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深度学习而教》读后感

(2022-03-14 14:25:43)
标签:

张海萍工作室

分类: 读书心得

《为深度学习而教》读后感

   石屏县异龙小学   普娟

这个假期有幸阅读了张老师推荐的外国作家杰伊.麦克泰的著作《为深度学习而教》。本书有丰富多样简单实用的工具,能够促进教学课堂和学校教育发生变化。书中重点介绍了七种思维技能:1、概念化;2、做笔记和做总结;3、比较4、阅读理解;5、预测和假设;6、可视化和图示表征;7、集思广益和移情理解。使用这七种思维技能能够帮助学生深刻持久地学习,更好地获得、储存和检索信息,能促进学生的意义构建,从而使学生获得对“大概念”的深度理解,以及培养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真实情境中遇到新情况时能够应用知识、将知识进行转换的能力。我就自己感受最深的几点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改变对记笔记的定义。

 以往学生做课堂笔记,一般都是照抄老师的笔记。老师怎么写,学生就怎么抄,然后下去还要背。确切的说这只能叫“抄笔记”。学生仅仅对信息进行逐字抄写无法抓住信息的重点,或是无法巩固和理解信息。这种方式的知识的获得是靠死记硬背将知识复制在学生的脑海中。看了这本书让我对“笔记”有了新的认识。做笔记应着重于捕捉和组织那些通过听、读或观看而接收到的输入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记录下来。本书中介绍了六种实用的做笔记和做总结的工具。分别是:窗口式笔记;数学笔记;交互式笔记;思维网图;4-2-1总结模式;AWESOME总结模式。其中我最喜欢思维网图。

思维网图是做笔记的一种具体方式,学生可以通过思维网图直观的表达报告或文本中的关键思想。学生必须通过将所读或所听的内容转换成可视的信息,并将重要的思想与支持的细节联系起来,进行意义建构,因此思维网图特别适合帮助学生表示事实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思维网图还有一个用途是作为复习和学习的辅助工具。通过使用思维网图,可以检测学生对所学课程或主题的掌握程度。

二,灵活巧妙运用思维网图

   我觉得在低段教学当中,可以尝试运用思维网图这个工具。部分课文可以尝试把板书的形式改为思维网图,边上课边带学生一起完成思维网图,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会怎么画思维网图。一部分课文,可以让学生在学完课文以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思维导图,或者是课外阅读活动当中,也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工具。让学生阅读完书本以后,根据书本内容自己设计并描绘出思维导图,然后看着思维导图,能够跟同学们讲出书本的内容。这样形式多样化的运用思维网图更能吸引学生。

三、低段阅读课教学中重视寻宝游戏和单句总结这两个工具。

 寻宝游戏是一个能够帮助学生更积极,更有目的的去阅读的教学策略。这个教学策略结合了游戏元素,可以大大提高学生阅读的参与度。这个教学手段其实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也会用到,只不过可能中高段要多一些,低段可能会用的比较少,读了这本书以后,我觉得低段就可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定好搜索任务,比如说,寻找表示时间的词,或是寻找表示颜色的词等等,然后还要教学生怎样标记或记录自己的发现,比如通过勾画文本,使用便利贴或使用特定的符号标注,以便能够清晰识别相关段落。学生阅读的同时教师要巡视,仔细观察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提供支持和帮助。然后再以班集体的形式来一同回顾并讨论学生找到的答案。鼓励学生为他们的答案进行辩护或者展开辩论,并在适当的时候促成学生达成共识。

 单句总结这个教学策略,能够利用笔记和总结的力量,使阅读变得更加有效。学生可以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这些笔记经常以总结的形式出现。而且很短,每个总结只有一句话。这种平凡和精炼的做总结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做总结的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阅读过程中,适时停下思考并记下要点的做法,就会成为学生自然而然的习惯。这样的要求以往一般是在高段才会要求学生,现在我觉得应该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这种阅读的习惯。在操作的时候,教师应该向学生强调总结句不能照抄文本上的原句。学生应该用自己的话来做总结,并抓住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信息。在教学生如何进行单句总结时,老师在做一个段落的单句总结时,可以给学生大声的示范思考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的总结句,要求学生画出他们认为应该出现在总结句中的关键词,并生成一些单句总结,为了让学生进一步适应这种强化理解能力的技能,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养成边阅读边在文本的旁边写单句总结。

四、在中高段作文教学中运用比较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有目的的比较时,他们就在建构意义并增强理解,比较是一项基本的思维技能,也是进行复杂思维活动的必要基础。进行有效比较的最大障碍之一,是许多学生仓促的进入比较过程,却并没有真正清楚的了解要进行比较的内容,也并不明确比较的目的是什么。先描述后比较,旨在放慢学生的速度,要求他们仔细查看比较项目,而不是匆忙寻找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使用这个方法可以在很多方面提高效率。学生对描述和比较的过程逐渐熟悉之后,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去接受挑战,便识出要比较项目的重要维度或重要方面,首先使用学生熟悉的主题。要求学生阐明比较的目的,然后确定要考虑的重要方面。在学生学会阐明比较的目的及确定要进行比较的标准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更多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比较训练,并激发他们思考哪些值得比较。我觉得除了课文教学中运用比较这一教学手段,作文教学中学生选定主题 ,明确中心思想后 ,即可进行构思,拟写提纲,在这一过程当中就可以运用比较来进行作文选材,这一环节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有条理,有逻辑的组织篇章 。首先 ,决定可以使用哪些想法和内容 ,这些没必要全部写到一篇文章中来,然后进行比较,选取比较能表达文章中心的材料 比如:如果写一篇《美丽的家乡》的习作,首选可以用思维网图罗列出家乡的美景,然后再多方面进行比较,哪些地方美?读者可能会对哪些地方更感兴趣?哪些地方更具代表性?等方面进行比较进行选材。

想要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首先需要教师进行有深度的教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积极尝试灵活运用本书中的一些可行理念,去重构深度课堂教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