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中国人的脊梁——中华禅探源(二)

标签:
道统国学儒家中国传统文化孔子 |
分类: 创办人著作 |
中华禅道统第一段主干:尧、舜、禹
有关道统性理心法传承之说,最早见于经传者,乃是出现在尚书大禹谟里面,一段叙述帝舜禅让给禹的对话:「帝曰:来禹…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译:「帝舜说:来吧禹,道统天命传承的次序已经降临在你的身上,你终于要晋升帝座了。而你所要传承的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的心法。」
在禅让天下的重要时刻,帝舜用这段话向禹说明两件重要的事,第一是道统天命的继承已降临到大禹的身上;第二是继承道统的人,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带领人们,去实践「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的心法,也就是传承地道中国式的「禅法」。为什么我说尧舜的禅让是在传承一个中国式的禅法呢?各位看看「禅让」的「禅」字,不就正是「禅法」的禅字吗?而「让」正是传承的意思。为什么让天下要叫做「禅让」呢?这正可证明,让天下时真正所传承的内涵,是一个足以定静人心的伟大禅法,而不只是让天下的土地而已。若仅仅只是让一块土地,就不能适合称为「禅让」了!如此说来,在达摩以前的中国,有没有一个地道属于中国的「禅」及「心法」存在呢?当然有的!现在我暂且称它为「中华禅」吧!
这个中华禅的心法传承,从最早有记载可验证的十六字心法来说,还早于儒释道的心法一千多年。这十六字心法有多重要呢?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的一段话,最能表现出这十六个字的重要性了:「夫尧、舜、禹,天下之大圣也。以天下相传,天下之大事也。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际,叮宁告戒,不过如此(十六字心法)。则天下之理,岂有以加于此哉?」因此,世上再也没有比这十六字心法更大、更究竟的事了,它可以说是我大中华圣圣渊渊传承心性修持的总纲领,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的总纲领。凡我中华儿女,以及全天下追寻心灵修持的人,对这十六字心法的内涵是不容小觑的!
现在我要花一些篇幅大略解释这十六字心法,但由于这心法必须得在自己身上去感觉才能有一点真实见地,实在不是言语足以表达的。然而理不说不明,各位姑且听之: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有非常、唯有、维系等意思。此处两个「惟」字是“非常”的意思。心有人心、道心之变,人心是烦恼不安的心,道心是清静自在的心。人心是非常危殆顽固极难破除的;而道心是非常隐微脆弱极难建立的。这两个心其实是同一个心,只是「识」与「智」的转变而已。他们常在方寸之间角力着,若不去找到一个将人心转变为道心的办法,最后人心只有危者愈危,而道心只有微者愈微了!
这个转人心成道心的工夫听起来似乎不难,但要认清「人心」与「道心」在身中变化的真相,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这之前,你必需先在自身中感受到「内心」的确切位置,看出人心与道心的转换发生在身中的什么地方?看出内心的那股冲动是什么组成等等,才能得到正确的入手。否则想要修人心返道心,想要转识成智的课题,便都要沦为空谈。这内心的位置是那么的重要,因此佛家有「直指人心」的教义。
但要探究以上这几个问题,实在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这内心的位置到目前为止,科学界还无法验证。这就像有时你的内心充满着爱,但科学数据却无法检验出你的心中正怀着爱是一样的。因此这内心的真相,若非在自身中经过长期的反观觉察,终其一生都无法清楚明白的。所以舜在禅让天下时特别提醒禹,想要允执厥中,得先要在自身上认清「人心」及「道心」的位置及其一切变化的样貌才行。而突破这个难题,正是要深入中华禅的首要工作。(有关人心究竟在何处,请上黄庭禅官网http://www.htz.org.tw下载「失落的内心」一文参考便能明白。)
(待续)
黄庭禅网站:http://www.htz.org.cn/
更多资讯,欢迎关注黄庭禅微信公众号:neixinchan。
直指人心,清净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