才得以往下一个里程碑走去。
简单地说,气在平常休息的状态时叫「中」,气在运动起来的状态时叫「和」。而造化是一种动态,因此要由这个状态造化到下一个状态,由此岸造化到解脱的彼岸,其最大的功臣是气机动态时的「和」,而气机静态时的「中」则是休息的时候才用得到。就像由高雄要走到台北,能让人们到达台北的是身体在动态的时候,而静态只是休息时才用。要走到彼岸的过程也一样,所依靠的是气机的动态,因此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子思用「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句话,主要是要告诉我们,气机在身中变成动态并不是坏事,因为气机不动则造化必定迟缓难行,气机动了造化才得以展开。因此当我们在往内观照时,应该要学习欣赏身内气机的动荡起伏,在动荡起伏间还依然不升起任何好恶取舍的分别知见,与它和平相处,如此才能使修炼的造化功程,以最快的速度向彼岸前进。
但这功程难就难在这与生俱来的中和性真,会在人们胸中的方寸之地,气机一动的当下,立即在习性的助长下,攀附上满满的好恶知见,而使往彼岸的造化全部毁于一剎那,而走向六道轮回的造化路线。
真可以说是:成也是心、败也是心。佛家有句话说「万法惟心」,就是在形容黄庭寸心的重要,法身造化的成败,全都操控在它的手上。也因此,观照的工作,便要以观照黄庭一方寸的气机实相为首要,而其余则非重点所在,这便是佛家「直指人心」的教义所在。
就像方才简短的体验中,你会发现手掌中的感受本来没什么情绪的,纵然它内在的气机有时动有时静,但它本自安然,实际上你的情绪在这个地方是攀附不上去的。仔细地内观我们周身的气机起伏,并非每个地方都可以攀附情绪上去的。最后你会发现周身的气机起伏中,最容易攀附情绪意义的地方,只有一方寸的大小,而这一方寸的分别知见,又足以扰乱全身气机的自然,使你离「率性」之道越来越远。人们终将发现,全身只有「黄庭」这一方寸内的气机变化,会演变成无尽的情绪与烦恼,只有这一方寸内的实相失守,才会扰乱我们周身气机的自在与天然!它就在我们胸膛两乳正中央,深度约皮下两三寸的一个气场,这也是佛家「心轮」的位置所在。
我们的本性不论如何的精妙,造化不论如何的俱足,但只要「内心」这一窍的中和失守,周身的天然造化便荡然无存了。这一窍是吾人喜怒哀乐的发生地,也是中节与否的检验点,它是我们身心性命能否得其自在的总源头,也是三心四相的生灭点。因此自古智者修行,都以觉悟这方寸一窍内的「中和」真相为本。六祖所谓「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所觅感无不通。」指的就是这个地方。
什么是中和呢?「中」这个字,是身中气机静态的造化模式。这个基本形态就存在万物的本体里面,任何一棵树里面都有,一株草里面也有,一只猴子、一只狗、一块石头、一把火、一个鬼、一个仙佛里面都有的。万物身内的造化,都是以这种气机形态做为基础的。当然人的身中造化,也是以这种基本形态为本的,因此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然而这气的造化,会不会永远都只是维持在静态而已呢?不是的,例如春夏时,万物的气机鼓荡将会比较动荡高昂。但是看看这气机转变为高昂的时候,万物只是任这气机去产生高昂的变化,而毫无一己的知见干扰于其间,因而能使得造化又快速又正确地往前推进了一步。
反观这世上的万物,唯有人类,会在自身胸中气机有起有落的时候,让它演变为贪嗔痴爱等情绪的意义,来扭曲全身的造化,来破坏我们的本性。如果其中有人,能在胸中气机有了动态的变化时,仍保持不攀附任何好恶意义的真知,任其自在地升起灭去,安然地欣赏于其间,这就是《中庸》的「率性」,也是佛家的「见性」的当下。只有这个气机的天然动态,才是天下万物促成造化大幅前进的真正动力,因此子思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然而我们可以一直走而都不休息吗?那么你可能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因此走久了必定要休息下来,休息够了必定要把握时间动起来;动久了必要静,静久了必要动;中久了必要和,和久了必要中。这两者一行一歇,一动一静,才能达到彼岸,因此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本性自有自己的节度。本性有什么节?本性隐藏在气中,就像水性藏在水分子里面是一样的。气有静态,也有动态,静态安于静态的造化实相,动态安于动态的造化实相,除了气机的实相之外,不再加上别的好恶攀附,只是让这气机的起伏「单独」地存在,这就是一个君子修持的枢机所在,所以说「君子慎其独也!」这个「独」字就是维持于气机动静的单纯原貌。
当气静时也是「独」,当气动时也是「独」,当气在肢体也是「独」,当气在心头也是「独」。当我一个人独处时也是「独」,当在很多人面前时也是「独」,时时检验身中气机纯净的实相,这才是所谓「君子慎其独也」的真义。
为什么只是观察一个「气」字,可以证得「天下之大本」?因为万物都是由「气」字所构成的。这「气」字是构成万物的能量所在,以其流动称为「气」,以其为万物所共有故称为「道」,以其具足万物造化之规则故称为「性」,以其总是展现出有条不紊的次序故称为「理」,以其有益于一切万物故称为「德」,以其足以生生不息故称为「仁」,以其裁制有节故称为「义」。其充沛则成万物之「精神」,其消散则成万物之「凋萎」。这天地间最为博大精深的字眼,全都已具足于一个「气」字之中了。
古人说「积阴则沉,积阳则飞。」因此人能积阴则成鬼魂之阴身,能积阳则成仙佛之法身。纯阴是气,纯阳也是气;污染是气,精纯也是气;中是气,和也是气;未发是气,已发也是气。天地之间有什么东西能够逃出这「气」字的造化之外呢!
所以要论起什么东西是「天下之大本」呢?真是非这个「气」字莫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