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为深度学习而教》有感
(2022-03-14 14:40:22)
标签:
张海萍工作室 |
分类: 读书心得 |
读《为深度学习而教》有感
石屏县宝秀镇中心小学
花影淡逸萦书简,竹叶扶疏映砚池。一片昏晓读书日,正是人间最乐时。这个寒假,让我们一起交流分享美国作家杰伊.麦克泰和哈维.F.西尔维所著的《为深度学习而教 》一书,这本书围绕大概念的内涵、七种思维技能、具体的操作办法三大方面来进行阐述,看罢此书,让人受益匪浅。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深度学习是基于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批判性地进行学习,是将新知纳入旧知的结构中重新建构,学生需要通过高阶思维技能对内容进行积极的心理操作来获得理解。从分类的角度,高阶思维包含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从分层次的角度,高阶思维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和“比格斯的SOLO分类”为代表。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研究,高阶思维都聚焦于思维品质的提升。如果用布鲁姆的教育目标新分类来看,深度学习就是要最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意识。此时教师的角色将由讲台圣贤转变为从旁指导,教师通过帮助学生运用思维技能处理课堂内容,使学生参与积极的建构,从而促进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二、深度教学困难重重
(一)课堂虚假性学习现象
比如课堂上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当教师发现少数学
生有了答案举起了手,而其他学生意犹未尽的时候,忽然终止讨论,这种蜻蜓点水式的讨论模式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宋代朱熹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而真正的学习分成四个阶段:一是理解,二是记忆,三是应用,四是创造。理解了才能记住,记住了才能应用,反过来,用的次数越多,理解得越透彻,记忆就越深刻。熟能生巧,创造性思维都是在反复的思考中产生的。这也就是我们倡导的“深度学习”,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才能被学生真正记住。
(二)教学目标认识不足
深度学习在教学目标上主要强调以学生知识的掌握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为导向,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理解与把握不到位。叶圣陶老先生说:“不管国文、英文,但凡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而只在内容上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阅读课上,我们语文教师大多重视了文章内容的分析,忽略了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对文中那生动的语言,细致的描写却不引导学生去品味,导致学生语文素养的停步不前,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如果换成“到”、“过”好不好,学生利用“高帽组织图”就能感到“绿” 字有生命力,让人仿佛看到了满眼绿色的江南;再如"狐假虎威"中“狐狸馋得直流口水”与“狐狸馋得流口水”这两个句子,通过省略“直”字后与原句比较,让学生品味出了这个“直”字活现了狐狸的馋相,为课堂增添了浓浓的语文味。
(三)学习方式使用不当
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以及能力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不当的学习方式让我们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如:学习无计划,不会科学利用时间,不求甚解、死记硬背等,对于一些难理解的概念问题,我们可以利用“一项关于……的研究”进行大概念框架的事实整合,也可以利用“概念定义地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收集能够精确定义一个概念的各种信息。
三、如何实现深度学习
(一)教师方面来看
一是教师需要营造宽松、安全的学习环境。学生能够卸下自己的精神防御,慢慢进入学习状态。如教学低年级《一去二三里》时,可以采用“寻宝游戏”,开课时激趣引入,指出本节课的三个任务:识字关、读文关、写字关。在识字环节可以辅以游戏,同桌互认;读文关可以利用情境朗读、伴乐朗读、自由练读;写字关可让学生观察比较后归纳出字的特点及需要注意的笔画,教师进行范写、学生练写。在三个环节中都需要老师在教室里四处走动,并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后形成共识。
二是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比如科学课中上“水的浮力”时,教师手拿乒乓球,旁边放了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此时让学生先对结果做一个预测:乒乓球是下沉还是漂起来?
这种基于预测和假设的引子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如果……那么……”策略能够为产生假设、预测结果和验证想法设计一个简单的流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得留给学生足够思考和回答的时间,否则学生就达不到高效学习。
三是教师要适时进行串联和反刍。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困难和需求,然后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搭建合适的脚手架,会得到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单元的主题是“真情”,学生从阅读课文和习作例文中能构建自己对“真情”的认知,并在“让真情自然流露”这个环节进行语言实践练习。在学生进行习作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心中对“真情”的理解,并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从哪些时刻或者事情中感受到了真情。通过语言交流这个环节,学生能在头脑中逐渐建立写作框架,从而在写作时更加流畅。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从片段写作练起,先用几句话将自己想要写作的内容总结性记录下来,并逐渐对其展开描写,形成作文。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对习作单元的主题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
四是教师要对学生不断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具有学习能力的,他们不仅能掌握老师讲的教学内容,还要能够自己去探索、讨论,甚至产生独特的成果,这才是他们学习最重要的目标。当学生相信自己会学习、会思考、会讨论、会探索的时候,他们的学习才可能深入下去。
(二)学生方面来看
一从学习内容来看,要努力让学生进入“学习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基于这一研究结果来看课堂中的学习,同样适用。一是“舒适区”,最为典型的现象是:课堂上教师一提问,教室里立即“小手如林”,课堂看起来容量很大、互动很多,却缺少学习的思维含量;二是“学习区”,即学生通过努力可以抵达的区域,主要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三是“恐慌区”,即学生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抵达目标,感到忧虑、恐惧,不堪重负。结合课标、教材研制符合当下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学科教师的专业责任与良知所在。
二要让学生经历真实完整的学习历程。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时可以采用“屏幕分区”的思维工具来辅助教学。1.教师先将课堂展示的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版块:(1)金华的双龙洞在哪?(2)双龙洞名字的由来是什么?(3)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4)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2.教师停下来指导学生,让学生思考最重要的内容及可视化的形式进行展示,学生在屏幕分区组织图上画出想法。3.学生进行比较、讨论。4.学生写出自己的思考。5.重复步骤2—4,直至信息块能呈现。这个工具让学生通过图像创作来获得重要概念,这样的学习是高效的。
三要全面建立以倾听关系为基础的课堂生态。对于学科课堂教学,我们习惯于讨论学科内容与学科方法,在倾听方面却做得不够,倾听关系的本质是尊重,所产生的首先是安全、安心、安定的课堂氛围。当然对于教师来说,更应该成为课堂倾听的示范者,教师要多用眼睛和耳朵参与教学。正如日本学者佐藤学所言:要把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装进自己的身体意象。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就是发现教学的可能性。某种程度上,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引领你如何教学。
要让深度学习更好地发生,课堂就要真正慢下来,要学会利用《为深度学习而教——促进学生参与意义建构的思维工具》一书中提供的七种思维技能来为我们服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学习设计,并鼓励学生不断向新的学习发起挑战,学习真正成为师生勇敢走向未知的旅程,而师生会在这个旅途中找到学习和探索的真正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