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英语老师》读书笔记二

2024-01-29 09:48:57

第二部分 实践智慧

 四、词汇教学中的“批量处理”

 思考一:如何缓解学生记忆单词的负担和心理压力?面对一个单元有100多个单词需要学习和记忆的任务,学生容易产生不小的心理压力,词汇教学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为了缓解或消除学生单词记忆的抗拒心理,教师可以尝试以下策略;

策略一:分离出属于熟词生义的单词。教师要事先整理出这类没有拼写记忆任务的单词,让学生做好标记。此外,教师还可以分离出派生词(derivative words)。借助于词缀产生的派生词主要有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种。教师可通过帮助学生熟悉一些常见前缀或者后缀的意思,来减轻记忆负担

策略二:帮助学生熟悉单词发音,学会用音节来记忆单词。语音记忆是语言词汇最原始、最基本而效果又非常好的一种记忆方式。一般来说,读音规则、容易拼读的单词,易学易记。在英语中绝大多数单词中字母组合的读音都是有规则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这些字母组合的规则读音当做它的声音标识或符号。一听到某个发音,学生就会回忆起相应的字母组合来。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单词的读音与拼写之间的关系,善于总结字母、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律以及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发音,这样就会比较轻松地记住单词,做到见形能读、听音能写

策略三:教师要灵活把握词汇掌握的程度,不要期望学生一下子掌握所有单词的音、形、义。教师可以根据词汇在本单元中的重要性和使用频率,把它们分成掌握理解两类。学生必须掌握一批核心词汇和高频词汇,要求学生在说和写等语言输出过程中能运用自如,而有的普通词汇只要求学生混个脸熟,能在听和读的过程中理解就行。

策略四:教师要尽可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教授词汇,

通过听说读写译多种途径,让学生在各种语境中频繁接触生词。难度适宜的阅读材料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和语境线索,足以让学生熟悉生词的拼写和用法。因此,我们建议教师可以适当延缓对学生进行单词掌握情况检测的时间。听写单词(dictation)是一种检查单词的拼写、中文意思、用法和词性的常用手段,它简单方便,容易操作,在实际教学中很受英语教师的欢迎。普遍的做法是,在一个新单元开始后不久,就组织听写。这对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尚可,但是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就会有一定的困难,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在课文教学结束后,再对课文中出现的生词进行听写,效果会更好。

 

思考二:面对不同的词汇,教师该采取何种相应的方式进行批量处理?

单词讲解的最佳方式就是结合对话、课文等具体语言环境进行。但是,这种方式只适合处理少量核心词汇。试想,如何把这么多单词都放在对话或课文中来处理,碰到一个讲解一个,势必会导致对话教学和课文教学支离破碎、断断续续,一来没有整体感,二来浪费时间。考虑到单词多、时间紧的实际情况,我建议采取以下几种批量处理方式:

方式一:浅层次的集中处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单词语义间的各种联系(同义、反义、种属、邻近、修饰、搭配等等),将单词与以前学过的旧词联系起来,形成语义对或语义网,从而扩大原有的组块或形成一个更有序的组块,分类集中记忆。需要集中处理的词汇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数量和共性。只有当相同特性的词汇达到一定数量时,才有集中进行大批量处理的必要,才有一定的实效性。这种大批量处理属于浅层次的讲解,或者可以直接让学生自己归纳,其主要出发点是方便学生记忆

方式二:核心词汇的选择和常用语义的确定。需要在课堂上集中处理的重点词汇最好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该词汇是阅读材料中的关键词汇;二是,该词汇在口语及书面语中的使用频率必须比较高备课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些释义或用法分清主次,有所取舍,突出重点。

方式三:部分核心词汇的深加工。学生对词汇的掌握是多维度的,有从不精确到精确的过渡,从部分到全面的过渡,从理解到产出的过渡等,需要一个过程,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初次了解、在各种语境下的理解、不同感官的感受、与各种技能结合的运用、多次的回忆、不断校正、经常地提取等工序。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该词汇的复现情况,如频度、时机、方式等,以及学生对它感兴趣的程度和理解的程度。对于核心词汇的学习不能停留在形式意义层面上,要在更高层次上加深和内化词汇知识,避免浅层次水平上数量的重复。语言学习任务越复杂,需要的工作量就越大,而这种心理努力能够促进信息的处理。如果学生在阅读和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猜测、查字典、造句、使用、参照注释或译文等)弄懂词汇的意义并且使之内化,词汇的记忆和学习效果会更好。

思考三:如何有理、有序、有效大批量地呈现词汇的用法?

