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火花点亮语文课堂——《为深度学习而教》读书体会
(2022-03-14 14:45:59)
标签:
张海萍工作室 |
分类: 读书心得 |
思维火花点亮语文课堂
——《为深度学习而教》读书体会
石屏县东风小学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这次我读到的教育专著是《为深度学习而教》,它的作者是来自美国的麦克泰和西尔维。读此书之前,我肤浅地认为,教语文就是简简单单地读读、背背、说说、写写,为了让学生顺利地通过考试,拿到高分,我领着学生把一本语文课本翻过来揉过去,考完试后知识点很快就会被学生忘记,教着下册忘了上册,五年级州质量监测时尤为突出。读了此书后,才明白原来这是一种惰性的知识学习——学生对这种知识的获得是表面的,并没有被真正理解。针对这一现象,两位作家提出了为深度学习而教的观点——教会学生自己进行意义建构,把获得理解的能力摆在教学的首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发训练。其中讲到了思维开发训练的七种方法技能。1.概念化2.做笔记和做总结3.比较4.阅读理解5.预测和假设6.可视化和图示表征7.集思广益和移情理解。细细读完此书后,难理解读不懂的地方还有很多,下面我就印象深刻的两点与大家作个交流。
一、深度学习之比较。比较是把几个事物放在一起考虑,分析它们之间相似性和差异性的一项基本的意义建构能力。书中给出了明确的比较策略:先描述,再比较,指导学生详细描述每一项内容,然后在寻找相似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制定出有意义且易于管理的标准;画识别事物异同的组织图和韦恩图,组织图有“高帽组织图”“比较矩阵图”“比较和结论矩阵图”;用“社交圈”的方式鼓励学生把比较思维的方法运用到课堂讨论中去。
读了比较的这些策略后,我想,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其实也是可以用上比较的思维方式进行深度学习。比如在执教六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精读课文《匆匆》和《那个星期天》时,可以用上高帽组织图在表达特点上进行比较。在读懂两篇课文的基础上列出各自的不同点。《匆匆》描写自然万物的循环与日子一去不复返做对比;一连串的问句表达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感慨;比喻拟人修辞的运用,直接写出日子的来去匆匆;首尾呼应的写法,点明日子一去不复返,把情感直接地表达出来,是直接抒情。《那个星期天》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情感,融情于事。通过写跳房子,看云彩走,拨弄蚁穴,翻看画报来表达我等母亲回来时的焦急心情;用内心独白式的心理描写表达情感,融情于人;第五自然段语言和心理交织在一起写,表达等得越来越急,有些不耐烦的心情。这是间接抒情。然后再找出两篇课文的共同点。把心情融入景物中来表达情感,融情于景。《匆匆》第二三自然段借“针尖上的一滴水”“行走的太阳”景物的描写,来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那个星期天》描写环境“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衬托出我越来越沮丧的心情。两篇课文同时用到了间接抒情的方法,都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用这个高帽组织图对两篇课文进行比较后,学生不难发现,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直接抒情要怎么用?间接抒情要怎么用?选择抒情方法时怎样恰到好处?最起码就有了一个方法的把握,为后面的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做好铺垫。
又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写说明文,可以用上比较和结论矩阵图来比较《松鼠》和《鲸》,引导学生制作出比较标准,内容方面(外形特点,生活习性)表达方面(表达方法,语言特点,文体类别)然后依次比较“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它们的面容很清秀,眼睛闪闪发光……”“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一百六十吨重……”“活动范围和时间,行为和食物,搭窝,繁殖后代”“进化,种类,食物,呼吸,睡觉。繁殖后代”“从整体到局部写外形,用上描写的方法”“用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来说明”“形象直观真实”“严谨客观真实”“文艺性说明文”“科普性说明文”比较之后接着让学生总结得出结论:写介绍与动物有关的说明文时,可以从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两大块来取材,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一种说明文体来说明介绍,注意用上恰当的表达方法,说明时要真实,不能歪曲说明的对象。我想,通过比较,学生一定能成为最优秀的学习者和思考着,课本上的知识点就会被学生内化理解,逐步用到习作中去,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一种深度学习。
二、一点困惑——深度学习之概念化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运用。概念化书中在第二章中是这样叙述的,我们要帮助学生自主地积累事实知识来获得更广泛的理解。运用事实、举例、观察和经验来获得对重要概念和概念性关系的理解。重在学生自己去发现。并且提出了概念获得,概念定义地图,一项关于……的研究,整合事实,联系概念等概念发现的途径。换句话说,知识点的学习重在学生思考的过程,重在学生发现的过程,并不仅仅是揭示传授。这也是美式教育历来主张的观点,反观我们的教育,却不是这样的,重传授,重结果,比如1+1=?相信电脑前的许多老师都会和我一样说是2,因为这是这是从幼儿园,小学一级年级就传授了的知识,对了就打钩,错了就打叉,而美国孩子的答案五花八门:等于一,因为一个鸡蛋加一个鸡蛋,碰一下就混为一体了,等于三,因为妈妈加上爸爸等于我们三个人,等于十一,因为十一是由一和一组成的…美国老师还不能说错,还得夸孩子,你真会思考,离标准答案又近了一步。而我们的语文课好像也不是这样的。比如六年级上册古诗《宿建德江》,课后有这样的思考练习:《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一二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直接抒发诗人的羁旅之思,三四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借景衬托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之情。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生活经验,古诗学习的积累,概念整合之下得出这样的理解,应该是对的,编者意图与重学生思考发现的过程是相吻合的。可今年六年级的期末考就出现这样的题:《宿建德江》里,抒发诗人孤寂之情的诗句是哪句。哦豁,写了后两句的都抗上了大叉叉,因为参考答案是前两句。所以,按深度学习之概念化重学生发现思考的过程来,是与期末测查中重结果重揭示是相矛盾的,让人感到迷茫困惑。
《为深度学习而教》,整本书都在教我们怎样训练学生的思维,一下子也难于领会和运用。我今晚的交流也有许多说得不妥的地方,敬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