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市场终于露出了獠牙。

 

尽管慎之又慎,选择了在熊市中大概率有好表现的医药股,且在估值上已经处于历史极端低位,昆药集团依然让我亏损了12%。据说这只股是雪球大V股,也不知是哪个大V推荐的,总之已经有人被嘲笑了。除了恒生ETF外,昆药集团是我的第一重仓股,在未下跌之前仓位达到16%,如此重仓自然是对我今年的业绩造成重大影响,但我并没动摇。

 

往近的讲,2015年我买恒生ETF时,市场对整个香港经济充满了负面新闻,香港经济没落这个观点,我至今仍是认同的。但那又如何呢?当恒生指数估值到了极值,弹簧压久了自然会释放。再看看也是2016年买的华宝油气,我已经是在很低的低点买入了,但买入之后我还能再接三档,直到石油都比水便宜了,仍然有人拿着页岩油改革说事。

 

 

记得偶初三第一学期的第一次考试,我考了个60几分。我记得当时发试卷的同学把试卷递给我,还调侃地说:你这么搞的?呵呵呵,那一次考试,考的全是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然后我有一个公式背错了,结果就错了很多。你要知道,这并不是什么大事情,虽然说背错公式并没有什么可炫耀的,但因为背错一个公式突然得到一次低分,就断开一个学生开始走下坡路,那是不对的。

昆药周五发布了年报,真是令人无语啊。营收增长乏力,销售费用急增。先不要去分析其原因,光是这两个结论,根本上就把一个企业判了死刑。这一次,我们不能再像东阿阿胶那样,把存货激增当作好事。因为至今我没有确切证据去证明这种反常的财报有合理之处。

这一份年报,关键点一个是营收,一个是销售费用。从营收来说,正常销售费用激增对应的应该就是营收激增,可是这次反常得反。2014年四个季度销售费用分别为:1.86亿,1.66亿,1.84

董小姐在采访中无奈地说,为什么总见绵上添花而不见雪中送炭。

昆药集团也处在如此的尴尬中。

首先,昆药集团处在一个前途比较好的行业中,我们不要求这个行业像前年互联网金融那样大热,当然我也不相信公司标榜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但至少处在医药行业中,治的是大病、慢性病,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个夕阳行业吧。

目前我能找到的利空是:

1. 整个医药行业处于医保控费中,这一点倒是无可反驳,不过如果这也是理由,那么整个医药行业都不能买了,对吧

2. 血塞通水针剂由于当前产能限制,导致发货量减少,预计四季度可恢复。

 

本篇本来是想上周末写的,无奈当时只想写扬农,却发现没有太多内容哈拉,单独一篇太矫情,就没写了。这次连同阿胶、科伦合在一起写,算是对持股的一些心得。

不如意事有八九,去年我真的是运气背到家,今年算是转运了不少。上周我看到扬农大涨两天,立马抛空,当天它如期回落后全部接回。奇怪的是,网友也没对我这种墙头草提出太多批评,估计是知道我脾气不好,说坏话有被拉黑的风险所以没吭声吧。今天我如法炮制,60元抛了一半阿胶,可惜这次没那么爽,抛了之后还涨了不少。

我之所以这么干,可不是毫无根据的做T。根据我入市这么多年的经验,我买的股票是不可能气势如虹的,所以如果有大涨,则有很大的概率回落,我只不过是做大概率的决策而已。杨农我抛得比较坚决,一来是之前一天涨停了,第二天还涨了六个点;二来是因为我的仓位很少,其实接不接回来影响并不大,所以没有什么顾忌。阿胶则不一样,由于上上个月我出了一笔资金,而且这笔资金短期内回补不了,这样导致了原有持仓的占比比之前要大。具体而言,阿胶在我

进入互金行业已经近两个月了,这两个月,我使出了洪荒之力,鬼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现在基本熟悉了新行业的节奏,也相对从容一些了,才有一点时间上网哈拉哈拉。

 

世界是浮躁的,互金行业尤甚。前年去年,互金还是众人口中的香饽饽,很多企业言必称互联网+,才一年时间,就完全变了样。现在大家闻互金色变,连我们老大都说,我们要改名,把好不容易才争取到的公司名称中的“互联网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去掉,我也是醉了。这就是实业和投资的不同。一年前,我看着互金股票风生水起,深知这事不靠谱,从不敢越雷池一步,结果却错失一次发财的机会。而现在,行业形势渐明,我也找到一家自己认为靠谱的过去工作,但与互金相关的股票早就是黄花菜了。

 

投资不同于做学问,不是你学会了分析框架,洋洋洒洒从头写到尾,然后就能成功,这从互金的实业和股票的严重不同步可以看出来。学会了分析框架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通过分析框架抓住最关键的那个点。