有理、有序、有效是成功批量呈现单词用法的基本标准。

首先,词汇教学设计要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充分激发学生在学习语言时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时,普遍采取的认知方法是分析、综合、嵌入和配对,而不是简单地被动接受语言知识。学生会尽量去发现规则和利用规则,努力使自己掌握的语言知识形成一个系统。

其次,核心词汇散落在词汇表中,教师如果碰到一个讲解一个,容易给学生杂乱无章和断断续续的感觉,不利于学习和记忆。英语教师可以尝试利用单元话题或自己编写小故事作为线索,把零乱的核心词汇串联起来讲解,避免孤立的语言形式操练,要把不同技能的训练结为一体。

最后,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有所取舍。创设语境是词汇教学的关键之一,所创设的语境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话语设置出一个语境,激发学生理解、吸收和运用目标词汇。

 

新形势对词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英语教师应寻求恰当的教学方式,力求在单位时间内追求词汇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益,咸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综上所述,在日常的词汇教学中,我们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其一,类别相同的词汇要集中分类进行批量处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其二,核心词汇的批量处理要有主线、有语境:其三,词汇教学不能追求一步到位,要有所侧重,有所取舍。批量处理是词汇教学的主要趋势,教师要想方设法把词汇分组归类,创设语境进行批量处理。

 


六、课文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现行中学英语教材中的阅读课文具有话题广泛、信息密度高、语言知识丰富等特征,它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课文教学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设置出高质量、针对性强的问题,对学生的阅读过程加以科学地引导、监控和检测。

一、常用的问题题型

根据所要求答案的语言形式,回答问题需要的信息和课文提供的信息之间的关系,可以把所有的问题分为五种类型:

第一类:问题本身包含课文中的细节性信息,只要回答Yes或No,或者True 或False。

第二类:问题本身不包含课文中的细节性信息,学生可直接从课文中引用信息回答问题。这类问题一般是Wh-questions,即用who, when, where,what,which, how many I much 等(通常不包括用 whyhow)引导的问题。

第三类:利用从课文中引用的信息即可回答问题,但这些信息并非是句话,要求学生对支撑细节问题加以理解、辨认和简单概括。

第四类:可引用课文中的信息回答问题,但这些信息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白直说。

第五类:要求回答问题时对课文进行评估和判断,需要补充信息和学生的个人经验。

二、问题设置的指导思想

我们在设置问题时不能走上“词汇→句子→段落”这条老路,使课文的整体性受到肢解,而应自始至终强调阅读是一种心理活动,主张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阅读。阅读前看到课文的标题即对课文的内容、语篇进行预测;阅读中先抓中心思想,关注主要情节,不苛求字句理解,即使遇到生词也应先猜测再查字典;阅读后注重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从而走上阅读交际化的道路。

三、问题设置的范围和主要流程

根据新课标对阅读能力测试的要求,课文问题的设置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猜测词义、理解中心思想、综合概括、课文支撑细节理解、逻辑判断推理、作者语气识别、课文的篇章分析。所有的问题都应有各自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也应该是有层次地、有步骤地提出

四、阅读前活动中的问题

教师应在阅读前根据课文情况从不同角度提出预测性问题,进行导读,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篇章结构进行预测和讨论,激活学生永久记忆中相关知识网络,使他们处于认知的主动状态,从而产生阅读愿望和心理准备。通过对问题的问答和讨论,利用学生的认知结构先确定“已知”部分再预测课文新的内容,制造一种认知期待,并通过下面的阅读来加以验证。

五、阅读中活动中的问题

第一次阅读时的问题有两类:一是有关特定信息的问题,要求学生以跳读(Reading for specific information)的方式,很快地从课文中找出特定的信息。二是向导性问题,要求学生以略读(Reading for main ideas)的方式,快速浏览全篇,领会主旨或抓住主要内容,从而对前面的预测加以验证。该问题的设置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话题内容和梗概,建立初步的全文语义图象,帮助学生构建自上而下(top-down的信息加工机制。

在接下来的阅读中,也设置一些细节性问题。此类问题的目的是要求学生以细读(Close reading)的方式,获取较详细的有关主题的信息,比如课文中事物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发生时间、地点等,常见的问题有:

1.猜测词义型。课文的信息量大,生词多且词义深刻。教师一方面有必要呈现那些对阅读理解形成重大障碍的生词;另一方面要设置理解题,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的线索(context clue)和词的构成线索(word formation clue)猜测词义的能力。其中上下文线索词义猜测题包括;定义猜测、经验常识猜测、相关信息猜测、对比猜测、列举猜测,等等。

2.是非判断型。该问题要求学生对课文中列举的事实和数据、故事的细节和主要情节等进行判断,而这些信息本身就足以回答问题,当再现课文中具有共性的多个细节时,这样的问题也可设置成多项选择题。

