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中国人的脊梁——中华禅探源(三)

标签:
国学孔子儒家中国传统文化哲学 |
分类: 创办人著作 |
惟精惟一:
此处两个「惟」是“唯有”的意思。「精」是没有杂质,「一」是没有分别。透过返观觉照,渐渐使心中没有杂质,没有分别,唯有精一的实相,这就是惟精惟一。那么「精一的实相」最后剩下什么呢?就是剩下心的本质。而心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就是一股清真浩然的气而已!
为什么心讲到最后是一股气呢?这点解释起来有点麻烦,但我还是得勉强说明。回想一下,每当你内心的情绪动荡时,当你觉得心浮气躁时,胸中是不是都有一股能量在激荡着呢?你有没有发现,胸中的气一动就心浮气躁,胸中的气一静就得到安宁。如果你的体验也是这样的话,那么不就证明情绪是一股气所组成的吗!再说得更简单一点,你的心就是气所组成的,因为心动就是气在动荡的缘故,心静就是气正处于平静的缘故。
然而从理智上来说,气在胸中不论是动、是静,都本无好坏的意义,因为能量毕竟只是能量嘛,就像天上的云、地上的水,爱怎么飘、怎么流都自在,有什么好烦恼的呢?然而每当人们胸中的能量开始飘荡时,他们总是无法像太虚一样,静静看着它自由的漂荡流动,反而在它起伏变化时,会加上贪嗔痴爱等分别知见,甚至恨不得马上把那股气血去掉之后才能安宁。这种对气血分别取舍的知见,既不「精」,也不「一」,毫无能量的实相可言,因而使自己身陷烦恼罣碍里面,这种在胸中能量上分别取舍的知见,就是人们深深被情绪所苦的真正原因。
因此解脱情绪困扰的究竟办法是,每当你发现情绪能量已在胸中悄悄升起时,要即刻反观胸中气机变化的实相,“不把能量当情绪看,只把情绪当能量看。”此刻胸中的能量若能不代表情绪,回到它本无意义的精一本质,那么不论它在胸中怎么动荡,你都可以轻松面对而不升起烦恼的。这便是古圣先贤教导人们,靠着精一实相就可以在情绪当下即刻解脱出来的妙法。
这妙法总隐藏在对「气」不分别取舍的本质里面,隐藏在对气的精一实相里面,它是本来所具有的,因此这种安宁不必思维上的逻辑解释,也不假任何外求而得,更不须要任何课程的技术而得,它是从显现内心本质的精一而得。这种源自本质安宁的学问就叫「禅」。
允执厥中:
「允」是信实、稳当、完全自然的意思。这个允字若加个口字旁,就是小孩子吸吮母奶的“吮”字,引申为追随着一个根本不要离开的意思。「执」是握好、别让它失去的意思。「允执」是很自然的稳稳握持着,须臾不离心性精一实相的根本,无一毫勉强中断之意。
「厥」字若加个草字头的话,就是蕨类的蕨。在原始的荒野你会看到很多的蕨类,它是一种上古到现在风貌一直都没什么改变的植物,因此这个厥字可以引申为最原始、最本来的意思。说穿了就是在影射我们的本心本性。
「中」这个字有好几层的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内在的中,就是要懂得往身中去观照,而不是一直往外看。第二层意思是位置上的中,在身体最核心、最中央的地方。它是在两乳之正中,也是在上丹田和下丹田的正中,道家称它为中丹田;佛家称它为心轮;儒家称它为心地、方寸;最远古的先哲称它为黄庭。一般人常说胸口有个八卦,就是指这个人心及道心互变的所在,而这也正是河图中黄一点在人身的地方。第三层意思是心法的中,也就是指不偏不倚的心、不贪不嗔、不分别取舍的心、活泼自然、恰到好处的心。
「厥中」就是最本来的心、最不偏不倚的心、最不贪不嗔的心、最自在天然的心、最至善实相的心。「允执厥中」就是时时保持着黄庭方寸之地的实相,不论外在环境多么颠沛造次,不论胸中气血多么动荡起伏,都能秉着对气血不分别取舍的正见,还给能量清真的实相与自在流动的空间,不对它有一点好恶分别,那么当下就能获得安宁。能时时允执这样的心,护持这样清真的本质,就叫做「允执厥中」。
想想这真是件了不起的事,在科技如此昌明的时代都还不能验证的事,古圣先贤在那么久远的世代之前,就已经提倡了如此正本清源的学问,不仅点出了人心道心的明确位置,还教导我们如何从中解脱出来的道理,这实在是件了不起的成就!返观今日世界的人心危机四伏,正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时候,要救正这样的世界动乱,也只有老祖宗「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学问,才能导正这个艰危的局面。因此我深信,这个博大精深的古中华文化,必定在全球人类的眼前再度崛起!
(但这个如此究竟的学问却有个缺点,那就是稍微深了点!人们听完之后总是如堕五里雾一般,摸不着头绪,这是常有的现象。因为这心法是一种感觉,当你还没体验到内心起伏的位置在哪儿?没有体验到情绪发动时黄庭里的一团气如何捆绑你?没有体验到情绪来袭时如何把它看作是无意义的云水能量?你有这么多问题未曾亲自在身中练习体验,当然会有很深的怀疑,这在所难免的。也正因为这些艰深的障碍,不仅困倒无数学禅的人,也使得这门绝学难以快速的流传。)
(待续)
黄庭禅网站:http://www.htz.org.cn/
更多资讯,欢迎关注黄庭禅微信公众号:neixinchan。
直指人心,清净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