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干的不爽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个声音在胸中回荡:“去你妈的,老子不伺候了!”
但我是个理智的人,这声音响了一小会我就会问自己:“你有资格不伺候么?”
是啊,我有资格么?不挣这份钱,我能养活自己吗?能管的起父母家人吗?不要这五斗米,我受得了这份罪吗?
自古至今有很多不伺候的,看不上这争名逐利的浊世,干脆归隐做一个自由人。陶渊明、顾炎武、袁枚……人们一想“不伺候”,就会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好像伺候不伺候无非是自己一个决心的事情,只要舍得下名利,就一切皆简单了。但现实是残酷的,书里给人讲放弃的故事时,从来没讲过放弃之后如何吃饭的问题。
古时候确实有不少“放得下”的人,不过其中有不少都有足够雄厚的经济基础。明末清初有不少不伺候新主子的高士,梁以樟,明亡后隐遁于葭湖。可人家有田数十亩,还有闲钱不断招待“四方之士”;元末明初的倪瓒,放浪形骸,但他“家雄于赀”,自己还有套别墅招待朋友。就算是陶渊明,归隐之初也是很有钱的,有饭吃有酒喝,有仆人替他耕田种地,刚辞官的时候是“僮仆欢迎,稚子侯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后来是因为遇到火灾,家财尽失才因故致贫的。至于四十岁离开官场从此不伺候的袁枚,家里仆役一大堆,厨子好几个,在什么地方吃到好吃的,都要派自己的厨子专门去学做法,这样的家庭条件当然足以支撑他“不伺候”。
当然,并不是说只有富人才可以有气节。没钱也可以,不过气节不是一下子,而是一辈子,你得有足够勇气贯彻始终。汉魏之交的焦先,因为不满当时的政治昏乱,离开名利圈,自己一个人到黄河边搭了所窝棚住了下来。他穷到什么地步呢?炕上没有被褥,连茅草都没有,热天一出汗,整个身子都成了一个泥人。元代的褚志通,不肯跟元的统治者合作,自己归隐到华山。每年到了冬天大雪封山,他的粮食只够吃半个冬天的,为了捱过冬天只好几天才吃一顿饭。陶渊明家失火变穷之后,不仅要自己下地干活,连基本的衣食也难以维持,“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到冬天还穿着葛布单衣,饿极了的时候只好找以前的朋友乞食。这样的清贫,我自忖是忍不了的,所以还不敢真的放弃那五斗米。
关键是,在天朝,放弃不仅仅要冒贫困的风险,还会遇到很多别的难处。《宋史》里提到过一个南岸翁,曾是政府官员,后来厌倦官场,辞官带着两个儿子隐姓埋名住在城外以务农为生。结果儿子挑着自种的水果去城里卖,被恶吏以逃税拘捕,老翁与少子都到县衙求情也无济于事,后来还是因为有人知道他过去的职位,告诉县官,县官才把他们放了。
记得去年有条新闻曾红极一时,说某当年的北大毕业生,同时是某名人的同学,被人发现与妻子儿子一起生活在大山里,与现代生活隔绝,也是因为不愿意伺候当权者才作此选择的。对这样的人我挺佩服,但我自己绝无此勇气。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时拾史事”(帐号:historytalking)。想看轻松有趣的历史?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想知道历史中的各种稀奇古怪?关注我就对了。扫一扫二维码也可关注哦。现在你也可以通过Flipboard订阅“时拾史事”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