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庸首章释义》连载8:如何检验身中之“道”?

(2014-12-18 11:38:39)
标签:

传统文化

国学

经典

孔子

儒学

分类: 创办人著作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现在我们就花点时间,来说明这段《中庸》里面最重要的话。这段话在修行的道路上,就像开车时的方向盘和油门一样,真是非常非常重要!这段话中子思使用「喜怒哀乐」及「中和」这两个词,来说明检验「本性」的具体步骤,以及前文中所提及那个「不可须臾离也」的东西!

 

《中庸》首章中一开始就先谈「率性之谓道」,后来又说这个性是「不可须臾离也」,它是做人也好、做鬼也好,一秒钟都离不开的。而后又说「莫现乎隐,莫显乎微。」用「隐微」两个字说它就存在我们体内,但这本性很隐微,并不容易观察明白,在原理上、本质上,幽深到连圣贤都不一定能明白。但仔细看「莫现」与「莫显」又让我们明了,这个性虽然隐微难懂,但可藉由很明白的征兆,就可以体察到它的存在,就连愚夫愚妇也能一目了然。最后子思说出这个检验本性的明显征兆在哪里?就在把握「喜怒哀乐未发」与「喜怒哀乐已发」之时,来检验它是否得到中和而已!

 

再把这段话的重点浓缩一下,意思是说,往内观照时到底要观察什么?简单来说,就是观察「喜怒哀乐」!只是观察喜怒哀乐这么平凡的东西,就可以照见我们的本性!这就是《中庸》为什么说「虽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的原因!

 

人不论聪明或愚昧,谁没有喜怒哀乐?又有谁可以离开喜怒哀乐的发或未发?有人说「我现在坐在这里很平静,我没有喜怒哀乐,我没什么心情!」但没什么心情算不算心情的一种?那就已经在「喜怒哀乐之未发」的状态中了!或者有人说「我坐在这里好烦躁,听不懂,听得很生气!」或是还有人说「我听得法喜充满!」这便是已经在「喜怒哀乐已发」的状态中了!

 

这句话的重点就是要告诉我们,要得证一身之道得先由观察「喜怒哀乐」这个征兆作为起点。而喜怒哀乐这四个字指的是什么?再浓缩一下,它指的就是我们常说的「情绪」!

 

试想有谁可以离开自己的情绪?没有办法的。做人有情绪,做鬼、做佛也有情绪。看那电影里的鬼,为了上辈子的冤屈,他还要千刀万里追,日日夜夜都想要报复,怎么没有情绪!那么做佛有没有心情呢?佛当然也有心情,佛看到苦难的众生会有慈悲,慈悲算不算心情的一种?当然是心情!

 

在《中庸》首章里面,子思所要告诉我们修行的唯一重点是「性」,但是「性」太深了,不好懂,于是他退而求其次,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地方便于入手。这个浅显而易于入手的地方是什么?就在「情绪」这两个字上面!从情绪「发」与「未发」来检验,便可以得证率性之道。更确初地说,只要观察「情绪」这个征兆,是否符合「中」与「和」的标准,便可以踏上「率性成佛」之路了!

 

所以不要小看「情绪」这个粗俗的东西,它可是一个可以通往甚深法界的指标!情绪是这么的重要,然而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圣贤所谓的「情绪」是什么意思。因此以下要花些时间来谈谈什么是「情绪」!

 

想要了解情绪的内涵,最重要的是去体会“情绪的冲动是由什么构成的?”,以及体会到“情绪到底是发生在身体的什么地方?”这两个问题。但当一般人发生情绪时,通常只是陷入情绪的痛苦而已,哪里还能看到自己身中有什么真相发生!

 

前文中提及「性」是老天爷给的,而它究竟是什么东西?不好说!但是那个东西,在我们身上显现出来的明显征兆是什么?最明显的莫过于我们的「情绪」了!因此要检验我们是否走在「率性」的道路上,就是要从检验自己的「情绪」作为起步的!

 

而到底要检验情绪的什么呢?我们所要观察的,并不在于让情绪都不要发,也不是专注在分析什么事情才可以发,或是什么事情不能发;更非检验情绪发多大才算合理、才算中节,而是要检验未发时有没有符合「中」、已发时有没有符合「和」的这两大重点。

 

我们所要观察的是,在自己身中有个东西构成了人们的情绪,在那个东西未发动时,人们便了无罣碍,而当那个东西已经发动时,它立刻烦恼罣碍着每一个人!这个不起眼的东西其实非常隐微,因此从来没有人把它当成个角色来看待。但每当它一动起来,编织起情绪这个迷魂阵的时候,便足以让世上所有的人都烦恼不堪!因此只要观察组成情绪的那个主角,看穿它原来只是一股微不足道的能量罢了,不要再被那股微小的力量所欺瞒操弄,你便有机会走入率性与解脱的大道了!

 

我们了解一般人情绪已发的时候,也必是被烦恼所罣碍的当下!但是子思所说的「发而皆中节」这句话,指的又是什么境界呢?情绪既然已经发了,都动怒动哀了,到底要怎么中节?而「中节」指的又是中什么节?在这样的意境下,到底还有没有烦恼罣碍呢?

 

没错,子思的「发而中节」这句话,真是带给我们一大堆的疑问!但也因为这句话,指引着我们有能力去对自己的本性做深度的观察与省思。这篇文章一开始就以「天命之谓性」作为开场,而此处的「中节」,所指的当然是切中老天爷所赋予的「天命之性」的自然节度,而非指那些人为的看法或人为的经营。

 

但什么是老天爷天命之性的天然节度?众所周知,生命的本质是一股能量,而老天赋予给人们的生命本质,那股能量「动」的时候是什么形态?「静」的时候又是什么形态?那能量是由什么东西来组成?它与情绪间有什么关系?它又是如何演变成足以控制人们心灵的情绪烦恼?而又为什么说本性里隐藏着隽永的安宁?

