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番鬼们的广州生活

(2013-11-07 21:18:56)

番鬼们的广州生活

   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来中国做生意的外国人,都被限定在广州郊区珠江边的一块地方黄埔港居住、经商,不准进城,也不准和除政府指定行商以外的中国人来往,还不准带女人、不准四处乱逛。

   听起来他们似乎过的很悲惨,其实不是。美国旗昌洋行的小伙计亨特十几岁来到中国,待了几十年,从他记录的当时生活来看,外商们不仅精神生活物质生活都不错,而且充满情趣,有不少关系很不错的中国朋友。

   虽然那个年代中国人仍生活在“天朝子民”的自大当中,根本看不起外国人,称他们为“番鬼”,但广州当局对这些番鬼是相当照顾的。商馆附近和外国人经常出入的地方总是有士兵守卫,负责驱散寻衅的中国人,或将迷失方向的“番鬼”送回商馆。东北季风盛行的时候,人烟稠密的城郊常常发生火灾,火灾一旦威胁到外国人居住地,行商便会按照政府的命令,派遣手持武器的苦力,用他们的小艇帮助外国人运账簿银钱。

   外国人商馆前面的广场,是“番鬼”们专用的,周围用栏杆围了起来,供外国人散步之用。不过,这里很长时间里都是一个热闹拥挤的大集市,卖橄榄的、卖花生的、卖糕点的、卖茶水的……各种各样的小贩云集于此。还有唱曲的和变戏法的、修补旧鞋的、返修油纸伞的,以及各种各样的手艺人。番鬼们通常很享受这样的热闹,不过当他们对这种集市感到厌倦时,就通知一下通事,也就是中国翻译,很快,就从街的拐角处冒出手持鞭子的巡役,朝所能碰到的每个人头上、肩上打下去。就像变戏法一样,小贩们立即收拾起他们的货色,一阵风就消失了。

   外国商船曾在广场上开过一次音乐会,请来了真正的乐队。当乐队成员身着红色制服认真演奏时,围拢来许多中国人观看,并大叫“吵闹!”“太难听了!”由于围观人越来越多,乐队只好退回公司商馆。这就是中西音乐的第一次交流。

   每当货船到港的时候,商馆的“番鬼”们会有一阵子忙活,办手续、卸货、登记、贩卖,得忙个把月。忙完之后,全体船员就会迎来他们盼望已久的“游散日”,这一天里,水手们会花掉一个月的工资,因此它也是整个黄埔港的大日子。

   这天早上,船只被弄得整整齐齐,人人都穿得干干净净,有一个人被安排在船上守望,其余的就由船副带领,离开大船,来到被称为“新豆栏”的街上去。这里有一长列中国店铺,都是由“一些十足的歹徒”开的,店里卖的都是迎合水手口味的东西——当然,就是各种烈酒。

   水手们到处都会受到老友般的接待,不过是不是老朋友其实没什么区别。“水手老兄,你好啊?上次航程时我侍候过您。”或者,“我侍候过您两三个航程了。”店主使劲握住水手们的手,然后建议随便吃喝点东西。一眨眼间,各种饭食和酒就上来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推销披巾、帆布鞋、南京布衣服和围巾。在欢乐的气氛中,水手们发现自己身上满是买来的合心意的东西,而手里原来的银元就被铜币取代了。吃饱喝足,老板们和他们一一握手,说着“下次航程再来惠顾”,水手们刚一出门,他们立刻悄悄关上铺门,挂上了栓。

   老板们这样做是有充分原因的,开心的水手们再次走上大街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身体已经开始摇摆。他们越来越频繁地大叫大嚷,抓住中国人的辫子,对停下来看热闹的乡下人献殷勤。当过路人忍不住嘲笑他们时,这些番鬼被激怒了,而人们马上一哄而散。官兵们赶来,防止发生斗殴,番鬼们像君主一样四处乱走,一双双帆布鞋、一块块南京布、一盒盒火绒,就从水手们一捆捆的东西中调出来,掉得满街都是。

   一个小时之内,街上所有的中国店铺就都关门了,中国人也一个都不见。通事们赶来,哄着醉醺醺的番鬼们回船,最后总要动用索具,才能把烂醉如泥的水手们吊回船舱。

   总得来说,外国商人们在广州的贸易生活是很顺畅的,他们不必办理海关手续,进口货的起卸和存放,以及出口货的装船外运,都经由中国通事进行。彼时的中国商人非常诚实,从不会违约。1822年黄埔港发生一起大火,中国行商义盛自己的房子、店铺全部毁于一旦,而他却把外商存在他那里的84匹绉纱抢救出来。

   不准外国人四处游荡和不准女人来的规定其实并未真的被遵守过,亨特他们就常常去被他们称为“河南”的广州城郊玩耍,去中国行商们的家里做客,而有几位美国和英国妇女也曾在商馆住过几日。番妇的到来引起了中国人不少议论,但当局只是四处张贴告示要求她们离开,而她们还是住了半个月才走。

   如果不是鸦片战争,这种日子看起来会一直持续下去。官吏们对行商的勒索在一个可以接受的限度,外商们也学会了给查鸦片的缉私船衙役塞钱。私人对私人的接触中灵活性都不差,只有上升到政府间的对话时,才会暴露出双方的真实差别有多大。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时拾史事”(帐号:historytalking)。想看轻松有趣的历史?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想知道历史中的各种稀奇古怪?关注我就对了。扫一扫二维码也可关注哦。现在你也可以通过Flipboard订阅“时拾史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没文化的圣旨
后一篇:致富信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