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炳灵寺石窟——西行漫记(23)

标签:
转载 |
从永靖县城去炳灵寺石窟有两条路,一条水路,一条陆路。水路是从刘家峡大坝坐船,沿水库而上,大约50分钟,到达炳灵寺码头。一条是从县城出发,沿山路行驶57公里。两条路各有千秋,有着不同的风景。我们选择了陆 路,路上边玩边拍照,走了大约2个小时。
炳灵寺石窟开凿在黄河北岸积石山大寺沟西侧的峭壁之上。此地是“丝绸之路”陇西段的交通要道,它是取道青海到达流沙(敦煌)的一条通道,也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一条古道,有“丝绸之路”也被称为右南线。这里也是黄河上有名的“临津古渡”。
黄河在这一峡谷地带连续拐了多个大湾,流速比较慢,史载,西秦乞伏氏曾花费三年功夫在附近黄河上架桥,号称“桥高五十丈”,桥大约宋代时被毁。西秦活跃在这一带,曾将沿黄河的多处地方作为国都。
炳灵寺石窟最早开凿的石窟是现在编号的169窟,最早开凿于西晋初年间(公元3世纪),大规模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后又历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等各朝代的不断开凿、营建、修葺、扩建,其间包括吐蕃王朝时期、确斯罗藏族政权时期及其后藏传佛教的长期经营,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具有藏汉两种风格的著名石窟寺。
炳灵寺石窟最早称为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代称龙兴寺,宋代称灵岩寺,明朝永乐年后称炳灵寺,“炳灵”为藏语“仙巴炳灵”的简化,是“千佛”或“十万弥勒佛洲”之意。
炳灵寺石窟的石刻造像,成形于各个时代。走在山间的小路上,你可看到西秦的剽悍雄健、北魏的秀骨清像、北周的珠圆玉润、隋唐的丰满夸张、宋代的求变写实和藏传佛教的诡异多变。这些佛像是佛教观念、信仰、情绪在世间物化的艺术形式,也是开凿人心境的体现。每个石造像既有佛国神奇的宗教气氛,又有现实社会中百姓生活情趣写照。
炳灵寺石窟相对来说比较小众,主要是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来的人并不是很多。走在山谷中木板的小路上,四周万籁俱寂,与佛是如此的亲近,在佛像的注目下,远离尘世,可以静下心来慢慢与不同时代的佛祖交流。
梁园虽好,也有瑕疵。还是要吐槽一下。169窟是炳灵寺石窟中最大的一窟,建在唐代“自然大佛”的上、中部,保留有全国唯一的西秦造像,想上去看一下,需另交300元,想去门口交费,保安说:交给他就行!交完钱,保安放我们进去,上去后,上面还有一保安,大声说:不许拍照!问:为什么?“没有为什么,就是不准拍!”佛国世界,不想和他们争,佛面容慈祥,怎奈人间?心情大坏,匆匆走过,回望大佛,大佛仿佛在说: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