3.“对号入座”型。此类问题的答案可在课文中直接找出,问题中常有的疑问词是:who,when, where, how, what, why等,它们可作为学生在获取信息时的重要导向。

4.有关细节系统化的问题。在以上问题的基础之上,可设置一些诸如数据简单计算和细节逻辑排序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思维将所理解的细节内容加以整理、给予系统化。

在学生回答好有关细节性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有关深层理解的问题。比如,逻辑推理性问题。此类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没有直接明确表述,要求学生根据与课文主题思想有关的信息,运用逻辑思维,简单哲学原理,并借助于一定的常识进行分析、推理、判断。

比如,有关作者语气识别的问题。此类问题的出发点是检查学生能否由表及里地准确理解课文作者所想表达的“弦外之音”,而不是用自己的主观想法和观点去取代课文作者的思想观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从那些描写环境气氛、感情、态度观点的字句中揣摩作者的看法和态度。

再如,有关文化知识的问题。在阅读课文时学生不仅要理解字面上的意思,还要懂得一定文化背景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最后,还有关于语篇的问题。如果是有关层次结构的问题,则可引导学生寻找主题句、分主题句、用于支撑主题的事实等;如果是有关线性结构的问题,所设的问题要着眼于课文的时空顺序、主要情节及其发展。

六、阅读后活动中的问题

此类问题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后的语言输出能力,在回答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社会背景知识、经验,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所以说,这也是阅读交际化的重要过程。通过讨论,把学生对课文主要话题和重要思想的理解引向了另一个深度和广度,同时也使学生的口语表达更丰富、更确切。常见问题有:

1.评价性问题。就课文中的的某一人物或事情,可以设置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客观、公正、并有创造地作出自己的评价。

2.推想性问题。通过所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多角度进行独创、新奇、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推想出课文中没有写到但又与之关联的内容,以加深和拓宽对课文人物刻画、主题表现、写作手法等的领悟。

3.延伸性问题。此类问题遵循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原则,旨在引导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理解从课文中“跳”出来,在时间或空间上作些拓展性延伸,注重联系现实有创造性地回答问题。一方面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七、英文报刊阅读中的词汇附带习得

英语课程标准提高了对生英语词汇学习的要求。在全国现行的各种新版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生词急剧增多,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词汇用法活、难记忆。广大师生普遍感觉词汇学习的压力急剧增大,传统词汇教学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当前需求。同时,随着英语学习条件的改变,各种英文报刊、杂志及网络等学习资源的丰富,学生接触英语材料的机会逐渐变多,在某种程度上也改变了词汇学习的观念和策略。

在这种背景下,作者提出,能不能另辟蹊径,尝试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能附带大量扩充词汇量和提高词汇应用能力呢?其实,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词汇附带习得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只是,大家对这种词汇习得方法的认识比较模糊,没有在实际教学中加以系统、科学地利用。

一、理论假设

我们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很多词汇及其用法不是通过有意识的刻意学习所获得,而是在进行其他学习任务时附带习得的。那么,这种母语词汇的附带习得也适用于外语学习吗? Woodinsky, Nation, Coady, Pilgreen 和Krashen等人进行了实证研究后认为,大量泛读可以导致词汇附带习得,而且效果优于脱离语境的词汇系统学习。

1.信息处理的自上而下理论。自上而下的交际性阅读,强调学生要从语篇整体出发,把注意力集中在获取信息上,更多地关注语篇意义,对生词的处理是根据文章中提供的语境线索进行推理的。学生可以在这种有意义的语言使用中,无意识、自然地习得词汇。

2.任务型语言教学对词汇教学的要求。任务型语言教学倡导在完成具体任务中去附带习得英语词汇。基本做法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通过完成任务的形式,在真实和接近真实的情景中学会词汇的意义,掌握词汇的用法。因此,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过程中附带习得一些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完全能体现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精神和实质。

3.词汇学习需要语篇的支持。词汇学习不是孤立的教学活动。我们要尽可能在一定的语境中学习词汇,要通过一个词和它与别的词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它的意思。难度适宜的英语阅读材料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和语境线索,可以让学生猜测出部分生词的意思和领悟到词汇所承载的深层意思和文化内涵。

4.词汇学习的深加工原则。词汇学习不能停留在“形式一意义”层面上,要在更高层次上加深和内化词汇知识,避免在浅层次水平上数量的重复。语言学习任务越复杂,需要的工作量就越大,而这种心理努力能够促进信息的处理。如果学生在阅读中和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猜测、查字典、参照注释或译文等)弄懂词汇的意义并且使之内化,词汇的记忆和学习效果会更好。