 

你得把这些盲点一一在自身中观照清楚,才能走出无尽的迷惘。但这盲点要从哪里观察?子思指导我们,必须在情绪的「发」与「未发」这两个征兆上来用功夫,才能快速见效的!

 

说得再简单点,便是要我们观察,喜怒哀乐发的时候是什么在发动?它是由什么所组成的?而未发的时候它又是什么样貌?透过长时间慢慢地观察,每个人终将会发现,人们的情绪是由一种「流动的能量」所组成!而那股流动的能量,我们的老祖宗给予了一个名词,称它为「气」!现代人则喜欢用「能量」这个名词来形容,这其实完全一样的。

 

例如我感动时,必有一股温暖的气息在胸膛,哀伤时便换成一股酸酸的气息在胸膛,愤怒的时候又换成一股刚烈的气息在胸膛正是这股胸中的气息组成了人们的心情、也罣碍着人们的心灵!(至于内心的情绪为什么存在胸中这个区域?详细说明资料请参考愚著《失落的内心》一书。)

 

你是否观察到,当你在还没有情绪,而正要转变成有情绪的那个当下,到底身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才让你感受到情绪的发生?你是否曾经检验过胸膛内那个起起伏伏、潮来潮往的气血形态,看它是如何演变成喜怒哀乐等情绪来迷惑人们的?

 

当你喜怒哀乐未发时,仔细观察这气机未发的形态,它是一种微微的动态,细细麻麻的、忽生忽灭的。这种微微的感受,通常并不会使人们感到有烦恼罣碍的存在。身中这种气机的原始形态,了无习气烦恼的攀附,完全符合天赋的自然节度,子思就以「中」这个字来称呼它。

 

这个「中」的气机形态便是一切万物本性的根本,也是万物本性造化的基本形态,万物的造化本质,都是由这种忽生忽灭的气机基本形态所往前推进的。学习内观的第一步,便是要先把这个部分看清楚,也就是喜怒未发之时,身中气机平稳的基本感觉。

 

至于喜怒已发的时候,胸中的气机起伏便会产生一些变化,例如听到一句逆耳话时,胸中发生什么变化?或是看到一个什么不喜欢的画面时,胸中也可能有个变化。这胸中能量的微微一动,就是人们喜怒哀乐等好恶情绪已经在发动了。这时候人们的内心不是充满着贪爱,便是在充满着嗔厌的当下。

 

然而气的真相就只是气,能量的真相就只是能量,何曾有什么贪嗔情緖的意义存在其间呢?因此当胸中的气机在起伏、在改变的时候,若能以着纯净的觉知去观照它,观照那能量原来生灭起伏的实相,不使这简单的气机起伏演变成贪嗔分别等意义,那么这气机虽然正在起伏动荡,依然不会对你形成丝毫的罣碍。

 

因为那只是一股微微的能量在你身中生灭起伏着,就像水在河中自由自在地流动着而已。这时气机虽然正在变动,甚至正在加速,但以这种智慧去观照,却是非常的畅然祥和,了无贪嗔烦恼的意义。这种境界在《中庸》里叫做「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而《金刚经》里则称为「无所住而生其心」。所谓「生其心」就是「发而中节」;所谓「无所住」就是了无贪嗔意义,无二无别。

 

「和」是喜怒已发时,气机能量虽动,但透过观照,依然保持自由畅然起伏的原貌,没有一点好恶夹杂于其间;「中」则是喜怒未发时气机能量细细麻麻、忽生忽灭的宁静常态。比较起来「和」的气血感受比「中」的气血感受较为动态而多变,「中」并不是气机能量都不动,只是较为宁静而已。就是因为中、和这一静一动的气机变化,因而促成周身造化往前推进。

 

万物有了气机造化,生命才往前推进、才得以生生不息,而那造化的自然规则就是万物的「本性」所在。人类也是一样,我们的本性造化正隐藏在这气机变化的动、静之间,巧妙地往前推进。古修行者之所以能炼就佛的金刚法身,也是由显现这天赋的造化本质所造就出来,这正是「性」的尊贵之处,因此佛家有「见性成佛」之说。

 

然而「见性」一直被人们赋于过度神奇的面貌,那是因为检验我们的本性对众生来说并非易事,要了解周身造化更是难上加难,因而这个课题至今已经越说越奇,奇到无可捉摸。但本性是「不可须臾离也」,它分分秒秒都存在你我身中;本性是「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因此明眼的人知道,任何当下返观它必然随时都存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依照它显现出来的征兆,来加以检验的。

 

那么要检验什么呢?就是我们的「情绪」、我们的「喜怒哀乐」!从这个人人所必有的自然现象里,可以照见我们的本性!然而子思所谓的「喜怒哀乐」指的是广泛的各种正面、负面情绪而言的,而不是只限定在这四项的范围。

 

检验情绪未发时,气机比较静的基本感觉,那是一种没有贪嗔罣碍的感觉;也要检验情绪已发时,那能量上不攀附贪嗔痴爱的知见,只是能量流畅地生灭起伏着的感觉。时常静静地看着气机动与静的感觉,只是做这两项观察就可以照见本性的「中和」之道,也就可以得到本性造化的无尽法益了。

 

(注:本文系黄庭禅创办人张庆祥讲师著作《中庸首章释义》之系列连载,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