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面杀手的灯下小思11 二月随笔
(2016-02-26 15:50:47)分类: 夜灯下的思维碎片 |
二月份马上就要过去了。过年期间看了锐贝儿和陈绍霞的系列文章,感觉有必要了解一下过往证券业的历史,毕竟任何一家企业上市,都不是处于真空中,或多或少会受到市场风格的影响。多了解过往的证券史,目的不是利用市场,而是当市场抽风时,能够避免被其所伤。按此思路开始查看美国证券史的一些帖子,也在看《喧哗与骚动 新中国股市二十年》,不过才翻了一小部分,有不少点子,但还没形成体系,也可能永远也形不成体系。
在企业分析方面,年前看完南方泵业,梳理了企业价值分析框架,过年期间梳理了银行业的投资思路。一段时间沉淀之后,觉得对企业的价值创造源泉有了更深一点的理解,所以写了《大圣开店记》。之后试着看费雪的《怎样选择成长股》,我发现这书也没什么新意,该说的,在《股市进阶之道》都已经说了,大道理懂,关键是如何把握度的问题。于是转而看彼得林奇的《战胜华尔街》,看中的是书中的案例,认真地看了美体小铺、超级剪、房地产等,发现也没什么提高,因为书中的案例说得并不细,现在我需要的不是泛泛而谈,而应该是实打实的案例。经网友提醒,可能我应该多去看看A股那些目前已经证明是伟大的公司的发展历程,这也许是条捷径,三月份往这方面试试。花了两周时间看了一下克明面业,这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自己分析的企业,脱离了《案例集》,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同,毕竟之前我的分析都是自己分析,再找《案例集》去对的。
记得林奇介绍美体小铺时,认为其增长率可达到30%,但当时40倍的市盈率他觉得有点高了。越是多看几家企业,就越是觉得A股市场的不可思议,越是觉得目前风险很大。我认为,现在要买小盘股的,必须是纯粹的趋势交易者,否则大概率体无完肤,此处略去一万字。
下面说说企业分析的一些体会。
在此之前,我更关心的是企业的净利润或营收的增长,但我现在发现,这些指标很片面。尽管净利润和营收,是最贴近企业价值创造源泉的指标,但毕竟它们只是期间指标。企业的价值是一个长期的概念,虽然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立足当下也是一种处理方式,但光凭净利润和营收来判断一个企业,也是十分不靠谱的,甚至得出的结论可能南辕北辙。
就比如刚看完的克明面业,净利润大幅增长,但却和其先市场后利润的策略相违背。而这种净利润增长,一来是原材料价格下降(但其长期趋势却是上升的),二来是政府补助(这事不常有),三是去年负增长,基数不大。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必须有能力分辨出增长的质量,或者说,要处理好长期和短期的关系。一般来说,由原材料价格下降引起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虽然短期来看报表会比较好看,但只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噪声,这种增长的含金量是很低的。基本上很少企业能控制原材料价格,而原材料价格往往从长期看是上涨的,所以看到原材料价格的下行,不能太过高兴。反而,原材料价格上升,相信对整个行业都会有影响的,而其中的龙头企业恰好利用这一机会打跨低级竞争者,所以,必须辩证来看。总地来说,我的处理思路是,对于原材料价格引起的暂时波动,如果有利于企业的,我不会加分;如果不利于企业的,反而可能以较低价格买入。当然,这是对于原材料价格相对稳定的行业来说,如果是大起大落的那一种另当别论。举原材料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在企业分析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滤去短期的,非实质性的噪声,同时紧紧抓住“企业价值创造源泉”这一核心,只有触及这一核心的信息,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
另一个是体会是关于逻辑整合。人无完人,企业也不可能完全没有瑕疵。往往规模小的没有竞争优势,有竞争优势的由于规模大了却会有天花板。所以,这就像给你一套积木,有些是好的,有些已经烂掉了,企业分析的关键,不是证明这套积木是好是坏,也不止是把好坏分门别类,而是要看看把坏的拿掉之后,用好的那一部分能不能堆起一个好看的图案。
以美体小铺为例,相比日化巨头,它并没有竞争优势,所以如果它的产品定位是高端的话,那肯定死翘翘。而如果定位低端,又做不大。而这家企业恰好定位于中端,由于它有一定的知名度,而日化巨头的中端产品不可能便宜,这样就既避开了日化巨头的阻击,又避免了低毛利的恶性竞争。再往下看,如果定位低端,就势必依靠大幅扩张来盈利,而对于零售业来说,大幅扩张风险是很大的,特别是对于低毛利企业来说。正是由于定位中端,所以它对扩张的压力就相对小一些,这又与其采用加盟店的扩张方式相吻合。试问,如果是定位低端,还采用加盟店的方式,还肯定是不匹配的。可看出,美体小铺并非完美,相对它有不少短板,可是,它的经营思路,既避开了短板,又发挥了自身的优势,整个经营思路是一脉相承的,这才构成看好的理由。
再看看克明面业。挂面行业的趋势是产品升级,所以定位中高端是正确的。而定位中高端,就要依靠品牌和品质。品牌方面,公司在商超渠道的占有率稳居第一同时甩开第二名一条街,品质方面,好多人吃了都说好,还能说出好在哪里。这整个策略就是一脉相承,完美。可惜
是,从数据上却有点瑕疵,表现在代表高端的强力面在基数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其增长率还不如代表低端的如意面的增长率。这就是策略和数据方面的不匹配,足以让人对该企业产生怀疑。
这也就涉及到对待财报的态度。还是以克明为例,看到以市场换利润的策略,那就应该看到营收大幅增长的;定位中高端,那就应该看到中高端营收占比逐年增大,可惜没有。先有思路,再去找数据核对,这是财报最大的作用,而不应该本末倒置,光看了个净利润大幅增长就欢天喜地。
感觉一个月看一家企业,精力上还是分配得来的,不知能够坚持多久,反正看一家是一家,权当能力提高也好。短期内还是以低估、指数化交易为主,企业分析就当爱好吧,虽然这一爱好真不如吃喝玩乐让人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