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习作指导理念根植真实习作教学——《真实写作教学研究》读书心得体会
(2020-02-24 09:14:21)
标签:
张海萍工作室 |
分类: 教学反思 |
更新习作指导理念 根植真实习作教学
——《真实写作教学研究》读书心得体会
石屏县东风小学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教师写作教学的理念与整个语文教学的理念息息相关,怀揣着作文教学中的诸多疑问,这个假期我阅读了西南师大魏小娜教授的著作《真实写作教学研究》。魏教授在书中旁征博引,追根溯源,对真实写作的理论依据、教学目标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及评价进行了全面的剖析论述,读后感觉此书很深奥,许多名词术语艰涩难懂,结合着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我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书中第一章“中小学传统真实写作的理性反思”明确指出:当下的习作教学仍旧被道德绑架,道德伦理取向的真实再现,仍是我国诚信伦理文化下中小学传统真实写作教学的价值取向,这一论述我感同身受。习作教学中写作姿态当下更多的是道德的传承和教化,凡作文就应当有一点“宏图大志”,所表现的主题一定要有意义,尤其是要符合传统道德伦理,感情积极向上、思想健康。写作的手段依然是主题先行,为了达到传承和说教的目的,写作的主要精力花费在对写作主题的研读和揣摩上,注重道德观念,关注时代主旋律,取材要阳光正能量,反之就很难入评卷者的法眼。
读了这些论断,我回想起前不久工作室的一次网络研修,习作教学大咖管建刚老师就这一习作问题,也提出了“用儿童的眼光看儿童的习作”的评判观点,试图让作文和道德解绑,让孩子说真话,写真实的作文。在讲座中,管老师列举了孩子们许多真实的作文,有吃错药的杨老师(杨老虎);有想到办公室蹭空调的同学;有写同学是“多管闲事多吃屁,少管闲事少拉稀”;有写美容下血本的妈妈;还有写自己去鱼塘偷鱼的真实事情。这些作文,在一般评卷老师的眼中,可说是三观不正,主题中心不健康,算不得上好作文。管老师从儿童的真实生活经历出发,认为这些都是有意思的作文,有意思的作文才是好作文,所谓有意思是个性的,针对个人而言,根据心情情绪而定,是没有对错的,淡化了是非对错的判定。这是针对有意义的作文而提出来的,有意义的作文恰恰与之相反,是大家公共认可的,理智的,有明确的是非对错的,这样的作文常常会在结尾写上一个自己明白的道理,这样的作文是空话,套话,假话。一味地让孩子写得有意义,孩子无话可写,他们就会尝试着去说假话,空话,于是就有了一次高考全国死了30万人,一次征文收到了几千件补了补丁的衣服,并且都是外婆的怪象乱象出现。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怎样让学生说真话,真实写作,并且做到实处,值得深思。
不仅是在习作教学中要解绑道德,在语文教学中也要淡化道德说教。某学校的一次教师素养大赛,在“坚守学校这片净土”的即兴演讲中,演讲者从各种活动涌进校园来论述校园不再是净土,从身边所见现象组织材料进行演讲:如“法治进校园”、“消费维权进校园”、“生态文明进校园”、“消防安全进校园”、“防震减灾进校园”、“廉政进校园”、“民俗文化进校园”、“国学进校园”、“人工智能进校园”、“科技进校园”......不否认“进校园”活动的价值所在,可以充实校园的德育实践活动,丰富师生的精神生活,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但问题是,什么都“进校园”,校园能装得下吗?学生的脑袋能装得下吗?课时从哪来?很可能会冲击学科教学,偌大的校园已经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校园不在是一片净土。评判者认为坚守学校这片净土应是教师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用这样的精神清流去抵制外来物欲的撞击,用这样的道德评价绑架了该教师的即兴演讲。教师观念不转变,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解绑道德说教,如何让作文真正成为真实写作,也值得深思。
在真实写作的教学内容章节,魏教授还提出了功能文体学文体知识的概念。文体知识依旧是我国中小学写作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虽渐趋淡化,但目前仍然占据核心地位。习作教学中淡化文体知识后,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变成了或以某物作为线索串起几个片段来抒发情感的“新概念体”,或以现代经典与古代历史文化结合成余秋雨式的“大文化散文”,一种言不由衷、虚假空洞的“伪文化”作文流行起来。归根结底是在学生习作指导中淡化了不同文体及其谋篇布局的训练,习作严重缺乏构思,缺乏整体结构的安排,偏离言之有物、有序、有理、有情、准确、连贯、得体、生动的基本标准。
回顾自己以前对学生的习作指导,也忽略了对学生篇章结构的指导,还常常教学生积累优美句段引用做作文开头。如教学生写《童年趣事》,要引用一段好句“童年,是一朵芳香四溢的鲜花,是只装着小秘密的五彩缤纷的宝盒,又是一条色彩斑斓的彩虹,更是一个荡漾着欢声笑语的甜蜜的梦。”教学生写《感动的事》要引用好句“爱心是一柄撑起在雨夜的小伞,使漂泊异乡的人得到亲情的荫庇;爱心是一道飞架在天边的彩虹,使满目愁云的人见到世界的美丽。”......读了《真实写作教学研究后》,方知这是一种虚假空洞的“伪文化”作文教学,应在习作指导中及时摒弃。说到文体知识,我还回想起本次县统测五年级期末作文阅卷,习作要求中明确指出用上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事物,写一篇说明文。部分同学审题不清,写成了记叙文——我的心爱之物。有的评卷老师认为这样也可以:此类作文表达了真情实感,文通字顺,也写出了物的特点。我想这就是淡化文体知识后侧重自由表达而引起的分歧。读了《真实写作教学研究后》,我要这样去尝试:习作教学还是要依文体而教,注重文体知识的教学,教精准,教下位,对学生的习作指导才能落实到位。
总之,《真实写作教学研究》以情境认知理论、真实性评价理论和整体语言理论为理论基础,重新界定真实写作的内涵——真实的目标、真实的情境、真实的写作任务,深化了对真实写作本质的理解,阐释了理性认知在写作中的作用,摆正了写作主体的位置。书中难懂的地方值得慢慢品味,细细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