5.多维度的词汇学习。对词汇的掌握是多维度的, 有从不精确到精确的过渡,从部分到全面的过渡,从理解到产出的过渡等。学习一个新单词不是一节课或对一篇课文的学习就能掌握的,它需要一个过程,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初次的了解、在各种语境下的理解、不同感官的感受、与各种技能结合的运用、多次的回忆、不断校正、经常地提取等“工序”。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该词汇的复现情况,如频度、时机、方式等,以及学生对它感兴趣的程度和理解的程度。

6.复现率高的日常生活词汇。依据统计,如果一个人掌握的词汇量在2000个左右,可以涵盖日常生活中使用词汇的72%;如果达到3000个单词,可占日常使用词汇的79.7%;4000个单词,则可以达到80%以上;而只有掌握了5000单词以上,才能读懂具有学术性的阅读材料。因此,《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把高中毕业的词汇量定在3000—5000 词之间。而在这些被选中的词汇当中,大部分词汇在中学生英文读物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和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中,有很多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语境中,对同一个生词进行不同方式的加工和处理。这无疑有助于学生对词汇的学习和记忆。

二、两个前提

学生要想在阅读中附带习得一定量的词汇,他首先应拥有2000—3000的词汇量。在阅读中附带习得词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猜词能力。学生在猜测过程中都会出现不精确、误猜等情况,但是词汇量大的学生能够利用语境线索排除不确定的词义。一般说来,阅读材料中生词率不能超过5%,因为学习者只有认识全文95%以上的词汇,才能读懂文章的60%以上,才有猜对生词的机会。

除了词汇量以外,词汇的语境线索也是影响学生猜词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语境线索可以分为两类;提示型句子和非提示型句子。例如:

(1)John took out a collapsible bicycle and rode to school.

(2) John took out a collapsible bicyc

le, unfolded it, and rode to school.

句(1)属于非提示型句子,它没有任何语言线索能够帮助解释或暗示生词collapsible的意思,学生猜对生词词义的可能性很小;而句(2)中unfolded为理解生词collapsible提供了非常明显的语境线索。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可以轻松猜出提示型句子里的生词词义。

对于没有语境线索的生词,学生也可以通过参考中文标注、译文或字典来获取它的含义。这同样也有助于词汇的附带习得。当前中学生英文读物对生词的主要处理方法有:夹注、脚注或旁注生词的中文翻译,有的读物甚至提供了整个阅读材料的中文译文。其中,比较受学生欢迎的方式是生词夹注加上译文。

三、英文报刊的选择

考虑到学生的现有词汇量、兴趣、词汇复现率、生词处理方式等因素,适宜高中学生阅读的英文读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报刊类,如《21世纪中学生英文报》(高中版)、《上海英文星报》、《英语周报》、《英语辅导报》、《学英语》等,报刊英语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用性,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可以了解到语言变化的日新月异,了解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动态,部分报纸还有相应的配套练习。

2.杂志类,有中英文对照的《英语沙龙》(初级版)、《英语广场》、《双语学习》(中学版)、《新东方英语》、《英语画刊》、《英语角》等,这些杂志具有版面漂亮、内容时尚、语言地道、插图精美、难度适宜、寓教于乐等特点。

3.简易英文小说类,如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虫系列”,有《呼啸山庄》、《雾都孤儿》、《傲慢与偏见》、《苔丝》等共50种,这类读物的特点是故事性强且题材广泛。

4.有声读物,如《英语辅导·疯狂英语阅读版Teens》、《空中英语教室》,还有央视九套和十套一些专门针对中学生的节目刻录成的软件,如央视十套每日中午播出的《Outlook English》,这类有声读物趣味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5.网络上的简易英语新闻报道,这类文章中的生词率过高,难度太大,学生很难看懂。如果有必要使用的话,教师得事先做一些简化处理。

四、阅读任务类型对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

词汇附带习得与阅读任务有很大的关联。在不同的阅读任务中,阅读者处理生词时所付出的努力程度是不一样的,投入量越大,词汇附带学习的效果就会越好。

五、英文报刊使用的宗旨

英文报刊因为具有更新快、内容丰富、关注时事等特点,深得学生喜爱。因此,在所有的英语读物中,简易的英文报刊是补充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最佳首选。

鼓励学生订阅英文报刊的主要出发点是:扩大学生的英语阅读量,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及其在阅读过程中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报刊阅读中,学生能附带习得一定数量的词汇,但它只是副产品,而不是进行英语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因此,在使用英文报刊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分清主次,不可本末倒置,不能变成为了扩充英语词汇而进行英语泛读。

