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工具——读《为深度学习而教》有感

(2022-03-14 14:29:23)
标签:

张海萍工作室

分类: 读书心得

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工具

——读《为深度学习而教》有感

石屏县坝心镇白浪小学 葛潆霞

这个寒假虽快结束,但是假期中阅读了《为深度学习而教》,过的非常充实,从《为深度学习而教》一书中我获益颇多。

首先我知道了什么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就是对重要思想和过程的持久理解,而且学习者必须自己“获得”理解。反观自己的教学,很多都是老师在拉着学生走,让他们读、记,缺乏自己的思维展示,所以学生们在学习过后,再回过头来复习遗忘性很大。反复讲过多次的内容依然出现错误,有的同学在遇到回答主观题时,答不到要点上,而且在听老师讲时还会产生厌倦,讲得越多,反而错的越多。以上问题我都从书中找到了答案,这些都只是一些浅层的学习,学生没有经历真实的学习,没有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创造,深度学习要求的是学生自己在头脑中建构重要思想和知识。所以为深度学习而教,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教学观念,聚焦大概念,让学生们变被动为主动,培养他们的思维技能,能自主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在本书中,我充分了解到了思维工具的重要,它是“学业成功的隐藏技能”。书中介绍了教师可以围绕大概念来设计教学单元,运用书中所列举的概念化、做笔记和做总结、比较、阅读理解、预测和假设、可视化和图式表征、集思广益和移情理解这七种思维技能及相关工具,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深度学习,打开新的学习天地。

其中有一项可视化和图式表征的思维技能。在语文教学中,可视化和图式表征这一思维技能可充分发挥作用。低年级可以多采用“词汇可视化”的工具,在平时教学字词时,单独展示字词与加上图像的字词,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学生的注意力总是在多彩的图上,所以如果在学习字词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创造可视化的符号帮助学词记字,用图像将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表现出来,那样的识记将会更深刻,动手的过程也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

在教学《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时,可以运用“心灵之窗”的教学工具,在阅读前,从文本中挑选出10——20个关键词或短语,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先描绘文本,然后在阅读的过程中利用在脑海中创建出的图像促进理解和意义建构。学生阅读文本时可与自己脑海中的图像对照,这样更能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如从《亡羊补牢》中挑选出以下关键词:羊、养羊人、羊圈、狼、窟窿、丢失、街坊、劝告、修补、后悔,给学生一定时间,在脑海中根据词语想象出画面,之后带着目标阅读文本,评估自己的图像和预测的准确性。所以,“心灵之窗”也是一个很好的助推器,因为它可以增加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兴趣,并形成一个阅读的驱动目标。在《亡羊补牢》的教学中,还可以运用集思广益和移情理解思维技能中的“把自己摆进去”之一思维工具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学习。可以试着让学生想象他们自己就是养羊人,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做?这就要求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思考当时养羊人的想法,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而他们的思考也就展示了结合自身经历和对文本理解的内容,这是独属于他们自身的意义建构。另外也可以让学生充当小记者,回到故事发生的年代,去采访文中的养羊人,让学生想象采访养羊人时会问什么问题?想象他们会怎样回答?这些个人元素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讲述自身体会,是发展移情理解和更深层次理解的跳板。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分角色朗读”,不也是集思广益和移情理解思维技能的一种体现吗?每个读书者经历不同,理解就会不同,每一次角色朗读,就是一次移情理解的体验,只有用好思维工具,对文本作出移情,在读书过程中才能读出感情。

在学习完每一课后,也可以让学生运用可视化的图形组织者自己进行总结复习,图形组织者就像是一幅有内容的地图,有助于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并促进学生对关键内容的深入理解。图形组织者的类型很多:高级组织图、故事导图、概念导图、视觉组织图、思维网图。学生将文字变图的过程便是一次意义建构,学生将原本的输入内化转变为输出,这是一种种高度个人化的行为,成图的过程可当作一次检验,不足之处在哪,哪里做的好都一目了然。这样的图不拘泥于固定模式,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在学习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创建自己的图形组织者,找到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帮助自己理解文本。

比较思维在知识的迁移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果学会如何作比较就能清楚识别学习内容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那么学生就能更加轻松地让知识发生迁移,并将知识建立起联系,形成自己的意义建构。高帽组织图是一个让学生可以将重要的区别并列排列在一起的可视化图表,是一个学生在进行比较时可以运用来组织结论的有效工具。如在学习古诗二首《村居》和《咏柳》时,便可采用高帽组织图来教学生比较。学习中可让学生找找两首诗中景物异同,并列出名称,从中发现均有柳树,再找两诗都提到二月,可得出讲的都是春天的美景。这对最后理解两诗都写出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也有帮助。

《为深度学习而教》一书中所展示的诸多思维工具,想要将之全部运用到教学中,还需自己多多进行有深度的学习,只有自己具备了深度学习的思维,才能给学生正确的引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