201268日,中国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资本办法》),这一份办法对银行业有多少影响不好说,但对与其相关的人来说,却是充满爱与恨。从银行从业人员的角度来看,做大数据的人短暂地得到了重视。在此之前,比如2007年我本科毕业找工作的时候,那个时候读数学的,就是就业难的代名词;2009年研究生毕业时,连招个理财经理都要求要有理科,特别是数学背景。这段时间,行业对于大数据的理解还是非常肤浅,大量做大数据的人才实际上并不受到待见。就比如说我吧,怎么说也是名牌大学名牌专业的研究生,人家招我去做综合员。啥叫综合员呢,就是开会前帮忙订会议室,调试设备,打印资料,会中给调茶倒水,会后做会议纪要的人。我记得有一次领导让我写部门总结,我花了很大的心血写了一篇连我自己都满意的(注意我可不是文科生),领导没怎么修改就通过了。我追问领导说,以后有没有哪些地方要注意,领导回答我说,这个工作不是很

【注:本次分析的股票,之前我已经转载过写得很好的详细介绍,就不再详述了,主要讲讲我自己的观点】


古人云,无限风光在险峰。高考大家往往关注单科状元,但其实有大把童鞋单科无亮点总分却挺高;企业大家希望找到令人眼前一亮的,但本次要分析的昆药集团各方面却平平。

 

这是一家老企业了,N久前就上市,长期以来业绩还不错,连年增长,光凭这一点,就足以秒杀大部分A股企业了,所以它的股价也是连年爬升。但偶早已过了懵懂时期,业绩增长带动股价上涨,这是童话世界才有的浪漫。现实是,我买啥啥不涨,不买就涨了。这不,我刚要下手,它就结束了长期的墨迹,大涨两日,仿佛在向我挑衅。

 

这家企业所在的行业并不出彩,但也很不错。不同于阿胶那种驴皮会不会消亡,科伦那样大输液人人喝打,扬农化工那种农业股(还做有毒性的农药

八月份一下子就过去了。手头上的几只股票,都拿了一段时间,渐渐也比较熟悉。的确,只要有买,即使是像扬农化工那样只是一点点,也会不自觉地天天关注;而另外几只之前关注得挺多,但没有买入,渐渐就没概念了。


作为一名业余投资者,不可苛求自己去发掘股票(当然有精力更好),以前我采取的是盯住大V的做法,其实这一方法并没有太大问题。但这一方法,只能是作为一种策略,我的意思是,不是方法不好,而是要有自己的主心骨。就好像我本人就是个价值派而非成长派,所以即使有那么多成长派在过去几年大放异彩,我其实也没跟他们买;而去年股灾,虽说好几名大V都认定只是较大调整,但其实也有不少早就逃走的,只是我选择性失聪,说到底还是自己不想逃。

 

经过“短暂”的休息,偶也差不多要重新出发了。虽然说没有太多时间看企业、看股票了,但以后我可以有很多机会接触和分析企业。遗憾的是,本来愿意带我的师傅最终还是没有机会能带我,就这样吧。

看了古越龙山的半年报,感觉不是很好。先说说之前买古越龙山的逻辑吧。一个是提价,一个是管理层改变现状的决心。如果这两个因素能够顺利传导,那么管理层的决心会导致销售费用大增,同时带来销售额的大增;而销售额和产品价格的上升,最终在报表端应该表现为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同时大增,但营业收入增幅大于营业成本增幅,毛利率上升。

根据半年报,销售费用大增31.98%,营业收入增长21.92%,但营业成本的增幅竟大于营业收入的增幅,导致毛利率下降。对于营业成本的增幅,半年报解释是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升。

我查了一下资料,原材料和人力成本确实是逐年上升的,而且这个理由刚好被古越拿来解释为什么提价。但是,毛利率已经连续降了三年了,本来已经是比较低了,加上提价,反转

对券商股的认识,始自小小辛巴的《银河舰队》。安利一下,这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虽然说世事如棋局局新,但里边的很多观点都值得借鉴。从这篇文章中,我得知券商股大起大落,熊市拿着会死人,牛市拿着会高兴死人。在2014年券商股井喷时,我还处于研究百箭穿杨中,拿着光大证券,好像只有5%仓位,然后一大涨我就卖掉一半,所以其实只是喝了点汤。到了2015年死守券商,那叫一个苦啊,当时的想法是国泰君安要上市,在上市之前一定会炒高类股以更好圈钱,结果发现原来只是我个人的意淫而已。

 

不过在此过程中有一个小插曲,就是上一轮牛市高呼券商的洪榕。我记得他做过一个研究,具体忘记了,他的忠实粉丝看能不能找到他的原话,我记得大意是说,上轮熊市中,其实券商是连年上涨的,只是没有大放异彩(相比当时的茅台和创小板),所以大家关注的不多。

 

以上两段是对券商股的画像。从中我们可得出以下几个结论:一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