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字实践

2024-07-03 17:23:55

 

作者:赵骎,女,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现任浙江省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校长。曾获得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派名校长培养对象、浙江省最具法制影响力人物、浙江省课外阅读优秀个人、杭州市十大杰出青年、杭州市“131”青年人才培养对象、杭州市政府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杭州市联乡结村先进个人、杭州市第一期名校长培养对象、江干区“136”青年人才、江干区名师、江干区名校长等荣誉称号。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现行人工智能教育的审视

一、信息技术引发教育变革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气势,强烈地冲击着社会文化和经济形态,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信息时代,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教育变革,信息技术是严格的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教育信息化最早源于1993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建设计划,即俗称的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计划,目的在于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这一计划的提出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响应与效仿,国际教育界出现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势,即教育信息化。

目前对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的界定各不相同,较为权威的分类方法来自联合国科学、教育及文化组织,将教育信息化界定为起步(EmergingStage)、应用(ApplyingStage)、融合(Infusing Stage)与革新(Transforming Stage)四个阶段(如图1.1.1所示)。起步阶段以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具体应用水平较低;进入第二阶段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地位逐步凸显;第三阶段,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紧密融合成为发展主题;到第四阶段,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无论从国家地区的宏观层面、我们组织的中观层面,还是从学习者的个体层面来看,教育信息化都是一个平衡多方、创新应用、追求卓越的过程。现阶段,教育信息化已经从单纯的技术设施方面的集成化,衍生为整合各种资源组成巨型知识网络平台及服务体系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更加速了教育信息化向更深层次的人工智能化方向发展。

人工智能教育这一新生事物,越来越受到全球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成为教育界共同追求的目标。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将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作为其未来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有学者指出,信息技术促发了教育的形变,而人工智能教育则将引发教育的质变

当前我国正处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转折点。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以单纯的知识传递为取向的教学根基已经动摇。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契合了传统教育强烈的变革诉求,为解决教育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支撑并引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新的技术背景下,我国的人工智能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正在引领全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确保人工智能教育快速发展,早在2010年,我国教育部就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充分肯定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明确指出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并提出我国教育信息化所处阶段及奋斗目标。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标志着未来十年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与战略构想的正式出台。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发展任务、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具有里程碑式的开拓意义,推动实践人工智能。规划指出,要深入贯彻互联网十人工智能型校园的理念,大力倡导实行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与建设。根据规划,当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已进入全面融合创新阶段。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完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均衡配置,建立适应教育模式变革的网络学习空间,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

动计算等新技术逐步广泛应用,经济社会各行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社会整体信

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规划还系统闹述了十三

期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和2020年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对全面深入推进

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

2016年,浙江省发布《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以技术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为理念,全面发展人工智能教育;到2030年,实现每个学习者都能通过技术受益,获取人生的成功和发展,形成新的教育生态。

2017年,教育部发布《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同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发展智能教育,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

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新时代赋予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并提出八大主要任务,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发展行动任务中,提出加强人工智能学习的理论研究与顶层设计,推进技术开发与实践应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创新示范”“构建人工智能学习支持环境”“加快面向下一代网络的高校智能学习体系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学术共同体和学科建设等要求,力求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充分提升信息素养。

以上诸多政策文件的发布和实施,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可见,随着教育的不断变革和理念的进步,我国对人工智能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信息化需要通过人工智能促进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技术变革教育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除了各地、各校开展的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外,许多企业也积极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加速推动新的技术转化为能够进入课堂的教学产品,有效促进了人工智能教育实践的开展。

 

二、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科学家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1956年在达特茅斯会议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A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概念,标志着人工智能的诞生。AI的本质是对人的思维信息过程的模拟,从而研究和开发用以模拟和拓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系统。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AI在机器学习、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领域取得了许多实质性的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在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不断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国政府于2016年起出台了与人工智能(AI相关的各项文件,如《“Web+”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标志着AI将作为未来最重要的技术推动中国制造战略的实施和实现。2018年,AI首次被写进中国政府工作建议,第二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正式明确提出产业级的AI应用,标志着中国的AI发展已从研究阶段逐步跃升到研究与产业应用并重阶段。其中,AI在教育领域的运用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有效缓解了教育供给侧矛盾,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保障。

三、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内容

理想而言,人工智能教育就是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下形成的,在观念、组织、方式、资源等诸多方面发生整体性跃迁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 2016年为文献发表的拐点,其后,相关核心期刊与CSSCI期的文献发文数量快速上升。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教育的相关研究在近几年得到了较多关注,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及价值教育、劳动教育等领域。从研究内容而言,大致可分为对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的理论价值探讨、相关的技术革兄、应用研究探讨三方面。

关注人工智能教育的理论价值。一方面,从理论层面论述人工智能教育的价值,如对推动深度学习与个性化学习、学习空间上的延伸、教育与教学带来的可能冲击与挑战等作系统论述。提倡关注人工智能时代下教育与教学的本质、改变与调适,如项贤明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对教师的道德、情感、哲学、审美、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素养提出了诸多挑战性要求。另一方面,从有关数据隐私等方面的伦理道德与边界进行辩论。相关的理论思辨文献较多,主要探讨人工智能教育的价值、影响与伦理边界,并从理论层面提出了可能的突破路径。于海波则从人工智能教育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冲击与影响方面展开了论述,认为师生关系、课堂边界与资源配置都会受到影响。刘进等认为可利用AI技术方法的大数据、强运算、擅长追踪和可重复等特点,使其形成具有自我更新功能的大数据库,并基于此发展教学战略。但同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国内的研究过于关注技术本身,忽视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的改革,人工智能与教学未实现深度融合。他们指出后续研究应聚焦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重塑和再造教学组织和服务模式等,将教育重心从培养学生掌握低阶认知技能(记忆、复述、再现等初级信息加工)向培养学生高阶认知能力(识别问题、逻辑推理、意义构建、自我指导等能力)和创新能力转变,从标准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