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孩子高阶思维,提升真实写作能力——读魏小娜著《真实写作教学研究》心得
(2020-02-24 09:08:40)
标签:
张海萍工作室 |
分类: 教学反思 |
训练孩子高阶思维,提升真实写作能力
——读魏小娜著《真实写作教学研究》心得
石屏县东风小学
这个寒假,带着质疑,艰难地啃完了魏小娜著《真实写作教学研究》。对“真实写作教学究竟要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那就是扎扎实实训练孩子的高阶思维,全面提升真实的写作能力。这一认识的转变到探索,需要行动。
一.
在读《真实写作教学研究》之前,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权威——《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上的表述:“把文章内容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并一直把这些奉为教学中的“圣旨”,不敢越雷池半步,严格遵守,照“章”展开教学。甚至在拿到这本书,读书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质疑:真实写作,大概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这些作家有事无事,总喜欢弄些标新立异的新名词、新概念吸引眼球,忽悠读者,到头来还不是穿新鞋子走老路?谁说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不真实?我们作文都是源于孩子鲜活的生活,教孩子们写生活中真实的人、事、景、物,怎么就错了?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的脑海中似乎又迸出了曾经一闪即逝的许多想法:文质兼美的课文大多是散文,写读结合是要教孩子学会写散文式这种抒情、诗意的语言吗?孩子长期进行这样的“细腻、敏感”语言的训练,会不会抹杀理性思维,让作文变得无病呻吟?这样的作文教学培养的“写”的语文素养对孩子有好处吗?他们成人走入社会后,还能做到“能说会写”吗?高考作文的指挥棒引领给了我们怎样的导向?我们的作文教学究竟要怎样做,才是培养了孩子真正的写作能力?……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犹如朵朵浪花乍现,探究的欲望不断引领我深入,深入……
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第三章“真实写作教学的目标体系”中,讲到了真实写作教学目标的三个价值取向的定位,分别是:从后喻文化取向向前喻文化取向转型,从个体内省取向向社会理性认识取向转型,从文化锁定取向向文化自主取向转型。三大转型,就清楚地给真实写作确定了目标,那就是“写作除了表情达意功能之外,还是交流、组织、发表信息的重要工具,也是学习新知、提高认知、解决问题、应对工作和生活事务的重要手段”,“写作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即根据读者和写作目的的不断深化认识、调整思路的过程”“能利用各种媒介形式的资料,有目的地获取、筛选、组织信息,深化认识、发展认知、解决问题”,“能借助文字、图表和标题等写作技能进行高效清晰的思维和表达”。这一目标的确定,也为真实写作打开了一扇崭新的门,作文不仅仅是自我的内心表达,还要指向与人沟通交流这一社会功能上,既然是“基于交流”,自然就有“读者”或听众,什么样的表达才能让别人听的清楚明白,易于接受?这才是真实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孩子解决的问题,它应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一种能力。回顾过去的作文教学,“富有文采,语言生动优美”一直是我们评判优秀作文的标准,“议论文体+散文语言=高考优秀作文”也屡见不鲜。在这样观念的引领下,我们的老师教学方法越来越变态,孩子的写作渐行渐远,要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能自拔,要么“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一旦考试结束,所有写作也就到此终止,何为写作能力?可悲可叹!
三.
读完书,觉得魏老师的真实写作教学研究,列举了大量的中外教育家的作文教学理念,并条分缕析出来的理念很有价值,是作文教学的最终走向,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人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终极目标。忽然就有一种被时代抛弃的紧迫感,很想亲自去试试看。可是这毕竟是一条前人从未走出的“路”,路上还布满现行评价体制下的各种千难万险,要想走下去还真难!教学效果如何?我们自己先行,去探探路吧!正如南宋诗人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现在,我就面临着一些需要靠写作能力来完成的工作:要完成课题“家校育人共同体构建研究”的结题报告,要写一篇“写读结合”教学论文,要分析下学期期末考试情况,写一个总结,要制定下学期教研活动开展方案……这些,都需要各学科知识的整合,需要资料的收集、统计、整理、分析,进一步形成详实、有用的文字资料。这其间,谋篇布局的框架很重要,有说服力的事例也不能少,更重要的是自身还要具备严密的论述,准确无误的发达。这些就是我需要的真实写作能力。由己推人,渐渐走入社会的孩子,他们也需要与人沟通、交流,来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他们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也有许多未知需要解决。我们又要教给他们哪些终身受益的写作能力呢?这还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未来的作文教学中不断去探索,去发现!
在质疑中阅读,在阅读中反思,在反思后探索,在探索后找到正确的路。读书就是这样神奇,在悄无声息中引领我们的思想,指引着我们行动,改变着人类的命运!感谢好书,感谢读书,让我的教育生活兴味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