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庸首章释义》连载9:天赋予的「性」到底是什么?

(2014-12-18 11:47:51)
标签:

传统文化

国学

经典

孔子

儒学

分类: 创办人著作

《中庸首章释义》连载9:天赋予的「性」到底是什么?
    现在回到前面的主题,世上有什么东西是人们任何一分一秒钟,永远都没有办法离开的呢?仔细想想,就只有这个「气」是永远无法离开一剎那的。人们的情绪与精神,就是由气的起伏所反应出来;鬼的阴身中俱足种种变化,也是气的起伏所反应出来;佛的法身放之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密,也是由气的变化所反应出来的。不论你是做人也好、做鬼也好,做仙做佛也好,这是永远都无法离开一秒钟的!连一剎那都没办法离开的!

 

因此只有这个气机的生灭起伏,才是你生命的本质所在,只有这股气才是真道与本性隐藏的所在!所以子思直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而孔夫子写《易经》的时候则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阳是什么呢?阴阳就是「气」。

 

简单地说,道就是「气」,「气」就是构成万物生命本质的根本。

 

既然我们是「气」所构成的,所以只要我们懂得检验自身的气机生灭起伏,看它此刻在身中自不自在、纯不纯净,便是在检验我们本性自在与否的依据了。而检验我们身上的气,从哪里检验起最为明确呢?子思说从「喜怒哀乐」来检验最为明确不过了!

 

然而初学常会发现,喜怒哀乐的「未发」过于隐微,其实并不容易检验,那可以先从检验「已发」作为起步,检验已发可以确知情绪的罣碍真相,可以确知那本无意义的气机活动,是否已沦为贪嗔情绪的好恶意义。

 

然而检验已发时,初学常又不知不觉地堕入情绪的枷锁,无法照见气机起伏的本真,因而不能中了天然本性的自在节度。若是如此则,又可以回头去检验未发时的清真,这两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时常地返观检验,先把情绪的主轴厘清,再把已发的形态观察清楚,再来观察未发的基本感觉。平时气机虽然是属于未发,但是它还有一个基础的感觉存在,只是这感觉比较微弱,这个基本的感觉形态叫做「中」。而已发的气血比起未发时较为强烈,震荡起伏比较大,此刻若依然能够照见气血自在清真的原貌便称为「和」。

 

紧接着来谈「中节」的问题,这两个字是各教圣贤解脱心法的精髓所在,而自古以来无数的修行人,却很少人有机会悟入,更何况是为三餐奔忙的芸芸众生!

 

这学问的困难所在,就在于众生们胸中的气机只要一动,同一剎那情绪也开始动,情绪一动,同时也代表人们的好恶、分别知见也已经在动了!在这一剎那后,我们在内心充满着贪嗔痴爱,而我们的「本性造化」也同时开始被扭曲到六道轮回的造化路上。这个当下我们没有「率性」,也没有「中节」,这个当下众生们正走在离道越来越远的道路上!这一切都是由我们的「人心」所造成的,因此古圣先贤以「人心惟危」来形容内心那些贪嗔妄见对生命的危害。

 

然而历代的觉悟者则大不相同,当他们胸中的气机能量一动之时,他们依然只是如如地观照着那气机自在起伏的清真实相,而不让它变成贪嗔痴爱等意义的催化剂,也不让它变成罣碍心灵的因素,只是让气血的变化维持它自在畅然的原貌。有了这种正知正见,也代表他们此刻正在「率性」、正在「中节」、正在「如是观」、正在「观自在」,此刻真道已经运行在他们日常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里面。而能护持这样正知正见的人是如此的稀少,因此古人用「道心惟微」来形容这份正知正见是如此难以体会。

 

这个圣贤心法最不易体会处,是这种真静并非由不喜不怒而来,而是当一个人有了正知正见的基础,情绪是可以发的!只是在情绪发动的当下,仔细地观照胸中那股能量,使它依然保持在无分别取舍的正知正见下,因而不会对自己造成丝毫的痛苦与罣碍而已。这便是尧舜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精义所在。

 

若是你误以为修行就是要修到情绪都不能发,那岂不是形同木石的无情了吗!觉悟者只是情绪发的时候依然照见内在气血的本真而已。这种智慧,与一般顽空修行者,以不发情绪为德的知见是完全不同的。看看古人至情至性,岂谓喜怒不可发哉!

 

因此一个人对于胸中气机起伏的正见能力,以及任胸中气血自在中节的能力,攸关着我们是否能够踏上「率性」坦途的关键所在。所以观照胸中内气机是否「发而中节」的觉知能力,可以说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也最困难的学问所在了!而这也正是我之所以开办「黄庭禅」,藉以提倡「直指人心」这个观照方法的目的所在。

 

(注:本文系黄庭禅创办人张庆祥讲师著作《中庸首章释义》之系列连载,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