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一、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
(2023-04-20 21:02:14)第二章 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
课题,即研究的题目,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而确立的研究问题。
1、课题选择的意义
选题使研究的目的具体化,使研究活动指向特定的对象、内容和范畴,具有指向性、概括性和限定性特点。
(1)课题可以反映整个研究的价值
课题反映教育实践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也反映你所要探索的未知领域的广度和深度。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只是技能、技法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则需要有创造的想象力,它才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因此选择一个有价值的课题是要动一番脑子的,课题选择得如何,直接影响着课题的研究结果,要想取得好的研究成果,必须选择一个好的研究课题。
(2)课题引导着研究的方向
课题引导着整个研究的方向,是对研究对象、研究范畴、研究主题的限定,整个研究都是围绕这个课题进行。如:“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及对策研究”这个课题它指出了研究对象是初中学生,且限于农村,目标是揭示出“辍学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既解决辍学问题。还有《中小学语文口语训练教学模式研究》、《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研究》课题明确,研究方向、研究问题也就明确了。
(3)课题对整个研究工作起着制约作用
不同的课题有着不同的研究方法,资料收集和利用也不相同。例如下面两个课题 :《现阶段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分析研究》与《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研究》两课题都需要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前者应侧重于阅读内容的分析,阅读什么书,阅读课外书对学生有什么影响。后者侧重于阅读方法的研究,如何阅读课外书,是快读还是慢读,是不是记笔记,都记些什么?怎样记?学到了什么?这正是受了课题的限制。
2、课题选择的要求
两次获诺贝尔奖的巴丁博士说,决定一个研究是否取得成绩,关键看它所选择的课题如何。那么中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应遵循哪些要求呢?
(1)目的性
选题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为什么选择这些课题?目的是什么?最终目标是什么?它对于教育教学实践有什么作用,只有目的明确,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所成效。
(2)创新性
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意在发展前进,开拓创新,别人研究过的我们就不必再去重复研究。因此选题要充分体现创造精神,选题要有先进性、新颖性,要敢于发现新理论,创造新方法,探索新内容。具有创新性的课题才是有生命力的课题。
(3)价值性
首先这个课题要有实践价值,是来自于实践,是实践所需要的,并且又能服务于实践,真正在我们教育教学中起一定作用,其次要有理论价值,看它能否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不是新发现、新创造,是不是对原有成果的补充和完善,是不是对教育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有些课题确实是前所未有的,其成果填补某些方面的空白,提升的理论也是全新的,是对教育理论的创新。如小高庄中小学的《育人环境的研究》、建设路中小学的《开放教育研究》其成果理论就是创新。
(4)可行性
选择课题要考虑研究的主客观条件,主观方面看,自己是否具备必须的研究水平和能力,经验、精力、时间、兴趣等是否满足研究需要。客观方面看,是否具备必要的资料、设备、经费、时间,是否得到领导的支持等都要考虑到,要选择切合我们本校实际的,产生于本校教育实践的并且要符合我们研究者本身实际的课题,。
(5)操作性
课题要求与教育教学活动直接联系起来,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在课堂上、在活动中可以操作的。有些课题就无法研究,如《研究性学习研究》、《合作意识研究》,课题太大、太空,就无法操作。
(6)准确性
课题所反映的问题要具体明确。课题就是一个对象、目标或“靶子”,研究就以此为突破口、切入点,才会增强研究的实效性,如:《初中语文学科的学习策略研究》这个课题就比较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再如:《中学生厌学原因及对策研究》课题也是非常准确的,操作性很强。
(7)深入性
教师受工作时间、工作精力的影响,不允许其选择过大课题或理论课题,那种大而空的课题,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大,也不便于操作实施。课题的研究要从小处着手,做到“小而精”。如:《开放性作业对中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影响研究》,这个课题就选择了“开放性作业”作为自变量,探讨其对“中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影响”,问题集中,就集中在作业上,方向明确,便于操作,再如:《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也是方向明确、便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