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为深度学习而教》读后感

(2022-03-14 14:32:49)
标签:

张海萍工作室

分类: 读书心得

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

—《为深度学习而教》读后感

石屏县龙港小学    王蕊

跟随张海萍老师的脚步,这个假期我读了《为深度学习而教》一书,书中有这样几句话:本书的主要目标:促进学生深度和持久的学习,增强其对信息的记忆,引导概念上的理解,并使学生的学习产生新的变化。学生对意义理解的主动行为称为“意义建构”。威金斯认为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激活思维而不是存储思维或培训思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模式中,教师通常会“揭示”概念化的定义和理解,而不是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都要求我们要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可我们平时都只是喊喊口号,并没有真正做到。书中介绍了七种思维技能,都是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都用的到的,可以说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一盏指明灯。读完之后,有还没读明白的,但更多的是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其中,第三章的做笔记和做总结与第七章的可视化和图示表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到思维网图这一部分,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薛法根老师上《跳水》一课的画面,听薛老师上课是一种享受,他的构思,上课的节奏,他的板书,其实也就是薛法根老师的思维导图,他根据他的这个简单的思维导图,将课文娓娓道来,让学生们不单能够学到课本上的知识,还能学到更有许多文学知识,比如小说的特点是一波三折,我们不但要了解作家,更要当作家。我想当薛老师的学生应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他的课听多了,也许学生自然而然也就学会了老师的思维,进而进行自己的思维导图,也就会发现不一样的语文乐趣。上个学期,很幸运地听了一节张海萍老师的作文课,张老师围绕中心将一个字让学生组词扩句,这样其实也是在教学生自己进行思维建构,思维网图、屏幕分区、心灵之窗、词汇可视化等思维技能潜移默化就教给了学生,真是让我记忆犹新。而反观我平时的作文教学,简单分析一下作文目标,给学生一点时间思考,就让他们开始写作,可有时半节课过去了,有的学生还没有开始下笔,其实就是我没有将学生思维打开,没有把目标定位好。学生说和写的过程不是最重要的,思维的过程才是成功的关键,我要向张老师学习。

在上课时,我们总是在课前让学生预习,等到第二天来检查的时候,学生除了标出自然段,圈出了那些生字,把后面的生字部分组了词之外,基本上就什么也没有了。上课时我就按自己的思路不停地发问,想从小学生的回答中检测一下他们的预习情况,可除了认真的、自觉的那三四个同学,其他人都是一问三不知,我觉得很失败。而我上课的时候总是把我写在课本上的那些先讲了,然后让学生再去根据我所讲的去抓重点来记。这样学生仅仅对信息进行逐字抄写,学生无法抓住信息的重点,或是学生无法巩固和理解信息。这样长期下来,老师很累,学生也不会有真正的收获。现在我想,是不是可以把我们第三章的做笔记做总结和第七章的图像表针用在学生的预习上,这样效果会不会更好一点?比如《麻雀》一课,我想到了用一个窗口式笔记,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读了课文以后四个方面的内容做标题,然后又根据标题分别去写从课文中得到的一些信息,这样的话,等我上课的时候可以提前先看一下他们做的窗口式笔记,这样就知道了他们对哪些方面是已经了解了,对哪些方面还不了解,我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又或者《梅兰芳蓄须》一课,我先提出一个问题,你觉得梅兰芳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后用我们书上的“4-2-1总结模式”,让同学们先自己思考,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自己总结,然后再让学生去讨论,最后通过讨论总结出梅兰芳是个不仅热爱艺术,而且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人。

假如现在,如果有人突然问我,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也许我说不出来,但是当我翻看以前的照片,我可能一下子就想起来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人们都知道“一图胜千语”这个道理,那些脑科学研究者也有类似的研究结论。梅迪纳指出,简单的说,输入的信息越形象,就越容易被识别和回忆。书中的屏幕分区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包括那天晚上张巧老师也讲了她在教学时,有让学生画漫画或者画个简单的草图的经验,我一下觉得其实语文也可以学得很有趣,《精卫填海》虽然只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但是如果让学生把这个故事用一个图或者用一幅小漫画把它画出来,是不是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学习语文的趣味性或许就会更强了。而且看着学生画的画再去翻译、体会精卫的精神品质时,学生也许会更积极也更满足吧。还有《观潮》一课,可以再课后让学生用画笔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将钱塘江大潮画出来,之后还可以在班上评一评,谁画的越生动形象,与课文内容也符合的那个,他会比其他人更能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要学习书中的心灵之窗。在上课之前挑选出课文中十到20个关键词或短语。选择的词汇或短语应该包含视觉或其他感官处理的信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描绘文本。这些词应该是揭示文本关键点的信息,如与地点有关的词或短语、与个人特点和相关的词或短语、或者是与行动相关的词。在这里,我又想到的了董萍老师上的《两茎灯草》。那一次,董萍老师先用了一个小视频,成功提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在文章中挑选出了几个词,然后由这几个词慢慢在学生脑海中创建出图像,然后一步一步勾勒出一个吝啬鬼的形象,接着让学生打开课本,再从具体的描写中感受严监生的吝啬,这样学生也许更会爱上语文,爱学语文。

读了《为深度学习而教》收获很多,感触很多,值得借鉴的更多。一个老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作为老师,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东西更多,感谢,让我遇见更多,学习更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