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庭心学
黄庭心学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777
  • 关注人气:5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庸首章释义》连载7:照见「道」的原则是「慎独」

(2014-12-18 11:09:57)
标签:

孔子

经典

传统文化

国学

儒学

分类: 创办人著作

    「是故君子慎其独也」!什么是「独」?大多数人用“一个人独处时也不会做亏心事”来解释「慎其独」,这样解释虽然容易懂也一直广为大众所接受,但却是一个沦落到往外解释的方式!而《中庸》的「率性之谓道」主要是指内在的修为而非外在的形式,因此这种解释方式恐有违「不可须臾离也」的原则,也违背了心性在内不在外的原则。因此这种解释方式,可能并非子思的第一义。那么「独」这个字还有别的含义吗?有的,在古圣贤的眼中「独」这个字,一直是「不受他物污染的纯净本性」的代名词。

 

例如在《南华经》里有这么一段「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这段话的意思是:连生死的表象都迷惑不了我们时,内心才能像清晨一般的清澈;内心清澈了,才能照见自己与生俱来的纯真本性;本性是超越时空的,因此照见那纯真的本性,便能进入无古无今不生不死的永恒生命了。

 

以上《南华经》里的这个「独」字,若是把它解释为「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便与上下文完全不能连贯了,因此「独」这个字在古人的眼中,有更宽广的含义。

 

曾子在补述《大学》诚意章时也曾提到「君子必慎其独也」这样的句子,而在《大学证释》一书里也有这么一段:「慎独无非戒自欺也,以其「自」也,唯独自知,人不得见而己独见焉,故曰「独」。此妄念一生之时最伤其真,如恶臭好色,常起念于无人之时,无闻之地,妄之所至,无所不为,恶成而气损矣。溯其初,皆缘「独」时一念,凡人之善恶,莫不由于一念,以其属于一念,故曰「独」,谓其正『微』也。」

 

     可见《中庸》、《大学》的「慎其独」以及《南华经》的「朝彻而后见独」,这几个「独」字都是在指每个人身中那个念之初发,或是清真纯一的本性,因为没有后天的情识来污染,只维持其原来的纯真,所以称为「独」。

 

而在实务的返观觉照中,透过慢慢的观察,逐一地厘清,拨开原有的混乱,使之归于原来天赋的本真,就是「见独」了。见独就是照见心性的本真,让本性单独地存在,不使它攀附任何贪嗔的分别情识,只允许它存在单独、纯净的原貌。古代的圣贤君子毕生修持所致力的,正是以此专一纯净的本质为重。也由于这个修持主轴的关系,也才有中华民族「精一执中」的博大文化内涵的存在,而对于本性精一执中的内涵,也正与此处的「慎其独也」不谋而合。

 

只有如上文将这个「独」字往内去解释,才能与上下文连贯,若把「独」字用「一个人独处,外面没有别人」来解释,便与「率性」的前后文连结不起来了。我们要相信,圣贤的逻辑能力是非常强的,他们在写书的时候,绝不会前两句与后两句写得毫无关联,而是用一个主旨贯穿全篇的!就像子思上几句说「可离非道也」,接着马上又说「是故君子慎其独也」,因此这个「独」字,当然指的是前面那个“想离也离不开”的东西才对!

 

因此子思所讲的「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以及这个「独」字,所指的都与这句「可离非道也」有密切关联,都是一剎那也没有办法离开的!圣贤不会像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写个短短的文章,或是读个短短几句话,老是没头没脑,才隔没几句就离开主轴了!

 

而那个「不可须臾离也」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想要知道答案,就必须再回到前文,《中庸》这篇文章开宗明义便已指出「天命之谓性」!那个一剎那都离不开的东西,正是我们的「性」!而我们的性现在在哪里?它此刻正在我们皮肤里面!就算是人死了之后臭皮囊丢掉了,但它依然存在我们的法身里面!它正是我们生命的主轴,生生世世、分分秒秒都与我们同在,连一秒钟都无法离开!

 

但它在身中是如此隐微,如此容易引起混淆,因此很少人能真正认识到它的存在,又更少人能认识到它的纯真。然而每个人却都深深地受到它的控制,它是如此隐微而又如此巨大,因此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性」这个简单的字,自古以来真是不知困死多少英雄好汉!如来佛悟了很久才悟到一句话:「奇哉!奇哉!万物皆具佛性!」连这么聪明的人悟了多久才悟出一个「性」字,可见这个「性」字真是不易体会!

