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的冬天快到了
(2013-12-22 11:15:29)看到这个题目,也许有朋友会问:你前两天还说“一二线城市房价存在较大上涨压力”,今天怎么又转而看空了?
一点都不矛盾。正是因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这一重大转折,所以房地产商的冬天要来了,而且这个冬天比较漫长。现在才“霜降”,还有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在后面等着呢。过两年,被兼并的、跑路的、跳楼的,各种各样的新闻会逐步涌现。
中国房地产市场2013年发生了怎样的转折?一言以蔽之,除了三四十个中心城市之外,绝大部分地方的市场基本饱和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根据第六次(2010)人口普查等数据的推算,到2010年全中国城镇住房存量是179亿平方米,2.2亿套,按照2010年城镇常住家庭来算,达到了户均1.02套。
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推算结果是这样的,到2010年全国城镇住宅存量是203亿平米,大概有2.1亿套,折合每个城镇家庭1套,人均建筑面积31平米;乡村住宅存量210亿平米,住宅2.4亿套,人均住宅面积31.7平米。
上述数据都是2010年的,现在又过了三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这三年中新增的住宅竣工面积超过22亿平米,销售面积接近30亿平米。也就是说,全国城镇人口的人均居住面积又增加了超过4平米,达到了约35平米。而目前正在施工中的住宅面积,还有40多亿平米!
这些数字只反映了合法建筑,也就是商品房住宅、保障房和集资房,没有包括小产权房和违法建筑。后面这两种房子,在经济发达地区大量存在,而且如野草一般生长。比如在深圳,违法建筑总量大约是合法建筑总量的1.5倍,2010年官方公布的普查数字,全市有35.7万栋违法建筑,面积接近4亿平方米,用地面积131平方公里,大概占了深圳生态保护线之外面积的13%!目前深圳实际生活人口超过1800万,在建立特区之后的33年中,平均每年涌入深圳并留下生活的人口达55万,相当于每年搬来一个中小城市!如果没有这些违法建筑,可想而知,深圳的房价会上涨到什么程度!
从深圳这个极端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想见,全国范围内,这些年到底新增了多少住宅。即便全国的小产房和违法建筑只相当于合法建筑的30%,城镇人口实际的户均住房套数也达到了1.45套,人均约46平米!
但是这些住房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绝大多数三、四线城市,如果将来没有特殊的发展机遇,住房基本上饱和了。比如中西部很多县城,大量的房子卖给了县里的农民,以及外出打工的人,这里面相当多的人,最终根本不可能到县城生活,因为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他们至少能去地级市,有的还可以去省城,这些房子很多会空置,它们最终连出租的机会都没有。当房产税开征的时候,这些无人居住、难以出租的房子会如何呢?
但是中心城市就不同了。即便是目前市场已经饱和,但是长远看,它们吸纳外来人口的能力强。一旦这些地方房地产出了问题,生活在这些城市里的官员有能力出台政策,为自己的城市“保驾护航”。比如省会城市,真到泡沫破裂的时候,放松限购或者出台购房入户政策,一下子就把县城和地级市的购房需求抢走了。
2013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最大的变局,就是从开发商到投资者,都开始撤离三四线城市,重返一二线城市。而且,随着全国性的购房需求从2000多个大小城市,一下子集中到三四十个中心城市,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压力非常大。
这个变局还意味着,开发商在三四线城市开发楼盘,风险变得非常大,利润会越来越薄。但不是所有的开发商都有能力转战一二线城市的,因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基本上被行政权力分割成一个个区域市场。只有万科、保利、万达这种超级开发商,才有能力在不同城市之间纵横捭阖。而中小开发商,基本上都是依附于地方权力找饭吃的企业,离开自己势力范围,根本谈不上竞争力。
所以开发商的淘汰赛开始了。全国上万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大部分会在未来5年间被淘汰出局。早转型,早退出,早超生。那些逆潮流而动的中小开发商,最终的结局有两种:好的被收购兼并,差的只能“跑路”或者跳楼。市场是残酷的,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现在开始进入“让他们还”的时间段了。
其实大开发商也不好玩了,尤其是股票上市、财务公开的开发商。市场变小了,要维持每年庞大的销售额会越来越困难,维持利润就更难,上市房企的利润一旦变脸,投资者和银行也会跟着变脸。一些扩张过快的大开发商,也许会“突然死亡”,到时候速度之快将让大家目瞪口呆。
其实资本市场已经反映出对房企的不信任。A股市场早就停止了房地产企业IPO,它们只能去香港。最近两年,中小房地产商在香港股票发行价平均只有5倍市盈率,今年上市的当代置业发行市盈率只有3.8倍。而且绝大部分中小房地产企业,在香港上市的时候出现了“市值缩水到净资产六成左右”的现象。也就是说,它们不但被贱卖了,而且非常非常贱。而在2007年,“内房股”在香港的发行市盈率可以达到15倍左右。
至于A股市场上的房地产股票,近期也维持弱势,跟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出现背离。归根结底,是因为投资者越来越明白,这些企业更广阔的舞台----三四线城市的市场正在萎缩,而且将长期萎缩。
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如果环境好,我是说通过改革,行政权力真的能退出市场,那房地产企业将进入优胜劣汰期。如果不是这样,反而会出现“有关系的企业”淘汰“好企业”的现象,因为未来房地产商的利润,可能主要来自旧城改造,而这是政府管控最强的一块市场。所以,我估计万科地产老大的桂冠失去是必然的,弄不好5年之后连前三都不是。但抱权力粗腿的企业呢,则有可能面对深不可测的政治风险,随时game over。
(“天天说钱”是一个原创财经评论的发布平台,其微信公众订阅号免费为你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你可以在“微信--通讯录--订阅号”里,通过点击右上角加号,搜索“天天说钱”,然后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