英文报刊的使用方法可以分为两种;课堂上集中使用和课后自己阅读。由于学生看惯了中文报纸,所以他们刚开始时可能不习惯于用英语来获取自己关注的信息,也不熟悉英文报刊文章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色。因此,在起始阶段,采用在课堂上集中阅读英文报刊的方法,以此来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阅读英文报刊。

六、英文报刊文章的语言特色

简易英文新闻或报道是英文报刊的主要内容。因此,熟悉英文新闻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色,有助于学生采取适当的阅读策略和词汇处理策略,快速获取文章的基本信息和附带学习英语词汇。

英语新闻或报道一般都遵循“ABC”原则,即报道内容要有准确性(accuracy)、语言文字要简洁(brevity)、文章结构条理要清晰(clarity)。英语新闻的基本写作手法是“倒金字塔式”,即按事实内容的重要性来安排新闻的句子和段落,而不是按照事实发生的次序来安排。在这类新闻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被放在第一段第一句,然后是比较重要的材料,或是事实的补充和说明。

英语新闻标题语言言简意赅,能够突出重要内容。一般来说,英文报纸标题不但难懂,而且很容易使人误解,只从标题看是无从知道具体内容的。要想掌握信息概况,必须仔细阅读导语。导语(Lead)就是指新闻报道的第段或第一、二段,它是新闻报道最基本内容的概括和浓缩,被看做是“新闻的灵魂”。导语要求围绕着新闻报道的五大基本要素:who(人物),what(事件),where(地点),when(时间),why(原因)或how(进展)。

七、提高学生词汇附带习得效率的几种途径

在语境中接触一次就能习得生词的可能性相当低,仅为5%—10%,多数词必须要在5—17次(平均10次)的接触之后,才有可能在记忆中得以保存。在词汇附带习得过程中,对单词意义的记忆是浅层次的,大多数只停留在识别水平上。此外,部分学生在阅读中过多地使用“自上而下”阅读策略,对相当数量的生词采取了忽略态度。这些都是词汇学习中非常不利的因素。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对阅读的资源、阅读方法、阅读目标和任务等方面,有意识、有计划地加强词汇,做出精心设计和安排,加强对阅读过程的监控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1.进行报刊阅读策略指导。对于不重要或不感兴趣的文章,可让学生采取整体阅读方法(Global Reading)。在这种方法中,学生更多地使用“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模式,只浏览文章的标题、图片和导语,对文章进行粗路和整体的理解,不怎么注意文章中出现的生词,对大部分生词采取忽略态度。反之,对于那些需要研读(Close Reading)的文章,可以让学生采取“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模式,更多地关注字词,努力依据词汇知识(前缀、词根和后缀)或语境线索猜测生词的词义;对于无法猜测的重要生词,要鼓励学生查字典或参考译文来确定它们的含义。

2.不同词汇应有不同的认知标准。在实际生活中,词汇的使用频率是不一样的,甚至同一个单词的多个词义中也有常用的与不常用的之分。对于英文报刊中出现频率高或对完成阅读任务有关键作用的核心词汇,英语教师务必要求学生认真处理和学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专门用一个笔记本把这些核心词汇摘抄下来,便于集中记忆和重点学习。而对于其他一些词汇,可以一带而过,达到“脸熟”的程度就行了,不必牵涉过多的注意力,从而影响阅读理解。

那么,教师和学生又如何确定哪些单词是核心词汇呢?首先,当前不少英语字典以语料库为依据,对核心词汇作了特殊标记

3.重点攻克固定栏目。每个报刊都有自己的一些固定的特色栏目,例如,《空中英语教室》每期都会在“Spotlight”栏目中介绍世界上的一个著名城市;还有《21世纪中学生英文报》(高中版)中的“Science Life”也会定期介绍一项发明、一个科学现象或事件。在这些栏目中,很多文章在题材和体裁上比较类似或接近,一些核心词汇和常用句子结构的复现率非常高。这非常有利于学生词汇知识的快速增加。因此,在使用一种报刊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这份报刊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固定栏目,在一定时间内坚持不懈地认真研读每期选中栏目中的文章,重点学习和记忆常见的高频率词汇,并熟悉该栏目的语言特色。

4.把附带习得和有意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附带习得词汇的同时,适当增加词汇的有意学习,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做词汇练习、摘抄、集中记忆等方式侧重学习一些核心词汇。

词汇附带习得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词汇学习方法。本文主要论述了阅读过程中词汇附带习得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意义和操作方法。而事实上,词汇附带习得的现象还存在于“听”、“说”、“写”等其他方面。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