 

在修行的领域中,每个人都以为读过几本讲了「本性」的书就懂本性了,或是以为能够动笔翻译本性的人、能够上台宣讲本性的人,就是懂了本性。但要记得本性不是一个名词而已,本性是一个天然、奇妙的造化规则,谁能启开身中本自天然、不假人为造作的奇妙造化,以着这个造化踏实地走在渐渐成佛的道路上,这才是懂得本性、照见本性的人。

 

既然本性是不管我们当人也好、当鬼也好、当佛也好,一剎那都没办法离开的,可见它现在正在我们身内,只要我们一闭眼返观,它必然存在于当下!不论再聪明的人也好、再笨的人也好,只要一返观,它必然存在,因为我们此刻都拥有自己的本性!

 

那么它到底是什么东西?虽然它无时无刻都在,但一个人开始学习往内观照,若没有明人指点,观照三年五载,还是会一脸茫然的!依然常常纳闷:到底它是什么东西呀?!

 

以前我有一个学生,我叫他闭着眼睛内观,观了一个月,他向我说他观出一个成效来了。我问什么成效,他说在胸膛中观到一只佛的手掌!我说「停留多久?」他说:大概有三分钟,我说:三分钟后呢?,他说:不见了!,我说:可离非道也!

 

所以要不要读圣贤书呢?圣人说「可离非道也」!就算如来佛的佛手进入我们的胸膛又怎么样?他是他,我是我,就像两棵站在一起的树,另一棵树的树枝伸入我的树丛里,那又怎样?他的性还是他的,我的性还是我的,各造化各的,谁也帮不了谁的!

 

我以前对圣贤经典非常的好奇,经书中常说「万法惟心」,说一切的答案通通都在内,到底是内在的什么呢?我感到好奇,看着书中一些返观觉照、回光返照的句子,便自己开始揣摩内观。

 

我闭上眼睛就开始观照自己,就像大多数人一样不知道要观什么,但我非常用力地观照。起初我想象是不是观一阵子会发现超能力,会变透视眼、还是会看见几世前的我?或许有一天会看见我的肝我的肺?还是变成可以隔空发功?或是会不会看见几只鬼真是吓死人!

 

我毫无目标,只是闭着眼在里面一直揣摩、想象,我很好奇,但我不知道要找什么东西!而后看到子思这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之后又再看到《中庸》的一句「虽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拜这两句话之赐,此后我才有机会开始大幅地修正那些怪力乱神的观照方向,往正确的心性之路前进!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太感谢子思的指引了!少了这两句话,迷昧的众生真是不知何去何从才好!

 

那么到底什么东西是现在就存在,且不管以前还是以后,你我一秒钟都离不开的呢?这个事情真的是要仔细地想想,因为会离开你的东西,即使你在这上面有所成就也不能永远属于你的!现在就让我们看看子思接下来怎么说吧。

 

到底往内观照时要以什么为观照的主轴?在考虑要怎么落笔来描述这个隐微难察的东西时,子思心里在想:若把这个往内观照的学问讲得太细微,便会让众生不容易观察,也会让众生望而生却!若是把它讲得太浅,又怕众生小看这个性理心法。到底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众生容易体悟这个幽深的「性」与「道」,而又不会觉得太难而退却?

 

就像很多人会问,你说性是一种自身的造化规则,那我应该可以在返观觉照的时侯,能够明白、看到我的造化规则是怎么回事?如果要这样才能做学问,那这个学问还做得来吗?对的,如果要这样才能做这个学问,那就算是天下第一等聪明的人也做不来的,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

 

然而众生可以用一些比较具体而简单的方式,使我们可以体验它的存在,也可以获得它为我们所带来的好处。这道理就好像我们想买一部最精密的凯迪拉克汽车一样,你大可不必去研究这部精密汽车的每一个零件,也不必知道它每一个设计的复杂构造与原理;你也大可不必把自己弄得像个设计汽车的工程师一样聪明,事实上这部精密的汽车每个愚夫愚妇都能轻松驾驭的!只要知道加什么油、知道怎么开它,它就能为你带来莫大的好处了!

 

圆满我们的本性,就如享受奇妙本性带给我们的好处一样的简单,我们不需要练就了像透视,或有什么洞澈三世因果的超能力,或有什么法术之类的能力,不需要的!子思在《中庸》里面说:「虽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这个学问是愚夫愚妇都可以深入的!因为老天爷在造你的时候,已经在你的本性中,设计了一切的奥妙!你丝毫不必担心你会遗漏了什么!

 

众生是如此的愚昧,而「性」是如此的隐微而精密,但要圆满你的性,显现你的性,根据老天爷的设计,你只要懂得去检验一些简单明白的东西就可以做到了。而那简单明白的东西是什么呢?这个重点就在下面这句话……

 

 (注:本文系黄庭禅创办人张庆祥讲师著作《中庸首章释义》之系列连载,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