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一)中小学教育的地位、特点及改革与发展状况

(2023-04-10 20:56:50)

、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中小学教育的地位、特点及改革与发展状况

中小学是是基础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高低,都直接影响着后续高中或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好坏;对一个人来讲,在中小学所打下的素质基础牢固与否,对他今后学习和事业上的成就都有十分密切的相关。

中小学教育有它自己的若干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于正确把握教学教育科学研究方向、提高教学教育科学研究的质量和效益,非常重要。

首先是起始性。中小学教育基本上是启蒙教育,中国教育在传统上称中小学“蒙学”,对每个人来说,有“发蒙”、开启“童蒙”之意。也就是说,中小学是人走向理性世界的起跑线,个人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系统认识,就从这里开始。

其次是基础性。中小学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是基础性的,一个人无论他将来进入社会的哪个层面、从事哪种职业,都必须在中小学打好全面的扎实的素质基础。德智体美劳每一育、理化生史地每一科,都不可偏废,不存在分流或分科的问题。

第三是全体性。中小学教育处在义务教育阶段,是社会必须提供、每一个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教育。因此,学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施教,不仅给予同等的受教育机会,而且给予同等的教育质量。

总之,中小学教育的上述特点,使得它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个基本“领地”,研究者可以从这种最普遍的教育现象中得到最纯最典型的例证,从而探寻教育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近20年来国中小学成为教育改革最活跃最繁荣的领域,不仅仅是因为它远席高考,更多的是由于它的本质特性使然。

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可以追溯到建国前艾伟的汉字教学实验,其后,中小学学科教学的改革相对较为活跃。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育改革全方位展开,从教育目标到课程教材、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到班主任工作和学校管理,都开出了灿烂的改革之花,结出了丰硕的质量之果。

20年间,中小学教育改革在目标上经过了强调“知识就是力量”、重视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关注情感乃至非智力因素、注重整体的个性或人格的发展这样一个嬗变过程;在课程上,经历了从重学科到重“活动”到并重、从单一的必修课到增加选修课、从完全的国家规定课程到留出地方课程的进步与发展;在教材上,打破了多年来的一纲一本的一统天下,开始了一纲多本乃至多纲多本的广泛探索;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上,更是百花齐放、交相辉映,往往是由一点切人、带动相关因素乃至引起全方位的改革,全面、综合、整体地改革的结果,不仅表现在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而且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在中小学德育方面,思想品德课、生活指导课的探新以及班级活动与管理的改革等等也卓有成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