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师”王林曾经被各路高官名人热捧,现在被人揭穿之后身败名裂,连他家乡的政府机构都在收集对他的举报,好处理他。
在天朝,这类“大师”特别多。光赖大师们骗人可不公平,没有捧大师的土壤,再大的骗子,也不可能茁壮得起来啊。王林是身败名裂了,那些跟他合影过的高官显贵们呢?不是照样当高官显贵,没准哪天再捧起一个大师来呢。
北宋时有个叫种放的,曾经是两朝“大师”。他据称7岁能文,打小不和小朋友们玩,父亲让他参加科举考试他也不去。父亲去世后就和母亲隐居在终南山,以教书为业,没事时就葛衫幅巾,背着琴坐在磐石上弹。还据说他是陈抟老祖的徒弟,陈抟还赠过他一首诗"滥中有客白髭多,槛外先生识也麽。只少六年年六十,此中阴德莫蹉跎。"——这些“据说”都是怎么传出来的呢?这个问题十分可疑。总之,在宋太宗时,种放的名气就相当大了,很多朝廷命官都与他交往很深,常上终南山和他对饮对弈,以此为风雅之标榜,和现在跟王林合影路数差不多。
宋太宗时期曾有人向太宗推荐过种放,太宗也召见过他。但他实在没说出什么闪光的语言,太宗就赏了他一些钱财送他回去了。到宋真宗时期,真宗本人就好大师、信道术,又久闻种放的名气,就多次召见种放。其实种放仍没说出什么与众不同的东西来,但在真宗听来就觉得处处闪光,种放说一句“明王之治,爱民而已,唯徐而化之”这种废话,真宗也觉得如悦耳梵音。他给了种放很多官职,还经常拉着他畅谈天下大事。
种放以“隐士”得宠,必须得常常维护他的隐士名声。他靠作秀得名,秀就是他的立身之本,他又没什么真本事,万一连范儿都没了,那不就不值钱了?因此他虽然得到很多名利,但隔段时间就要表演一下辞官,要“回归山林”,架子端足了,朝廷给个台阶他就再下来,循环往复好几次。这种表演皇帝很受用,但满朝文武其实都看得明白。有一次种放回山之前,皇帝摆酒给他送行,席间让大家赋诗。龙图学士杜镐就推辞说自己不擅长赋诗,当场吟诵了孔稚珪讽刺假隐士的名作《北山移文》,使与会者都大为开心。
种大师有多假,除了皇上谁都看得明白。他在汴京广置田宅,强买强卖,亲戚族人都借他的势力横行不法,鱼肉百姓。这样的人还标榜“无心尘世的隐士”,实在是个笑话。后来种放再回山,真宗又想召他时,有大臣向真宗进言:“您下诏后,种放一定会借故推辞。如果过一段时间不再下诏,种放又会主动请求朝拜您。”真宗一试果然如此,才终于失去了对种放的兴趣。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时拾史事”(帐号:historytalking)。想看轻松有趣的历史?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想知道历史中的各种稀奇古怪?关注我就对了。扫一扫二维码也可关注哦。现在你也可以通过Flipboard订阅“时拾史事”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